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来自哈佛的系主任 » 第二十八章 对话

第二十八章 对话

    周一上午,中文系领导班子开例会,讨论本周工作。

    刚说了两三分钟,话题就转到陆方鸣身上。

    周利说:“有的老师反映,陆方鸣接二连三参加会议,经费会不会超标?系里经费本来就紧张。”

    王向东说:“陆老师没花什么钱。系里只报了两三次会务费,其他都是自费。应该是活动方出的钱。”

    周利说:“他的问题,不在于花多花少,而在于张扬。有的老师很反感。”

    米拉扬说:“反感什么?陆方鸣受邀参加活动,说明他有能力,得到社会认可。现在最要不得的,就是酸葡萄心理。”

    王向东说:“我同意米书记的意见。老师参加社会活动,需要鼓励。现在是开放时代,老师们应融入社会。尤其搞文学研究,搞文学教学,不与社会接触,对作品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

    宋词说:“我同意王主任的看法,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社科研究的风向也转了。过去,理论研究最受重视,现在的重点,是实务型研究。市里一下达社科项目,其中总有‘应用对策类’项目。老师不接触社会,不关注社会,怎么学会‘应用’,怎么能想到‘对策’?”

    周利说:“陆老师的科研,没有耽误吧?”

    宋词说:“基本没有,他今年又申报了市里的应用对策类项目,选题蛮有深度,也有针对性。”

    王向东说:“这就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周利说:“陆老师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有没有影响教学?”

    袁开杰摇摇头:“据学生反映,他的课比较受欢迎,能够结合社会现象来谈文学,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王向东说:“从各种反馈来看,陆方鸣老师的影响,基本上还是正面的。有人对他看不惯,主要还是自身问题。应当承认,我们的大学老师,一连读了二十多年书,不少都读呆了,学问倒是不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脱节,看问题难免偏颇。我自已也有这个缺点。开始我也不理解,陆老师为什么参加活动。后来想开了,想通了,才觉得他的行为,既属于个性,也是一种追求。我们是陆老师的领导,对陆老师的积极性,要爱护,在舆论上要支持,对他的的追求,要尊重。我们人文社科,尤其是文学,写的是人,探讨的是社会问题,都要结合社会实践,才能研究得透彻,研究出新意。纸上谈兵,肯定不行。”

    ∽∽∽

    午饭后,王向东想在办公室小憩,陆方鸣来找他。

    王向东说:“你今天有课啊?”

    陆方鸣说:“上午上完了。给你带点茶叶。”

    说着,从包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罐子,放到王向东桌上。

    王向东看一眼:“太湖春?”

    陆方鸣竖直拇指:“眼毒,识货。”

    王向东说:“这也不算本事。你到金屏镇挂职,这茶叶,理应就是太湖春。”

    陆方鸣点点头:“金屏镇的朋友送的。今年的新茶。”

    王向东笑说:“没有白去挂职,还交上了朋友。”

    陆方鸣说:“你尝尝,绝没有假。”

    王向东说:“你今天来,就是为了给我送茶?”

    陆方鸣说:“当然不是,来向你报告一个信息。”

    王向东说:“什么信息?”

    陆方鸣说:“市里要公开招聘各区的副区长。”

    王向东说:“这与我们学校有关吗?”

    陆方鸣说:“当然有关。”

    王向东说:“说说看。”

    陆方鸣说:“我要报名,竞聘。”

    王向东说:“我就说嘛,事出无常,必有猫腻。说吧,有什么想法。”

    陆方鸣说:“您看,我行吗?”

    王向东说:“我看行。”

    陆方鸣说:“你看我的优势在哪里?”

    王向东说:“很多。这样的招聘,一般都是选拔文化型干部。你是高校老师,属于首选。”

    陆方鸣说:“高校应聘者很多呀,我有优势吗?”

    王向东说:“有啊。你的挂职政绩,就是优势。还有,你涉猎的领域,获取的知识,也与其他老师迥异。”

    陆方鸣说:“还有呢?”

