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溯黄泉兮登紫霄 » 第61章 凤鸣洞

第61章 凤鸣洞

    己蛰向摩围洞主详细打听了凤鸣洞的方位,便贴上神行符,使出绝尘步法,一口气跑出五百多里。

    己蛰远远地便看见一个高十几丈、宽七八丈的巨大洞窟。洞窟四周空地上挤满了人,或坐或卧或立或走。有的往里走,有的往外走。往里走的一个个神采飞扬、踌躇满志。往外走的则无精打采、抓耳挠腮、披头散发、目光呆滞、状若癫狂。

    己蛰跟着人流往洞内走。越往内,人流移动得越慢。己蛰随着人流一寸一寸地往前挪动。约摸过了大半个时辰才渐渐地看清前方有两个一丈高阔的洞窟。一个洞窟上方写着“生门”二字,另一个写着“死门”二字。每个洞窟都有人往里走,也有人往外走。按理说,每个人都求生怕死,但是出入死门的人并不比生门的少。

    己蛰拿不定主意该走生门还是死门,便客气地问身边的行人道:“打扰了,敢问足下,此地可是凤鸣洞?这些可都是前来拜访炼丹大宗师的修仙者?”行人答道:“不错。这里就是凤鸣洞。不过,只是外洞。大家都是慕名前来拜访云牙子大宗师。不过,要想见到他老人家只怕比登天还难。”

    己蛰道:“在下也是慕名而来,不过对此地一无所知。敢问先生,前方该走生门还是死门?”

    对方无奈地笑道:“这个问题在场的每个人都想问。但只怕没有几个人知道答案。能否进入内洞见到云牙子大宗师,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己蛰一时错愕,旋即感到希望渺茫,也无奈地笑了笑,道了声谢,然后跟着人流,从死门进入。洞窟虽然有一丈高阔,但是,进进出出的人也很多,接踵摩肩。

    缓缓向前走了约二里地,又见到两个同样大小的洞窟。同样,一个写着生门,一个写着死门。熙熙攘攘的人流被一分为二,大家顺次进入洞窟。己蛰依然顺着人流从死门进入。

    缓缓向前走了约二里地,又看见两个同样大小的洞窟。照样一个写着生门,一个写着死门。人流继续徐徐向前,再次被一分为二。仿佛每个人对这样的场景都已经司空见惯,没有人停下来思考。己蛰略一迟疑,继续跟着人流从死门进入。

    经过几次分流,洞窟内的人明显变少了。己蛰一边走一边仔细地观察洞窟上下左右四壁的情况。只见洞窟的两边石壁上刻了许多记号。看来,洞窟内岔道纵横,极容易迷路,所以大家纷纷留下记号。

    己蛰略一思索,也在石壁上留下一个“己”字形的记号,然后继续向前走。每走二里地,就出现两个洞窟。己蛰每次都选择死门。大约经过一二十个洞窟后,豁然开朗,只见一片空地。己蛰依稀听到一片嘈杂的人声。他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转过一个山脚,便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群挤在一个十余丈高、七八丈阔的巨大的洞窟前。

    己蛰惊讶地发现这就是自己最初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缓缓进入洞窟的地方。想不到转了一圈,竟然又回到了起点。看来这个外洞确实有些门道。倘若不能参透其中的关窍,只怕一辈子都只能在原地打转。

    己蛰席地而坐,陷入了沉思。这种找不到方向的感觉,似曾相识。他回忆起几年前在豫章郡寻找彭蠡泽天上湖的情景。当时也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后来,因为研究出了指南针,才找到了湖水。

    己蛰突然有了主意,幸好自己身上还有指南针。也许这个小东西可以帮上自己的忙。己蛰掏出指南针,磁针稳定之后,己蛰判断出第一道洞门的方向是正东方。

    己蛰小心收好指南针,顺着人流往前走。每经过一道洞门,便掏出指南针查看一下方位。他发现每隔三道洞门,方向便会转变一次。由最开始的正东方变为东南方,然后变为南方,接着变为西南方,之后又变为西方,以此类推,最终又回到正东方。每经过三道洞门,方位便转动八分之一圆。如此一来,经过二十四道洞门之后,就回到了原点。

