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一百六十五章这就封侯拜相了

第一百六十五章这就封侯拜相了

    翌日一早,王道秋还是先按惯例,去紫禁城排一次队,听那小太监吼一声:“皇上有旨,今日免朝”。

    然后再去西苑,向嘉靖帝和内阁,以及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大理寺、宗正府等一众各衙门头面人物,做正式的工作报告。

    其实从王道秋入职西苑以来的工作经历,王道秋是真要为嘉靖帝,向后世的历史小白们讨一个公道。后世历史小白们,都谴言嘉靖帝怠政,说嘉靖帝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顾国家民族,身为皇帝,却二十多年不上早朝。

    对,嘉靖帝他是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的黑历史,但嘉靖帝他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理政啊!比如在西苑里,他基本上也是每天都要召见大臣,商量国政的。要不然他二十多年不上朝,又是怎么牢牢掌控着国家权力的?

    这就类似于后世大公司的董事长,他虽不去公司上班打卡,他在公司里的办公室,天天都是空的。但人私下里让公司的高管,天天去他家汇报工作,并对公司的大方向做出决策啊!

    而且随着对朝廷处理朝政流程的逐渐了解,王道秋对于嘉靖帝的这种不上朝,私下聊的工作方式,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那些喜欢上朝的皇帝,都是些装逼范。

    对,王道秋支持嘉靖帝的这种不上朝的工作方式,鄙视那些老召集朝会的皇帝。

    那会什么王道秋会有这种想法呢?这里面的原因也不复杂,就如同后世的那个共识,越是大会越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的问题。越是大事,越是实质性的问题,就越都是几个人开小会,才能解决的。这在西方民主法制社会,和非洲与东方专制大国,都是一样的。

    因为在那些所谓的大会上,众目睽睽之下,你要想不被别人抓住你话里的错处攻击你,那你说的每一句话,他的前提都是政治正确,是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随地大小便。

    说白了,在大会上每个聪明人,他说的每一句话,那都是在装逼,永远都是为人民服务,是忠君爱国。这些话在道德装逼层面,是高大上,可他解决得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呢?

    所以那些所谓的大会,无一例外最后都会被开成,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装逼大会。这一点封建王朝的所谓早朝也一样,他的主要形式就是,皇帝高高在上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大臣一个个可着劲的装逼。

    因此嘉靖帝这不上早朝,有事只找内阁和六部等一些朝廷重臣,私下里单聊的工作方式。虽然有些堵塞言路,让基层的意见传不到上面。但这无疑比那上早朝,大家装逼的工作效率要高的多。

    只是嘉靖帝他不仁道的是,既然你自己不愿去上朝,那你干嘛不直接取消这种,天天开早朝天天折腾朝臣的恶搞。

    不喜欢嘉靖帝这种已经找到了一种,工作时间可以弹性的高效工作方式,却仍不取消打卡制度的坏良心。王道秋在万寿宫里向嘉靖帝和一众朝廷重臣,作完了自己这两个多月,在山东的工作报告。

    王道秋一报告完,效果也一点不意外,嘉靖帝和几个习惯明哲保身的官员,都闭着嘴不置可否。严首辅出言支持王道秋,说王道秋做的好做的对。

    而那些清流官员则一个个出班,厉声谴责王道秋在山东滥杀无辜,且工作不利能力拉胯,致使山东三个藩王和衍圣公孔府,四家男性全部被虐杀,女性全部被一遍又一遍,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此他们请求嘉靖帝,严惩王道秋。

    清流官员们一个个话说的是有理有据,慷慨激昂,把王道秋说的那就是个人见人恨的坏逼,连坨屎都不如,像王道秋这种人,就该做成肥料拿去肥田。

    清流们说的很带劲,唾沫横飞,对于他们说的,王道秋是既不顶嘴也不分辩,就跟个雕像似的立在那儿。反正他知道,他在山东做的那一切,嘉靖帝是满意的。

    王道秋更知道清流们越攻击他,嘉靖帝就会越喜欢他。毕竟像嘉靖帝这样小心眼的皇帝,他们最怕的就是底下大臣抱成团,一起来限制皇权。他们最喜欢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只忠于皇帝,而与其他朝臣都是敌人的“孤臣”。正因为明白小心眼的嘉靖帝喜欢孤臣,所以这会儿王道秋,就表现出一副藐视清流,俺跟他们是死敌的漠视模样。而王道秋的这一不把清流放眼里,根本不应战的态度,无疑把那几个清流气的要死,毕竟王道秋那态度太伤他们自尊了,毕竟撕逼撕逼,有的撕才来劲吗?