    王向东说:“还有就是开放的心态,过人的胆识,创新的思维。你在金屏镇做的事,足以证明,你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肚里有货,又爱折腾。好听一点说,就是勇于改革,勇于实践。”

    陆方鸣一听,脸上笑开了花:“王主任,我来找你,就是来找信心的。如果没有你这几点总结,我真看不出自已有几斤几两。连信心都没有,你想我还和别人竞聘什么?”

    王向东拍了拍陆方鸣的肩:“肯定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千万别在心理上自残。”

    陆方鸣说:“您放心。有您这些话,我笃定马到成功。”

    ∽∽∽

    陆方鸣走了不到十分钟,贝左明又来了。

    王向东说:“今天怎么有空?”

    贝左明说:“刚刚在米书记那儿。”

    王向东说:“你们的事,有没有进展?”

    贝左明说:“按你说的,正在温水煮青蛙。”

    王向东笑说:“耐心煮。离煮熟不远了。”

    贝左明拱拱手,赶紧换一个话题:“你们中文系,最近好像又有新闻了?”

    王向东说:“你又听到什么了?”

    贝左明说:“陆方鸣是不是你们系的?”

    王向东说:“是啊。怎么啦?”

    贝左明说:“感觉他像一个社会活动家,全校不知道他的人,已经没几个了。”

    王向东笑说:“这还要你说!怎么了,听到了议论?”

    贝左明说:“没有没有。再说,我对他从来都是正面评价。”

    王向东说:“那么,你就说说你的评价。”

    贝左明说:“我就是好奇,这样一个老师,自建校以来少见。”

    王向东说:“这就对了。物以稀为贵。人中龙,鸟中凤,总是百里挑一。哪能到处见到?”

    贝左明说:“说真的,我挺羡慕他,能到处风光的人,如今少见。”

    王向东说:“而且,你注意到没有?人家有事,从不藏着掖着,总是发到朋友圈。这是一种能耐。没有强大的自信心,怎么能做得到?”

    贝左明说:“你说得对,我们对自已,就缺少这种自信,所以一事无成。”

    王向东说:“你已经不错了,有了追求目标,就不惜一切追到底,这也是一种自信。”

    贝左明笑说:“你取笑我。我的追求,至今仍无结果,也许我压根就是一个唐吉诃德。”

    王向东说:“唐吉诃德也不简单,青史名留。”

    贝左明说:“跟你比,我也是小巫见大巫。堂堂哈佛高材生,娶到了荣慧琳这个大美女,又事业有成。”

    王向东说:“好了,别互相吹捧了。有事忙去吧。”

    贝左明说:“好的,走啦走啦。你不赶我,也要走。顺便问一下,米拉扬平时几点钟下班?我怎么摸不到规律?”

    王向东说:“这是别人的隐私,我怎么知道?”

    又说:“你别天天围追堵截,注意分寸啊!”

    贝左明说:“知道知道。”

    说完,一溜烟跑了。

    ∽∽∽

    王向东晚上回到家,荣慧琳告诉他:“没菜了。晚饭炒两个菜吧?”

    王向东问:“你买食材了?”

    荣慧琳说:“没有。你不是烹饪达人嘛,想想办法。”

    王向东打开冰箱一看,里面只有几只鸡蛋,两包豆干,一袋腌黄瓜。说一声“有了”,便做起了菜。

    他在平锅里,先摊几个鸡蛋薄饼,切成细条,又将豆干切丝,弄一点葱姜蒜油盐,就乒乒乓乓炒了起来。这道菜的关键,就是要把豆干煮烂,然后再放鸡蛋饼,这样才能入味。起锅前,倒少许生抽,一盘喷香的家常菜就成了。

    鸡蛋饼炒豆干,王向东过去没做过,没想到味道还不错。

    之后,王向东开始弄腌黄瓜。这个菜简单,黄瓜先切丝,再切一些蒜末,拌一拌,淋上几滴香油就成。

    荣慧琳吃后,竖着拇指,赞不绝口:“好吃好吃好吃。王向东,你是个天才!”