    二十四道洞门,八个方位,让己蛰想到了伏羲先天八卦。伏羲先天八卦共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象。每个卦象由三道阴阳爻组成,连线为阳爻(—),断线为阴爻(--)。歌诀有云: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先天八卦包含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道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倘若这外洞二十四道洞门是按照八卦方位布置,那么,只有依照八卦的次序才能够走出洞窟。

    己蛰将二十四道洞窟分为八组,对应八个卦象。每组三道洞窟对应一个卦象的三道阴阳爻。他猜想,生者,阳也;死者,阴也。倘若生死门对应阴阳爻,那么二十四道洞窟只要走错一道,便前功尽弃。

    接下来就是要弄明白每道洞窟对应的是哪一个卦象。己蛰曾经在龙虎山上清宫待了七年,看过不少道家的经典,对八卦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东方属震,五行属木;东南方属巽,五行属木;南方属离,五行属火;西南方属坤,五行属土;西方属兑,五行属金;西北方属乾,五行属金;北方属坎,五行属水;东北方属艮,五行属土。

    己蛰按照自己的猜测理出头绪之后,先是回到了起点。由于起点在东方,而东方属震(☳)位,就是先两个阴爻,再一个阳爻。于是,己蛰先穿过两道死门,然后穿过一道生门。接着是东南方巽(☴)位。巽卦乃是两阳一阴。于是,己蛰连续穿过两道生门,一道死门。

    己蛰按照先天八卦的顺序,一连穿过二十四道洞门之后,前方豁然开朗。不过,这次并没有回到起点。只见一座轩敞的庭院,里面坐着近百人。四周有八间石室,按照八卦分位排列。八间石室的大门都紧闭着。庭院中的人们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在焦急地等待。

    过了一会儿,有一间石室的门开了。从里面走出来一个蓬头垢面的人,焦黑着脸,目光呆滞,身上的衣服也有烧焦的痕迹,仿佛经历过一场大火。此人神情沮丧地回到庭院中坐下。而离这间石室最近的一个人连忙冲进石室当中。他进去之后,石室的门突然啪的一声关上了。

    己蛰向刚刚走出来的人问道:“敢问先生石室之内有些什么?先生经历了什么事,为何这般狼狈?”此人瞟了己蛰一眼,说道:“你是刚刚进入中洞的吧?这里八间石室都是炼丹房。里面有各种炼丹的材料,墙壁上还镌刻着经文。倘若能够参透经文的内容,炼出还丹,便能进入内洞。倘若炼丹失败,便只能离开炼丹房,等待下次机会。”己蛰道了声谢。然后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庭院当中跽坐下来。

    这里的人数虽然少,但是炼丹似乎颇费功夫。己蛰苦等了两个多时辰,才终于进入炼丹房。炼丹房内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熄灭的丹炉,四周摆放着瓶瓶罐罐,盛放着水、火、汞、炭、胡粉、丹砂、石髓、硫磺、兔毛、鸦羽、蝉蜕、蛇鳞、蛤蟆皮等。

    己蛰看到一面墙壁上写着《鼎器歌》:圆三五,径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匀。腹脐三,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二百六,善调均。阴火白,黄芽铅。两七聚,辅翼人。赡理脑,定玄升。子处中,得安存?来去游,不出门。渐成大,情性纯。却归一,还本原。善爱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密防护,莫迷昏。途路远,极幽玄。若达此,会乾坤。刀圭沾,净魄魂。得长生,居仙村。乐道者,寻其根。审五行,定铢分。谛思之,不须论。深藏守,莫传文。

