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刘邦穿越崇祯皇帝 » 34重启大凌河之战

34重启大凌河之战

    刘邦一边吃着泥鳅炖甲鱼,一边思索着这次战略反攻的布局。

    大凌河城已经动工了,有卢象升、袁崇焕和祖大寿在那边,有两万平辽军的增援,皇太极想像历史上那么轻易地围点打援的话,难度会大很多。

    为了策应大凌河那边,辽南这块的游击战就必须加大力度。

    要让皇太极首尾难以相顾。

    什么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扯淡!

    哪一路我都是攻你所必救。

    我几千人在你辽南腹地打游击,拆你的堡垒,毁你的农田,抓你的俘虏,解救被你奴役的汉民,你救不救辽南?

    派多少兵?

    我要是几万人在盖州附近扫荡,你救不救?派多少兵来救?

    甚至再深入些,在相邻的耀州和海州地区也展开游击扫荡,大肆破坏建奴的屯堡和农田,抢夺牛羊马匹。

    我看你还坐的住?

    同样地,大凌河城的修筑相当于把关宁锦防线向前推进了接近一百里左右,你皇太极能坐的住?

    你要是能坐的住,就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倾巢而出包围大凌河城了。

    所以这两招,都是打在了建奴的七寸上。

    大凌河城那边,刘邦派朱侯婴驾着马车,带着一队骑兵护送徐光启,先坐天津水师的战舰到觉华岛,再走陆路坐马车到大凌河城亲自主持修城。

    并且把天津附近的灾民用舰队按这个路线经觉华岛,大批量运送往大凌河城帮助筑城和修筑防御工事。

    灾民们到了那边就不用再回来了,就在那边屯田,加强边疆的防御。

    以后就跟建奴硬刚上了。

    不搞什么军事缓冲区这样扯淡的事。

    直接硬刚。

    刘邦也跟卢象升、袁崇焕和祖大寿明确下旨说明了,皇太极是一定会来打大凌河城的,并且他打的主意就是在大凌河城快修好但是还没有完全修好,无法正常防御的时候来围城。

    围城打援,妄图狠狠赚一波。

    历史上的皇太极是非常老六的,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大凌河城快修好,只是城垛没有完善无法组织有效防御的时候来围城。

    城里面粮食也不够。

    这个时候来围城打援,血赚了一波。

    太六了。

    所以刘邦明确跟几位大将讲,要跟皇太极抢时间,要在最快的时间内修好大凌河城,城内要储备充足的粮食,城周围的防御工事要修好。

    准备打一场硬仗。

    这次老刘连徐光启这个国宝都派过去了,可见对这件事的重视。

    大凌河城这边就是刘邦给皇太极设的一个套,要狠狠把他给套牢。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时间,所以刘邦派去了大量的民夫帮忙筑城。

    历史上大凌河城仅仅修了接近二十天左右,就被皇太极围城了。

    所以刘邦给他们的时间是十五天。

    十五天之内,城池和城防一定要修筑完成。

    越快越好!

    还要在大凌河城的外围,建奴来路的方向,挖掘大量的壕沟和陷马坑,迟滞建奴的兵峰。

    大凌河城是十月二十六开建的,刘邦定的期限是十一月初十之前完工。

    然后,一场大仗就要开始了。

    还是按照原历史轨迹,刘邦让祖大寿驻守大凌河城,祖大寿这个人很有争议,但是他也是在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投降皇太极的,投降后又立马找了个由头回了锦州,又跟皇太极硬刚。

    所以,这个人还是可以用的。

    他跟袁崇焕历史上也配合的很好。

    所以刘邦安排袁崇焕带着祖大寿驻防大凌河城,先协助徐光启修城和构筑城防工事。

    然后再排兵布阵组织城防。

    而卢象升的两万人马则驻防锦州,一边继续操练,一边准备等待时机到大凌河城包夹建奴。

    刘邦同时调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带领三万关宁铁骑进驻锦州,大同总兵满桂率领两万步骑兵也进驻锦州。

    再加上大凌河城袁崇焕亲自率领的四万马步军,现在大凌河和锦州一线有朝廷的十一万大军,外加七八万民夫。

    刘邦为这次大凌河之战调动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准备狠狠挫一下建奴的锐气。

    让他们不死也脱层皮。

    锦州的驻军都归卢象升节制,刘邦给了他尚方宝剑,领了兵部侍郎衔,还亲掌了平辽军,里里外外指挥两个武将是一点问题没有。

    虽然赵率教和满桂都是资历很深的有能力的武将,但在手持尚方宝剑的主掌一军的兵部侍郎面前,那必须是绝对服从的。

    赵率教和满桂本来是好哥们,在天启六年的时候因为救援的问题上发生了矛盾。

    对此,刘邦明确给二人下旨,若遇一方有难,另一方必须拼死救援,否则就按通敌论处。

    将领之间个人的矛盾影响大战,影响大局,这是刘邦不允许的。

    像浑河血战的时候,浙江兵看着白杆兵被后金攻打,在旁边看热闹,结果后金军打完白杆兵就又打浙江兵,两个兵团都被对面各个击破。

    亲者痛仇者快。

    这样的事情,刘邦是不允许的。

    粮草后勤方面,则由徐光启这个户部侍郎亲自调度。

    为了这场大战,刘邦只能麻烦这个大明的国宝。

    为此,刘邦把自己的御用车队朱侯婴的皇家车队都派来了,就是为了徐光启路上能舒服点,另外随着车队过来的还有徐老大人的专属御医团队,还有几个侍妾和丫鬟。

    在筑城工地周边专门给他修建了一个简易的临时府邸,御林军的一个小队专门驻守,为的就是让徐光启能吃好、住好,能有一个好的身体状态,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筑城和后勤调度工作中来。

    这次的后勤调度以觉华岛为中转站,在觉华岛、锦州和大凌河城工地都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兵甲,这些物资用上了刘邦几乎全部的家底。

    要不是这次抢了郑芝龙一大笔,还真不敢打这一仗。

    打仗真是太耗钱了!

    围绕这次战争进行运转的人力至少是几百万,虽然明面上可能只有十几万军队去硬刚,但是这十几万人的背后,有几百万人给他们提供直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要是再说的广一点,这些物资又是上亿的大明百姓所提供的。

    所以,战争,拼的还是双方的资源调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