    王向东说:“别肉麻了,我会骄傲的。”

    他们一边吃,一边聊。

    聊着聊着,荣慧琳提到陆方鸣。

    王向东就奇怪:“你怎么知道陆方鸣的事儿?”

    荣慧琳说:“微信时代,有大家不知道的事吗?”

    王向东笑笑。

    荣慧琳说:“可不可以跟我说说这个陆方鸣?”

    王向东说:“宝贝,真没啥可说的。”

    荣慧琳说:“在处里,和小姐妹聊天,大家就说,这个陆老师是个传奇人物。”

    王向东说:“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传什么奇?”

    荣慧琳说:“大家还是很好奇。”

    听荣慧琳这么一说,王向东灵机一动:既然大家对陆方鸣很好奇,何不让陆方鸣搞个讲座,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如果陆方鸣竞聘副区长成功,离开了学校,想交流也难了。

    吃完晚饭,王向东就给周利挂个电话,征求他的同意。

    又打电话问陆方鸣,有无兴趣弄个讲座,和老师们交流一下?

    陆方鸣一听,连说:“好的呀,好的呀!王主任,您安排吧。”

    ∽∽∽

    王向东担任系主任后,中文系经常举办讲座,也有类似沙龙一类的活动。

    这类活动,有学术性专业性,范围一般不大,多至一二十人,有时只有六七人。

    王向东没想到,陆方鸣的讲座通知在教师群发布后,大家都很踊跃。讲座当天,来的人同系里开会差不多,几乎每个教研室的老师都有。

    陆方鸣并不是学术达人,但他的活动和行为,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大家多半也是冲着这点来的。

    陆方鸣性格外向,把讲座也搞得热热闹闹,大家交流很踊跃。

    讲座的题目,其实很老套:《文学和世界》。内容一展开,却都是干货,老师们的思维,渐渐被他带了进去。

    陆方鸣说:“文学的使命是什么?我个人偏向现实主义答案,即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形象反映。作家无论写生活,还是写思想情感,还是写历史过往,还是像网络小说那样写虚幻世界,都是我们生存状态的某种折射。”

    又说:“提一个问题:我们研究文学,写评论文章,是为了什么?”

    老师说:“是为了构建一个形而上的文学思想体系。”

    也有老师说:“归根结底,无非就是表达评论者的文学感受。”

    陆方鸣说:“想知道我的想法吗?”

    老师说:“当然。”

    陆方鸣说:“如果文学创作是一条河流,那么文学评论,就是连通两岸的那座桥梁。桥的一头,连着作家,桥的另一头,连着读者。如果我们只想到建构自已的思想体系,那么文学评论的真正使命,可能就丢掉了。”

    老师们笑起来。

    陆方鸣说:“大家可能觉得好笑。大家可能觉得,这观点多老套,多原始啊!不错,时至今日,文学评论无论是宗旨还是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作为桥梁的文学评论,它本身已经变成了文学河流中的一座孤岛,此岸和彼岸两不搭。读者看不懂评论文本,作家也没有因为评论的出现,而让文学著作变得更受读者关注。现在的文学影响力,全靠媒体来支撑和炒作。”

    一位年轻老师说:“有什么不好吗?时代在进步,现在学术界也无能为力了。”

    陆方鸣说:“大家想没想过,评论也需要赢得读者?没有读者,它能存活多久?现在还有传世的评论吗?”

    老师说:“还好呀。这么多评论杂志,都能存活几十年。评论界也活跃得很,人才辈出,热闹非凡。”

    陆方鸣说:“有三个维度,大家不妨去思考一下:一是,文学读者从评论中获益多少?二是,作家们对评论家感激吗?三是,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有几人是受了评论的影响?只要对读者和作家发表的言论,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你就会有一个惊人发现,作家和读者现在说话,如今很少言及评论家。这是为何?”

