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涤明 » 第12章 相互欣赏

第12章 相互欣赏

    见朱辰望向老者,刘管家立即介绍道,“公子,这位便是负责启蒙授课的徐夫子。”

    朱辰默默点头,起身拱手,“朱辰,见过徐夫子。”

    老者亦回礼,“讲师徐梓才,见过朱公子。”

    语毕,二人互相打量着对方。

    朱辰眼中,老者身形清瘦挺拔,精气神十足,是个干实事的人。

    老者眼中,朱辰眼神坚毅,气宇轩昂,胸有静气。整个人沉稳大方,是个能力出众之人。

    收回目光,老者向刘管家拱手贺喜,“刘兄,朱公子果如你所说及冠而醒,如今夙愿得偿,可喜可贺啊。”

    刘管家这几日最喜欢听的话,就是别人恭贺自家公子醒来,当下笑着回应,“多谢夫子挂怀,这几日确实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几天。”

    被刘管家的状态感染,徐梓才也爽朗的笑了起来,堂间的气氛融洽。

    “爷爷,在干什么啊,这么热闹?”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走入堂中,好奇的问道。

    随着靠近,被徐梓才挡住的俊朗面孔映入少女明眸,“哇,财神爷醒啦!”

    财神爷?这又是什么称呼?

    朱辰已经麻木,不想再去多想。

    “韵儿,不得无礼。”老者扭头,语气严厉。

    “好啦好啦,消消气啦爷爷,我这不是被朱公子的变化给惊到了嘛,情有可原啦。”少女也不惧怕,落落大方的给自己的爷爷捋着后背,帮其顺气。

    “好了好了,快去帮我把案台整理一下吧。”老者无奈,似是已经习惯了少女的慧黠。

    “让公子见笑了,我这孙女的性格,实在是过于开朗了。”

    朱辰却感觉少女的性格很好,年轻人嘛,就应该具有这样的活力。

    明末江南经济发达,有不少人家愿意让家中的女子也去读书学习,朱辰感觉这种风气值得鼓励。

    “夫子不必多虑,开朗者有容。有容,德乃大,德者有才。由此可见性格开朗并非什么坏事。令孙女能有这样的性格,夫子应该高兴才是。”朱辰笑答,言语中对老者的孙女表示出赞赏。

    听闻朱辰言语,在案旁放置书籍的少女抬起了头,秀美的脸上写满了惊讶。

    “哦?吾听公子所言,似乎对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不太认同。”老者语气亦有惊讶。

    现如今江南之地虽不反对女子读书学习,但在这个时代,大家闺秀仍是女子主流。多数人仍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自是不认同,我虽不知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何人所说,但我知有一典故名为孟母三迁。”

    朱辰正色说道,“孟母若无才,焉知三迁择邻处?”

    “若孟母无才,何来孟子之才?”

    众人闻言,皆是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没想到朱辰只是说出一则典故,便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论断给彻底否定。

    仅仅四个字,便能将那些腐儒的嘴巴给堵的死死的。

    对方要是仍然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论断,那将亚圣孟子的母亲置于何地?

    要知道孩童启蒙的三字经中,可有昔孟母,择邻处的文段啊。

    就那帮腐儒的德行,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去诋毁孟子的母亲吗?

    什么是一针见血,朱公子的言论,就是一针见血,见血封喉的见血!

    徐梓才一脸感慨,抚须赞道,“公子的看法,倒是与冯梦龙冯子犹的看法一致。只不过冯子犹的驳论比之公子,却显得力道不足。”

    朱辰闻言好奇,这个冯子犹是何人?思想倒是不迂腐,当即问道,“夫子,此话怎讲?”

    徐梓才回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华亭陈氏的《安得长者言》。”

    “原话乃是儒士陈继儒所说的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此话被当代大部分儒士所认同,但也有人反对。”

    “冯子犹便是其中之一,他曾言:夫才者,智而已矣。不智则懵,无才而可以为德,则天下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辟之日月;男,日也;女,月也。日光而月借,妻所以齐也;日殁而月代,妇所以辅也。此亦日月之智,日月之才也!”