    于是面对王道秋那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的态度,清流们是更气了,一个个激愤的都跪到嘉靖帝面前。他们接下来对王道秋的指控,那也是更恶毒了,差不多把王道秋自入仕以来,一切的工作都给否了,就差说王道秋偷看老太太洗澡,打瘸子骂聋子,抢小孩子棒棒糖了。

    甚至还要求王道秋,为山东的那些无辜百姓和孔圣人一家抵命,请求嘉靖帝将王道秋凌迟处死,诛灭九族。

    清流们情绪越来越激动,一个个跟接力赛似的,对王道秋那指控无缝对接,一个说完另一个马上接上。他们给王道秋安的罪名也是越来越重,好像不杀王道秋,老天爷都不服一样。

    清流们这么没完没了,纠缠不清,嘉靖帝被他们烦的不行。最后嘉靖帝实在被那帮清流制造的噪音,给烦的真忍不了了。他就打断那些清流的指控,施展他的帝王手段。

    对于王道秋这两月在山东的工作,嘉靖帝他先认性为基本是称职的,只是在有些方面的工作上,经验不足且不够细致。因此嘉靖帝宣布,对王道秋处以收回“少师”头衔的处罚,让王道秋吸取教训,下次注意。

    嘉靖帝对王道秋工作报告的定性,语言贪乏,跟某国那些“有理有据”的长篇高论,那真是差远了。说真的,就嘉靖帝这语言文字水平,放某国去真是干不了办公室小科员。

    心里给嘉靖帝的语言文字水平,打了个差评,王道秋老老实实的给嘉靖帝跪下“谢恩”。可他刚谢完恩,正准备爬起来去一边继续当雕像呢。一向不按套路出牌的嘉靖帝,又当众宣布了王道秋,在济南纠出惊天贪腐大案的功劳,并宣布了因此功劳对王道秋的奖赏,晋升王道秋为武英殿大学士,授太傅衔,秩正一品。

    让王道秋拜相之后,嘉靖帝又以王道秋平叛有功,为山东三个藩王和衍圣公孔府一家报了仇为由,封王道秋为忠勇侯,袭三世。

    这就封侯拜相了,太草率了吧?玛德!这果然很嘉靖帝,劳纸的地盘劳纸说了算,劳纸说谁行,谁就行,不行也行;劳纸说谁不行,谁就不行,行也不行;反正主旨思想就是不服不行。

    刚才会议的基调,还是该怎么处罚王道秋呢!这一下子,嘉靖帝就直接给王道秋封侯拜相了,你说这反转,让那些清流情何以堪?

    于是这会儿现在跪在那儿的几个清流官员,他们那心都是拔凉拔凉的。他们现在也知道了,人王道秋和嘉靖帝根本就是一伙的,王道秋在山东做的事,那根本就是简在帝心,甚至大开杀戒这事,就是嘉靖帝让王道秋干的。

    明白了这些,那些清流官员满眼都是泪水,他们知道嘉靖帝,在他们要求将王道秋凌迟的情况下,还给王道秋封侯拜相。那就是在对他们进行最严厉的警告,这当口他们不能再触怒嘉靖帝了,否则会被嘉靖帝认为,他们那是在挑战皇权。毕竟嘉靖帝他意思都那么明显了,在这种情况下若还要求严惩王道秋,那嘉靖帝肯定会想,你们清流这么干,到底是冲谁啊?

    所以知道这当口绝对不能再说话了的几个清流官员,他们满含悲愤,双眼怒瞪着王道秋,不甘的站回了朝班。

    清流这副模样,明显的是不服,不过嘉靖帝看了后,倒并不介意。毕竟大明清流以敢犯上直谏,跟皇帝对着干,抢着去挨廷杖,死也不服而闻名江湖。跟他们清流前辈,那过往的恐怖事迹一比,现在的这几个清流,只是拿眼神表示一下他们的“不屈”,那已经就算是给足嘉靖帝面子了。

    所以这会儿对清流们的“不屈”,嘉靖帝不但不生气,反而有一种能压服清流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