    另一面墙壁上写着《大丹赋》:法象莫大乎天地兮,玄沟数万里。河鼓临星纪兮,人民皆惊骇。晷影妄前却兮,九年被凶咎。关键有低昂兮,周天遂奔走。江河无枯竭兮,水流注于海。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寅申阴阳祖兮,出入终复始。循斗而招摇兮,执衡定元纪。升熬于甑山兮,炎火张于下。白虎唱导前兮,苍龙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遭遇罗网施兮,压之不得举。嗷嗷声甚悲兮,婴儿之慕母。颠倒就汤镬兮,摧折伤毛羽。刻漏未过半兮,龙鳞鬣起。五色象炫耀兮,变化无常主。潏潏鼎沸驰兮,暴涌不休止。接连重叠累兮,犬牙相错距。形似仲冬冰兮,琅玕吐钟乳。崔嵬而杂厕兮,交积相支拄。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张二兮,正阳离南午。三者俱来朝兮,家属为亲侣。本之但二物兮,末乃为三五。三五之与一兮,都集归一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数亦取甫。先白而后黄兮,赤色达表里。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若山泽气相通兮,兴云而为雨。泥竭遂成尘兮,火灭化为土。若檗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皮革煮成胶兮,曲蘖化为酒。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妄语。传于亿后世兮,昭然自可考。焕若星经汉兮,昺如水宗海。思之务令熟兮,反覆视上下。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灵忽自悟。探端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与贤者。

    这两篇经文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己蛰也似懂非懂。经过他反复推敲,判断《鼎器歌》说的是炼丹的丹炉和材料,而《大丹赋》说的是炼丹的过程和现象。这两篇歌诀说的既像是炼制外丹的方法,又像是炼制内丹的诀窍。不过此时此刻,自然不可能修练内丹,只能利用现有的丹炉和材料,尽快将“还丹”练制出来。

    己蛰根据自己对经文的理解,推断炼制还丹共分三变。第一变是将十五份胡粉放在丹炉内,四周加入六份汞,再用炭火微微加热,便生成铅汞齐。第二变是随着火力的增大,汞逐渐被蒸发,铅汞齐变化为黄芽。第三变是将黄芽与九份汞混合、捣细、研匀,置入丹炉之中,密封合缝,务必使其不开裂、不泄气,然后加热,先文火,后武火,最后便可得到红色的“还丹”。

    己蛰配齐了各种原料,按部就班地开始炼制。到了第三步,武火熊熊燃烧了约一刻钟,火突然熄灭了。丹炉内像烧开水的锅子一样腾腾地往外冒白色的蒸汽。蒸汽越来越浓厚并透着一阵馥郁的香气,弥漫了整个炼丹房。突然,丹炉的炉盖砰的一声跳开,从里面飞出一粒红彤彤、圆滚滚的丹丸,红光照亮了整个炼丹房,香气扑鼻,闻者欲醉。己蛰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下意识地握住了丹丸。他不确定这是否就是还丹,正准备仔细端详,突然,练丹房的门打开了。众人的目光一齐向炼丹房内投来。他们看到炼丹房内的景象都瞠目结舌。

    突然,己蛰脚底一空,被一股巨大的吸力吸进了地下。外面众人争先恐后地冲进炼丹房,他们发现己蛰不见了,而地面并没有什么异常,都惊诧不已,其中一人说道:“想不到这个新来的家伙,竟然第一次炼丹就成功了!”

    己蛰在黑暗中不知往下坠了多久。突然扑通一声身子落地,半晌,挣扎着起身后发现自己身处一间石室当中。己蛰看了看空荡荡的石室,发现没有什么异常,便推门走出石室。

    眼前又是一座庭院。庭院中摆放着钟、磬、埙、鼓、琴、柷、筝、竽、笙、箫、笛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乐器。庭院中坐着四五个人,他们听到动静,纷纷回头。其中一人皱着眉头,说道:“又来了一个。”

    己蛰向众人拱手施礼,问道:“敢问诸位前辈,这一关莫非是考教乐器?不知该如何通过?”

