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开局离谱,这聊天群有毒 » 第130章 吏考

第130章 吏考

    在米仓道的战斗并没有影响到巴蜀之内。

    除了偶尔要忙于粮草问题外,就仿佛巴蜀一片太平并无战事。

    又过了数天。

    有消息传来,南边的南诏国有异动。

    现在能入侵巴蜀的就两个方向,一是北边通往汉中的道路,第二就是南边的南诏国。

    墨信让文聘和黄忠前去镇守南边,两人都会山地战有所涉猎。

    不过墨信给他们的任务还是只守不攻,毕竟南诏国的密林太多,若攻取南诏国对士卒的要求太高。

    现在攻取南诏国完全得不偿失。

    为了安抚好南诏国,杜甫也派人前往南诏国谈判,希望南诏国可以保持中立。

    毕竟在安史之乱前,大唐就多次攻伐过南诏国,南诏国不止对大唐有怨言,而且也死伤惨重,如果可以,他们也希望能够休养生息。

    几乎同时,李白回来汇报,说他们安排到各地的人已经查出了大量的贪官,现在是否需要惩戒?

    墨信点头:“我觉得差不多了,大将军是什么意思?”

    一旁的杜甫走过场的说:“我没意见。”

    于是他们开始聚在一起,拿着下面人汇报过来的名单一一核实。

    为了避免有错判,他们都是让安排多个小组去调查同一个官员,并且都要求有实证。

    没实证,但是有谣传的内容也要在文书中注明,由墨信三人再行判断。

    核实过后,三人又开始商讨哪些人该杀,哪些人只做罢官处理,哪些人可以被原谅,哪些人被原谅后还可以得到升职。

    光是这番工作,三人就又忙活了好几天。

    终于,名单出来后,他们就在巴蜀内,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吏治行动。

    大量的官吏落马,不少人被拖到菜市场,但不是当场斩杀,而是在罪名确凿的情况下,还要给这些官吏进行一场公审大会。

    公审过后,让万千民众的呐喊声中,将这些犯事官吏现场斩杀。

    那些只是被罢官的官吏原本还有些不忿,明明他们都已经归顺了,为什么还是这个下场?

    但看过公审大会后,他们全都暗暗庆幸。

    原来被罢官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

    那些被原谅的官员都在战战兢兢中,收获了一纸文书。

    文书中有对他们的批评,但也告知他们被既往不咎,希望他们以后可以改过自新。

    那些被原谅并且获得提升的官吏,收到的文书则会多一些内容,告知他们升职是给他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希望他们不要辜负。

    墨信亲自抵达巴西郡,也就是曾经的绵州。

    他说过要给杜甫和李白二人亲自示范一下,如何解决吏治上的弊端。

    成都太敏感,所以他就选择了在成都附近的巴西郡作为试验地。

    趁着巴西郡的官场被清洗,墨信先把留下来的官员重新任命,起码把巴西郡最基本的官场运行维持住。

    然后他面对一众小吏,问:“你们是否想当官员?”

    小吏们纷纷点头。

    原本还惴惴不安的他们,没想到居然还有这种好事。

    于是墨信就在巴西郡设置了一场吏考。

    参试人员不但包括了一众小吏,还让城内的士人主动参与,有愿意当官者,都可以前来报名。

    而考题由墨信亲自出题,询问一些实务上的问题,考试形式基本照抄了明朝的科举。

    不但要严格搜身才能进考场,更是要糊名誊抄,哪怕是墨信作为主考官,也不吝啬于这一步动作。

    杜甫和李白等人都在一旁旁观。

    崔涣等几个唐朝官员也在。

    虽然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并没有选择归降,但因为他们与李白的友好关系,还是被李白带在身边,允许他们参观学习。

    而在唐朝就有科举。

    但是唐朝的科举并不严格。

    看到墨信主持的吏考,崔涣等人深受震撼。

    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这其中的深意,有人愤慨,觉得墨信这是要扰乱士林的规矩,有人欣喜,觉得若是把这法子传给大唐,考试内容再换成儒家经典,便能让大唐吏治更进一步。

    前者属于世家的资深分子,后者属于士人的合格领袖。

    只不过他们的意见都不会影响到墨信的决意。

    等到吏考结束,卷子也全部誊抄完毕,墨信和杜甫两人拿着一份份糊名的卷子细细浏览。

    至于李白,这种实务型的问卷恐怕连他本人都答不上来,就更别指望他可以担任考官了。

    花了一天的时间,全部卷子都审阅完毕。

    墨信和杜甫根据卷子的回答,排了个序。

    然后揭开糊名,列了一个名单。

    整个过程即使有墨信和杜甫全程参与,但都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该有监督的环节就有监督,该由谁来担任拍板的人就谁来拍板,满满的都是仪式感。

    终于,吏考结果公布。

    墨信安排士兵如同新郎迎亲般敲锣打鼓,给每一个榜上有名者都送去贺词,保证榜上有名者的左邻右舍们都知道他们被委任了官身。

    直接把榜上有名者的虚荣心拉满。

    只不过墨信给他们安排的官名让他们有些陌生。

    等他们前往府衙报到后,才知道这些官名对应的事务还是原本的吏员工作,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后,便称之为官职,拥有品阶,不是八品就是九品。

    墨信给杜甫和李白说:“往后不管是官,还是吏,都属于朝廷委任,都由朝廷发饷,不许任何人继承。

    “谁想当官吏都要经过考试,而考官由节度使委派,避免本地人或本地官担任当地考官的事情。

    “如此,长官就能管下面的小吏,若是小吏在当地树大根深,长官只需给朝廷发一份奏折,就能让小吏下台。

    “当然,避免小吏在一地根深蒂固的最好办法,就是每过几年,就将小吏调任一地,就如同官员一般,便可以彻底解决问题。

    “而且小吏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小吏,他们有官身,他们就能够升官,今日九品,保不齐明日就能成为六品,到京城去任职。”

    杜甫和李白齐齐颔首。

    墨信解决小吏的方法,除了费钱以外,完全就是利大于弊。

    而对于搞钱……其实他们对墨信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