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大道争锋:一万年来谁著史 » 二三四

二三四

    浮玉大泽作为方圆数万里内首善之灵地,往来修士无数,大泽中大小坊市数以百计。其中规模最大的还是几家大势力经营的坊市。

    以明玉宗所在的浮玉山为中心,便分布着许多大坊市,多少都有着明玉宗中势力经营。这些坊市中,以六家坊市最大,都以玉为名,分别是琮、璞、瑚、琏、环、琅。

    程振探明周遭情况后,便选了其中的琮玉坊市暂住。

    琮者,瑞玉也,在修界,琮也指外方内圆的玉器。琮玉坊市所处位置乃是浮玉大泽中突出的一座巨大玉山。玉山露在水面的部分整体呈四方形制,而山顶有一圆湖,形状类琮,坊市因此得名。

    琮玉坊市依玉山而建,自山顶一直延伸至水下。修士在玉山之上凿山破壁构造一座座洞府,嵌入宫观楼阁,远观便如同一尊巨大的雕满纹路的琮玉。

    程振初至琮玉坊市时,便感觉到这琮玉坊市并非随意开凿,那些建筑分布暗含某种阵法。这些建筑都是庞大阵法中一个个节点,所有阵法又与整座玉山地脉紧密相连。可以说,整座琮玉山早已被人布置了强大阵法,被祭炼成了一座巨大道宫法器。

    以琮玉坊市的体量,可以想见,一旦转化成战争利器其威能将会多么恐怖。与之相比,程振那座灵枢飞宫都有些小巫见大巫了。灵枢飞宫也庞大,但毕竟是飞行法器,体量有限,还是无法和这种依托地脉山势构建的道宫相比。

    单从一座坊市,便能窥到明玉宗的部分实力。若是程振所料不差,这琮玉坊市绝不是孤例,说不得整个浮玉大泽的地脉早已被人祭炼勾连。

    明玉宗这个宗门在没有洞天真人的情况下能够雄踞浮玉大泽千年,不是没有原因的。若是没有些实力,早就被人抢了地盘了。

    明玉宗实力足以镇压周边,对于程振来说算是一件好事。他可以在此安心修行一段时日,否则就只能暂回苍梧山才能有个安定的修行环境了。

    琮玉坊市这种规模的坊市,除了各种售卖交易场所外,其他如丹房、炼场、药园、闭关洞府等一应俱全。程振花费了一些灵材灵砂便租住到了一间上等洞府,按照溟沧派洞府分级,临时洞府已经算是气府级别。

    出门在外,真宫等级的修行洞府就不用想了,明玉宗中有,但肯定轮不到外人。能有一座达到气府级数的临时洞府已是不易,这还是花费不小代价得来的。也就是程振出身好,入道以来就没有缺过修行资粮,这才能够毫不在意租住这等洞府。

    若是让其他修士知道,程振对于这种洞府实则是不满意的,只是迫于没有真宫洞府租住的权宜选择,也不知那些人会作何感想。

    若是真的依靠洞府修行,这种临时洞府远远不能满足程振所需,灵气品质比自家赤岩岛差了太多。好在程振如今修行对于灵气要求不多,只要不是灵气驳杂需要时时耗费心力避免沾染的那种环境便可。

    程振的法道修行本来就不依赖灵气,只需体悟天地法理便可。气道修行如今也到了玄光三重最后阶段,吸纳灵气已经无法提升修为,只有不断煅烧体内窍穴方能不断纯化玄光法力。而烧穴一步,灵气多寡影响细微,程振如今主要靠着天青精气作为薪柴。

    靠着天青精气辅助,程振在望江坊市中等候老桃谷开谷时便已经烧透了第三十四处窍穴,已经在煅烧第三十五处。进入烂桃谷后,为了寻找一气芝,烧穴进度放缓。如今到了浮玉大泽,程振便要在此烧透三十五处窍穴。

    煅烧第三十五处窍穴比之前面略有些特殊,因为得自程氏的传承只涉及到三十四处窍穴,得自师尊李庚阳处的烧穴心得也不涉及此。也就是说,至此,程振烧穴只能依靠自己摸索。

    其实在第三十三处窍穴时,程振便已脱离了前人窠臼,没有按照程氏传承中的窍穴位置去煅烧,而是选择了更适合自身的窍穴位置。但毕竟有着前人传承可以借鉴一二,不像如今,全要依靠自己尝试摸索。

    程振没有可以推演模拟的金手指,不可能在自己身上试错,踏错一步便是万劫不复。之所以如今仍在坚定前行,全靠心中本能,或者说冥冥之中的指引。

    程振曾经多次心神进入恍惚之境,虽说醒来便不记得其中经历,但有句话说得好,凡行过必留痕迹。这多次畅游道境的经历除了留下了几点体悟外,总也在程振身上留下了许多无法察觉的痕迹。

    这些痕迹没有立即提升程振本身境界,也没有让他突然又明悟什么真法,却也在细微之处影响着程振。

    譬如在程振自己尝试烧穴的时,便有种奇妙感应,让他下意识便觉得应当选择这处窍穴突破,而非那处窍穴。当他觉得前人的烧穴手法不适合自己开始尝试改变时,有时也会生出某些念头,比如此时应当再加大力度,这时不能冒进否则容易毁伤炉鼎。

    程振并不明白其中道理,便如他现如今仍未参悟明白那枚元磁珠是怎样炼制出来的一样。很多时候,只是下意识觉得这样好,那样不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过,不明其理并不影响程振借此前行。

    修行之事,很多时候可以先掌握用法,待境界提升了,自然能够明白其中道理。尤其是在修行低微之时,修士寿元有限,道行也不够,若是事事都要穷究其道理,那便寸步难行了。

    不是说,研究钻研其中本质不对。实在是事有轻重缓急,世间道理太多又太过深奥,以当前有限生命实在难以穷究。

    这其实也是一种取舍之道,便如李庚阳当年提醒程振不必刻意追求烧透三十六穴一般,是审时度势的一种权衡。有能力有时间,自然要烧透三十六穴。有能力有时间,自然也应当钻研事物背后的法理。然若无力为之,则需分清轻重缓急,把握当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