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山木匠1986 » 第二十章:温故

第二十章:温故

    胡军母亲出去后,胡军似笑非笑地看着杨烈,杨烈笑问:“怎么,这个眼神是咋回事?”

    “没啥,就是你觉得你要是早有这种心态,早不是这个模样了。”

    “哪个模样?”

    胡军笑道:“明知故问,不过这样蛮好,男人嘛,还是要活泼些,你原来太死板,整日窝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有啥出息?”

    “就是说嘛。”

    杨烈叹息声,背着手靠着沙发上,“一直那样确实不行。”

    胡军看他这样,屁股挪到他跟前,搂着肩膀笑道:“不过现在也不晚,你脑子其实蛮灵活,又比我们几个读书都多,只要想着奋斗,前途肯定比我们都好。”

    “你是会安慰人的。”

    “哈哈~,哪有,我说的就是真心话,你放心吧,只要你有搞事的想法,兄弟们都会支持你。”

    胡军说这个话意思有一定背景。

    昔日的五兄弟,除了杨烈,其他四人都不是完全正宗的农民。

    按照五人的年龄来说。

    老大是杨涛,他爷爷和父亲都是老中医,所以从小就对各种中药材很熟悉,到他这辈,虽然暂时没有做大夫,却一直靠着子午岭就在跟前,一年四季会去山里挖草药。

    多的不说,一年下来起码弄个千把块钱,所以他的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上辈子后面成为一个小有家底的药材商人。

    老二是李树堂,他的滕筐编制手艺也是家传,祖上传下来十几亩的藤条地,世世代代,年复一年的编制滕条制品。

    这些年我们国家轻工业暂时还不发达,日常工具主要靠手编,他的手艺很好,卖的相当不错。

    现在是更是和市里一个专门给南方供货的贸易商有合作关系,不愁单独销售,只要定期给供应商送货,人家集中结款便是。

    李树堂后期将这种工艺精品化,开始由编制工具向工艺品转变,等到直播兴起后,还是个有一百多万粉丝的小名人。

    杨烈按年龄排老三。

    老四叫李波,本来是泥瓦匠,后面开始在外面承包工程,变为个小包工头。可这家伙有钱之后,人心也变了。

    村里很多人跟着他出去干活,一年到头也结不到款,总是说人家老板不给结。

    但眼看着他自己家房子越修越好,大摩托也开上,添置了村里唯一的拖拉机……

    杨烈还知道,后面这家伙随着房地产兴起,委实赚了不少钱,渐渐骗的人多了,也就不好意思回来村里。

    开始几个兄弟聚会的时候还喊他,后面看他每次来都是一脸爆发户的气息,慢慢就懒得理睬。

    相当于是把他开除了兄弟们的关系团。

    胡军年龄最小,他以贩卖粮食起家,后面在市里开了个粮油门市。

    开始是零售,客户逐渐增多后,开始做粮油批发,生意做的也相当不错。

    相比之下,杨烈前世最窝囊。

    他年轻时脑袋削减就想去考上大学,然后出来做干部。

    后面没有考上,一度萎靡不振。

    等到真正懂事,想做点事情的时候,年龄大了,很多事情都已失去先机。

    而他的性子又十分骄傲敏感,兄弟们当时想拉他一把,让跟着一起干,他还觉得嗟来之食不能吃,面子上拉不下来。

    真是算得上又菜又固执。

    胡军说,他只要搞事,兄弟们都会支持,当然是真心话。

    起码这个时候,大家都还很年轻,不管性格和处事作风如何,兄弟感情都还很深。

    就连李波,现在都还是个热血青年,那根恶魔的触角还没伸展出来。

    “我知道你们都会支持我,要不然我也不会直接来找你们借钱。”

    杨烈笑笑,是真心的。

    “知道就好,前几年就给你说了,你若是有兴趣跟我一起跑粮食生意就蛮好,车是现成的,我已经有些渠道,只要继续扩充范围就行。

    我们兄弟在一起,肯定能越做越强,多的不说,每年搞个千把块,应该没啥问题吧。”

    杨烈心想,你显然不知道你到底有多强。

    这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线性发展,而是多面开花,全面铺设。

    “再说吧,我现在有点自己的想法。”

    “哦?”

    胡军来了兴趣,眼睛一亮,凑到杨烈面前,“你说你有想法,啥想法,说说看?”

    杨烈笑道:“我想从木匠做起,将来发展家具之类的生意。”

    “家具啊?”

    胡军看着天花板,开始思虑起来。

    “家具生意也不是不行,但家具销售渠道在哪呢,每个家只要一套家具吧,买了后很久都不会更换,它不属于消耗品吧。

    如果销售渠道不畅通,那你要做出门道,就需要铺设更多的家具种类吧,通过种类变多,弥补单品销售量不足。

    而如果要铺设更多种类,就需要更多的资金,这就不是小打小闹的事情……”

    胡军说着,脑袋又低下来,认真地看和杨烈:“烈烈,我觉得你要慎重考虑。我知道你爷爷以前是木匠,叔也是木匠,所以你就想着从木匠起家,从而想到做家具生意。

    但这做生意和做木匠,完全是两码事。做木匠活只要把活给人家做好,就能拿钱装进口袋对吧。

    但做生意,涉及到很多事呢,真不能想当然。”

    这就是杨烈最后一个找胡军的理由。

    这个家伙,是典型的生意人思维。

    虽说李树堂和杨涛后面都有自己的小事业,但他们原则上还是没有脱离农业范畴。

    也就是将自己加工或者种植,或者采挖的东西卖给需求者。

    这种生意模式稳定性更好,不允许出现问题,但潜力也就不够。

    而胡军是真正的商业贸易。

    他自己并不种太多粮食,所有用来交易的粮食都是来自于其他输出者。

    他是商业更高一个级别。

    李树堂和杨涛只想着如何将基础的东西卖给需要的人。

    属于最原始的交换模式。

    而胡军这算是真正摸到商业的门槛。

    不同于后世人们对做生意都有明确概念,知道低进高出,便是赚钱最朴实无华的门道。

    这年头,人们的思维还未彻底倒转过来,像胡军这样头脑清晰的人,只占很少数。

    而就是这样的人,最后一个个成为有钱人,算是吃到时代的红利。

    “你说的我都懂,但我还是想试试,若是一直前怕狼后怕虎,那一辈子啥事都做不好。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你们只需要支持我就好。”

    杨烈一直听胡军说话,并不是真想从他身上学到多少商业思维。

    再怎么说,自己也是从新时代回来,眼界什么的,肯定不会输于胡军。

    他只是想和胡军温习下情感,请胡军帮他个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