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白鹿原,从刀劈白狼开始 » 120章 农田水利建设背后的大文章

120章 农田水利建设背后的大文章

    对于鹿家黑娃不知不觉间成了大家心目中读书人的这个事实,三个人早已经接受了,自打刀劈了那白狼以后,神迹层出不穷,连朱先生都称“宿慧”了,其他人自然不会有啥想法,只有接受。

    因为给大家带来的都是睁眼可见、实实在在的实惠,不愿接受才是傻子。

    而且黑娃早已不黑了,不仅不黑,而且长袍袭身,身体修长,满面儒雅。

    白嘉轩曾私下问姐夫朱先生。

    答曰:居移气,养移体,书生慧。

    让他“毋须多思,好好协助”。

    朱先生的金字招牌,在白鹿原上历来都是响当当的,没有人怀疑,所以,尽管不太理解啥“生物防治”、“农田生态系统”那些,不太懂地头种树的好处,但水利、涝池那些大家都是懂的,柿子树榆树啥的大家也都种,缺吃少穿的时候扒榆树皮吃的事,大家谁没干过。

    总之就一条:挖沟、蓄水、种树。

    这个懂。

    田福贤当即表态:今冬就干,全白鹿原十个保障所全部发动,冬挖沟,春种树,直到完成为止。

    白嘉轩和鹿子霖也说:“利国利民的好事,没理由不做。”

    他们都不知道,八年后,他们会有多么的感谢他们今天的这个举动。

    时杰道:“那我让农学堂先做个全面勘察,出个规划,到时咱按图办事。届时各保障所出工,白鹿仓出粮,咱们把这件事情办下。”

    “公家还要出粮?”

    三个人都有些不理解。

    汉书云:“畿方千里,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税为粮,赋为财,徭为征,役为使,皆为种田人为国家承担的义务,历朝历代均是如此。

    政府征发徭役,除了兵役,劳役和杂役历来是自带干粮,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朝代,哪怕是征发兵役,非战时都是要吃自己的。

    时杰听父亲说过,后世直到八十年代,各村农民还自带干粮修河呢。

    所以,听说挖河治沟还管饭,他们都有些吃惊,那可都是给自己干呢。

    “全白鹿原供养一个学校,又花不完,乡党们参加劳动,不给工钱已经有些过意不去了,饭还是要管的。先把出工都记下吧,若是年终盘点后财务宽裕,说不得还要开点钱。”

    时杰主要是想加快进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标杆示范的作用历来巨大,有白鹿原带头,比照之下,关中其它地方可能就会学。

    关中政府未来不缺钱,若是基建上加大投资,不但建设进程会加快,民夫得钱再消费,也能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麦收过后,原上各村热热闹闹开忙罢会的时候,白鹿小学农学堂派出数支小队,一起进入荆峪沟,溯源而上,进行植被、生物、地势和地表径流勘察。

    白鹿原在形成时,原上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在低洼处汇集,千万年来汇流侵蚀地面,形成大量切沟、冲沟和悬沟。

    水流沿原坡侵蚀流下,在原坡上冲出大小不等的沟壑。部分沟壑会在流水的持续侵蚀下逐渐向原面内部切入,不断加深不断延长,在坡面流水的侵蚀下,逐渐形成大冲沟壑,久而久之,最大的一条冲沟出现,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割裂整个白鹿原,这就是荆峪沟了。

    早期的荆峪沟又短又小,

    由于流水不断汇集,向沟谷的下方和两侧持续侵蚀,同时沟头又向原内溯源侵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沟谷不断加深,变宽,伸长,终于形成了长达三十公里,上游下切深度达八十到一百米,到沟口甚至逐渐增加深达两百一十米的深大冲沟——荆峪沟。

    荆峪沟位于白鹿原中部,顺走向发育出一条“v”字形深切沟谷,把白鹿原分成南北两块,北面名“狄寨”,南面为“炮里”,到如今,沟底已形成多处水库和瀑布,最大落差十米还多。

    而原上所有的水流,最终都汇入荆峪沟,流入浐河。

    时杰的目的,就是通过农田沟渠和涝池形成一个巨大水网,把最终汇聚于鲸鱼沟的地表径流提前导入既定沟渠和涝池,解决原上用水问题的同时,并通过涝池的自渗作用为地下水源补水。

    在此过程中,滋生出一条以树林、水草、沟渠为主体的非农业自然带,为鸟类、青蛙等提供有利的栖息环境,有水,有粮,有栖息地,最终形成一个能够自我循环的农田水利生态系统。

    白鹿原由于活跃的水蚀和重力浸蚀,黄土原面径流下泄时造成沟壑、沟头上溯、沟身扩张,逐渐分割黄土台原,使原坡地表破碎,每年不但会损失大量耕地,还造成大量的水源浪费,非常之不划算,不如变废为宝。

    时杰的想法是能够实现的。

    因为黄土具备蓄水性特点,涝池下渗,地下就会形成一座巨大的水库。

    地表水养鱼养树养鸟养人,地下水滋养庄稼,一点都不会浪费。

    荆峪沟源头,在滋水县县城南八公里的荆山,源头一带地形开阔呈“u”形,地表有多股泉水露出,沿途汇集地表径流冲入荆峪沟,又名荆水,是荆峪沟的上游和发源地,沟内终年流水不断。

    荆水上游两条支流汇合,得名“鹿走沟”,鹿走沟以下才称荆峪沟。

    勘察队先入鹿走沟,然后分成六队。两队沿鹿走沟溯源而上直达荆山,一队直接进入荆峪沟考察,一队留在鹿走沟着手建立研究所和自然保护区。

    另外两队最大,他们沿荆峪沟两侧向北,一队负责狄寨原,一队负责炮里原,路上遇冲沟就拆分,溯源到原坡。

    这一去就是三个月。

    入秋,六个考察组全部回来。

    他们带回来了两份方案。一份是鹿走沟农研所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一份是囊括白鹿原全部九十八个村庄和所有农田的水网草树建设规划方案。

    都还好,最麻烦是最后一个。

    因为里面包含了一个子方案——

    涉及耕地,很棘手。

    方案送到的时候,时杰正组织医学堂的人,打算和卫生院和中医堂联手,开始构建白鹿原卫生防疫系统。

    完成这个,原上的事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