    朱辰明白了此话的意思:才德是共存的,妇人无才便会懵懂无知,所以无才便不会有德;女性的德是对男性道德的补充,犹如月亮对于太阳的补充。

    徐梓才叹道,“冯子犹虽以日月作为驳论,但未免将话题引的太远,却不如公子这般言简意赅,更容易发人深省。”

    但朱辰却并未因徐夫子的夸奖而沾沾自喜,他发觉出了不一样的地方。

    日光而月借,朱辰对古人的见识惊喜不已,这个冯子犹能说出这样的论据,岂不是说明早在明末,中国人便已知道了月亮的亮光来自太阳?古人的智慧,当真不容小觑!

    “夫子,这个冯子犹,是何时何代的人?”朱辰好奇的问道。

    徐夫子听后笑道,“听公子所问,似是以为冯子犹是古人。实则不然,这冯子犹乃是苏州府长洲县人,与我等所在的徽州府,同属南直隶辖下。此人今年,应有四十六岁。”

    朱辰闻言欣喜,此人思想不迂腐,头脑有见识,关键是还活着!自己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当下便对其称赞道,“能说出月光来自太阳的论断,此人见识实属不凡。”

    谁知徐夫子却摆手笑道,“公子,却是不必因此而对冯子犹大加赞赏,若他知道你因日光而月借这句话去夸奖他,估计会面皮发烫的,毕竟他也是拾前人牙慧。”

    “哦?不知此论断最早由何人提出,还请夫子解惑。”朱辰闻言更加欣喜,老祖宗们牛呀!

    “此论断最早出自东汉时期,张衡所著的《灵宪》,原文乃是: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因此可知,月光来自太阳的论断,最早来自东汉时期。”徐夫子回道。

    东汉时期,中国人便知道了月光来自太阳。

    春秋时期,中国人便知道了小孔成像。

    朱辰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了。

    与此同时,朱辰对于明末能实现科技大跨越的信心也更加充足了,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群体!

    这时众人的身边响起了童声,“夫子,那天空是不是圆的,大地是不是方的啊,海水流到了大地边缘,流下去后是不是就是疑是银河落九天呀?”

    朱辰看着围在身旁的孩童们,心中欣喜,每个孩童眼中都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徐夫子笑道,“小家伙们,天圆地方可不是用来形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严格来说,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理论。”

    “曾子有言: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意思是说,如果天真是圆的,地真是方的,那么四个角就盖不住了。”

    又有孩童问道,“夫子,那天地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徐夫子在脑中回想片刻,继续说道,“等你们长大后,可以看一看《甘石星经》,这是非常不错的一部天文著作。”

    “如果非要说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什么形状的,那么应该是球形。”

    “张衡的《浑天仪注》有载:浑天如鸡子。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再其后,唐有《大衍历》,宋室子孙赵友钦有《革象新书》,元有《授时历》。其中《革象新书》有言:测北极出地高下,及东西各方月食之时刻早晚,皆地体浑圆,地度上应天度之证。”

    “地体浑圆,便是说我们生活的土地,乃是球形了。”

    众孩童听后惊奇不已,又有人问道,“夫子,大地是球形的话,总也得分个上下吧,那在球体下方的人,不会掉下去吗?”

    徐夫子闻言,将一个书本举起,随后松手,书本跌落在地上。

    然后,徐夫子又拿着书本抡着胳膊转了几下松手,书本划出一个弧线,仍落在地上。

    随后徐夫子说道,“你们若问的太深的话,夫子也不知道,但想来所有东西,都是得落在地面上的吧。”

    众孩童似有所悟,朱辰也对徐夫子的博学产生了佩服,不禁问道,“夫子为何如此博学?”

    徐夫子笑答,“公子可知两小儿辩日?”

    朱辰笑道,“自然。”

    那可是能Gank孔子的两个狠人啊。

    “孔子尚有不知之事,我等凡夫俗子,自然也应勤学好问,才不至于太过无知。”

    语毕,徐梓才又摇头苦笑道,“只是这些年虽博览群书,却于经学一道用功不足。老朽如今已五十有六,却仍只是一秀才。也不知我这些年看了这么多的经外之书,是好是坏。”

    “自然是好事,夫子,你看孩子们的眼睛。”朱辰提醒到。

    徐夫子抬头看去,孩童们的眼中闪闪发光,充满崇拜。

    “若无您这样的人去传播这些知识,古人这些宝贵的研究便会被埋没消失,后人也无法一睹前人风采!”朱辰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