    老师说:“陆老师你说,这是为什么?”

    陆方鸣说:“如今的评论家,把兴趣都放在消费自已的声名上了,而不是努力让评论发挥它应有的桥梁作用。不客气说,它已经成了花瓶和绣花枕头。”

    老师问:“陆老师有什么高见?”

    陆方鸣说:“大家知道,我到镇里挂职两年。挂职的目的,就是看看社会现状。我发现,我们太湖市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是因为,自古就有经商理念。太湖地区水路发达,便于经商,货物贸易繁荣。但如果物质的极大丰富,只满足自给自足,那么这些物质实现不了更大价值。我觉得文学评论,应当借鉴这种经商理念。评论如果只满足自产自销,至于读者能否读下去,作家是否感兴趣,评论是否在谈作品或作家,我们一概不去想它,那么它的命运也就岌岌可危了。”

    老师问:“搞学术,跟经商有关系吗?”

    陆方鸣说:“有啊。学者有了经商理念,撰写研究文章就会考虑市场效益,即读者需求。按照信息传播的规律,这样的评论,才会让解码变得更加通畅。大家不会不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评论家的社会影响很大,一点不比作家差。为什么?就是因为,那是为人民服务的评论,为读者服务的评论,评论家和学者都有一种谦恭的学术姿态,所以他们把每一句话,都写得通俗易懂。”

    一位老教师说:“的确是这样,很像汪曾祺作品。”

    陆方鸣一拍桌子:“对,就像汪曾祺的作品!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何畅销?说到底,他懂得信息传播。为了传播,他把语言写得明白如话,简洁通俗。他早年写作品,也是一水的西方范儿。到了晚年才想明白,作品也罢,评论也罢,你是写给读者看的,就要尊重阅读规律。阅读没有障碍,流量才会增加。现在的网络作品,不也是这样吗?……”

    ∽∽∽

    陆方鸣的讲座,举办没几天,王向东被项善峰叫去,告诉他:“陆方鸣已经正式报名竞聘副区长。”

    王向东说:“他跟我,说过此事。”

    项善峰说:“你支持他吗?”

    王向东说:“他征求过我的意见。我觉得每个老师,都有自已的追求,这是他们的权利。”

    项善峰说:“校方对这件事的理解,可没这么简单。陆方鸣毕竟是在学校成长起来的。这次挂职,他的表现可圈可点,校长也给予肯定了。陆老师现在突然想走,你有没有想过,会产生什么影响?”

    王向东说:“太湖大学经过这几年建设,已经成了香饽饽,想来本校教书的年轻人有很多,走了一个,再招十个。陆方鸣走不走有什么关系?”

    项善峰说:“你说得轻巧。年轻教师看到陆方鸣走了,会不会效法,跟着一样跳槽?”

    王向东说:“应该不会吧?再说,陆老师也不是跳槽,只是去应聘更高职位。人往高处走。这也是国家召唤。别人想学,也学不了。”

    项善峰说:“你这个理,倒是能站得住脚。”

    王向东说:“其实我也有些不舍。陆老师思想活跃,在学生和老师中,都有影响,这样的老师在中文系,多多益善。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既然春雨贵如油,嫁人也嫁得好,何不成人之美?”

    项善峰点点头:“我明白了。我会向校长汇报的。找你来,就是想通过一个流程。陆方鸣报名应聘,学校要签字同意。但我们不想官僚,还想听听中文系的意见。这样吧,你回系里开个会,讨论一下此事,如果大家对陆方鸣应聘,没什么意见,就把结果告诉我。”

    王向东说:“我回去就开。”

    从项善峰那里回来后,王向东召集几个系领导,对陆方鸣的事进行了讨论。

    大家的发言,很让王向东意外。几乎众口一词,都说“同意”,“坚决支持”。王向东暗自欣慰,为陆方鸣高兴。

    米拉扬只说了一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三个月后,陆方鸣竞聘成功,开始了他的副区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