    方才皱眉说话的那人苦笑一声说道:“你简直是问道于盲。知道怎么过关的家伙都已经不在这儿了。我所知道的就是每人必须选一样乐器,然后进入里面的石室演奏曲子。据说只要能够引来凤凰鸣叫,便可以通过最后一关。但我来到这里已经数年,凤鸣声一次也没有听到过。”

    己蛰并不擅长乐器,像编钟、玉磬、箜篌这种贵族的乐器,更是见所未见。乡下孩子在田野玩耍时经常用树叶吹奏个小调。有些手巧的孩子用竹管做个笛子或箫就能让其他的孩子艳羡不已。己蛰后来在龙虎山上清宫做了七年道士,接触到的乐器也不过就是用来做法事的铙、磬、钟、鼓、钹等。

    故而己蛰对这一关毫无把握,随手挑了一根竹萧,捏在手里。不一会儿,石室门打开,里面一个人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庭院中一人抱着古琴快步走进石室。

    己蛰在庭院中耐心地等待。事到如今,只能一鼓作气走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音律并非己蛰所长,这些年修真练气以及志怪的卷册典籍看了不少。但是乐谱、曲谱却从未涉猎。不知道石室中要考教什么内容?己蛰想,此地叫凤鸣山凤鸣洞,想必有凤凰栖息出没。方才那位前辈也说需引来凤凰鸣叫,才可以通过。可是凤凰长什么样子呢?他从未见过。凤凰的鸣叫声是怎样的呢?他也从未听过。倘若要用乐器弹奏出凤鸣声,实在不知如何弹奏。倘若要用奏乐声引来凤凰鸣啼,那得要多么优美动听才行啊?

    弹奏一曲倒挺快,每个人进入石室不到半刻钟就出来了。己蛰只等了小半个时辰便进入了石室。石室中只有一座几案、一个香炉、一盏青灯、一方蒲团。己蛰举起青灯,仔细查看石室的四面墙壁。只见左右两面石壁上刻满了奇奇怪怪的文字,还有很多圆圈和方框,似乎是记录了弦数、音徽、节奏等。看来这就是曲谱,可惜己蛰并不识谱。另一面墙壁上画着一人在梧桐树下弹琴,天上群鸟翩跹,地下百兽率舞的场景。己蛰看了不禁欢喜,暗想此人的琴声竟然能够令群鸟百兽忘记杀戮纷争、长幼尊卑,全都欣然起舞。那究竟是怎样动听的乐声啊!想必此人的琴声一定是极其安乐祥和,能够使人忘记一切贪嗔痴。

    己蛰想起了少年时在山间玩耍,或晴空万里,或月光皎皎,听着山风阵阵,看着流水潺潺,蛙叫蝉鸣,欢声笑语。大概宁静祥和就是这样吧。那个时候真的是无忧无虑。后来,有了贪念,有了执着,有了仇恨,有了爱欲,就再也体会不到那种宁静的心态了。

    己蛰在蒲团上跽坐,闭上双眼,将眼前的一切抛诸脑后,回忆起少年时无忧无虑的日子,将竹箫放到唇边,吹奏起一曲极简单、极舒缓的曲子。箫声犹如微风吹过竹林,犹如清波流过山涧,犹如鸟儿在花间鸣啭,犹如细品一盏香茗。己蛰吹奏得如此地忘我,仿佛已经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父亲在田里收割稻谷,母亲在家里烹煮饭菜,自己与小伙伴们在房前屋后嬉戏玩耍。村里的牛在田间哞哞叫,公鸡在柴火堆上打鸣,狗儿在巷陌里追逐轻吠,小猫在屋檐上喵喵叫。每个人、每个动物都好像十分快乐的模样。

    突然,一声清亮的鸟鸣打破了平静。己蛰突然回过神来,大吃一惊。这声音他从没有听过,像是间关莺语又像是苍鹰嘹唳,祥和中透着威严。己蛰睁眼一看,一只金色的大鸟在石室中盘旋,长长的翎毛,尖尖的喙,火红的肉冠和双翼。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神鸟凤凰?突然,在他身后的一道石壁打开了。神鸟从石壁飞了出去,仿佛在给己蛰带路一般。己蛰连忙起身,跟着神鸟凤凰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