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来自哈佛的系主任 » 第十七章 聚餐

第十七章 聚餐

    这天下班后,王向东正往家里走,贝左明打来电话,说晚饭时,要来找王向东。他已经买了菜,马上带过去,让王向东不要再烧菜了。

    王向东说:“你又搞什么名堂?总是神经兮兮搞突然袭击。”

    贝左明快乐地说:“是好事,是好事。有好事总要分享,你说是不是?”

    快到饭点的时候,贝左明果然急匆匆赶到。

    一进王向东家门,就说:“向东你看,我买了卤菜,母油鸭,羊糕,白斩鸡。蔬菜我在饭店炒了两个。还带了一根莴苣,待会儿凉拌,我来弄。”

    说着,就想钻进厨房。

    王向东说:“还是我来吧。你是客人,怎么能让你动手。你去跟荣慧琳说一会儿话,我马上就好。”

    贝左明便顺水推舟说:“行啊,那你弄吧。”

    王向东的话,正符合荣慧琳心思。

    她正想听听贝左明的八卦,就说:“贝左明,你就快坐下吧。厨房里的活儿,你不如王向东,他是美食家,比你的手艺高多了。你就聊聊你那破事。”

    贝左明说:“琳琳,这事不急。等王主任端上菜,再书归正传,好不好?。”

    不一会儿,王向东将凉拌莴苣端了上来。又把贝左明买的几个熟菜,盛入不同的盘中。一桌六个菜,转眼出现在大家面前。

    王向东从柜里取出一瓶黄酒,说:“今天就喝这个。”

    接下来,大家觥筹交错,饮起酒来。

    贝左明带来的卤菜,正合王向东口味。

    王向东说:“我几次想去买羊糕,都没买成,离卤菜店太远。小摊上的羊糕,吃了不放心,所以拖到现在。贝左明,谢谢你啊。”

    贝左明说:“客气啦!你是谁,我是谁?我还不知道你的爱好?”

    王向东说:“你就吹吧!”

    贝左明说:“怎么是吹?我跟你说,我的厨艺也不差给你。”

    王向东笑笑:“这我相信。那好,既然你买了冻羊糕,我就来考考你,这羊糕是怎么做的?”

    贝左明说:“你突然问这种难题,我哪儿知道?”

    荣慧琳笑说:“吃的方面,王向东肯定比你精。”

    王向东说:“我不是精,而是感兴趣。来到太湖市,这里堪称苏菜之都,不了解底细,哪儿行?”

    贝左明说:“那我考考你,这冻羊糕,是怎么做的?”

    王向东说:“程序我懂,但我没有做过,不敢献丑。我只知道,冻羊糕里有几种成分。“

    荣慧琳笑说:“羊糕,羊糕,不就是把煮烂的羊肉,放入冰箱冷冻后,切成年糕一样的块块吗?”

    贝左明说:“这没啥诀窍,一看就明白。”

    王向东说:“此话差矣。羊糕里面,并不只有羊肉。还有猪肉皮,还有白萝卜。”

    贝左明说:“我怎么看不到?”

    王向东说:“萝卜呢,煮化了,你当然看不到。猪肉皮在哪儿?羊糕下面有一层肉皮,那就是猪肉皮。它铺在羊糕下面,主要起加固作用。”

    荣慧琳问:“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加萝卜?”

    王向东说:“太湖人喜欢吃羊汤,烧的时候,放一些本地产的白萝卜,一是为了袪膻,另外也是为了增加食物的分量。老百姓过日子,节约,搭配一些萝卜,羊汤的分量可以多一些。”

    贝左明说:“据说都是本地产的羊。”

    王向东点点头:“是的。它的特点,是比较瘦。做羊糕只能用瘦羊,不能用肥羊。”

    贝左明说:“向东,你是个吃精啊。一说到美食,娓娓道来。”

    王向东说:“哪里,我只对有特色的美食感兴趣。你看,全国各地,同样吃羊肉,唯独太湖地区有此独一无二的做法,是不是令人称奇?”

    贝左明对荣慧琳说:“你是本地人,向东说的美食知识,你都懂吗?”

    荣慧琳摇摇头:“不懂。但我爸说,太湖菜,太土,所以他经常往海鲜城跑。”

    王向东说:“爸爸讲得对。这儿的菜,的确谈不上高大上。知道为什么吗?”

    贝左明问:“为什么?”

    王向东说:“因为这一带的特色菜,都是老百姓的家常菜。”

    荣慧琳说:“看来,我爸说对了。”

    贝左明说:“不不不,我想不通。说太湖菜来自民间,说它不是高大上,那何以解释,太湖市大大小小的菜馆,为何寿命都很长,有许多百年老店?”

    王向东说:“这说明,它有经营诀窍。请问,高大上的菜肴,你能天天吃吗?”

    贝左明摇摇头。

    王向东说:“所以嘛,最亲民的商品,常常也最热销的。就像超市里卖的,都是价廉物美的常用百货,但它总是畅销。需求决定商品价值,这是规律。太湖的民间菜,虽称不上高大上,但老百姓离不开。再说,它确实也有特色,所以能够流传百年。冻羊糕就是一个例子。这样的食品店,怎么会倒闭?”

    贝左明一拍桌子:“通透!这就是百年老店的成功秘诀!”

    荣慧琳指着酱鸭说:“我是本地人,这母油鸭,也不常吃。”

    贝左明说:“跟你说,味道老好,很独特。我吃过几次,就买来让你们尝尝。”

    荣慧琳说:“名字很怪啊。母油鸭?这在全国,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

    王向东问:“提起母油鸭,你们知道什么是‘母油’?”

    荣慧琳说:“是不是母鸭的油?”

    王向东笑了:“母油,其实就是一种酱油。只是酿造时间比较长,是一种很特别的酱油。袁枚的《随园食单》,称之为‘秋油’。”

    贝左明说:“谁家烧鸭子,不用酱油啊?”

    王向东说:“但这种酱油,味道不一样,醇厚。所以,做出来的酱鸭,看上去色泽深,味道香,口感浓。”

    荣慧琳说:“它也算是太湖的民间菜吧?”

    王向东说:“你说对了,太湖人冬天吃的一种名菜。最早叫母油船鸭,是一道船菜。后来船菜上岸了,就演变成今天的特色卤菜。”

    贝左明问:“向东,你会不会做母油鸭?”

    王向东摇摇头:“你高看我了。烹煮的步骤,各种荤菜都差不多。但母油鸭使用的母油,自己做起来比较麻烦,普通酱油做不出这种味道。”

    聊着聊着,贝左明尝了一口凉拌莴苣丝:“好吃!”

    荣慧琳说:“这可是向东的看家菜。”

    贝左明说:“很怪啊。普普通通的莴苣,怎么到你手里,就变得这么爽口,这么鲜美?王主任,也跟我说说秘诀。”

    王向东说:“莴苣的口感,本来就很鲜,只是我们烹制的时候,一向粗放对待它,无法释放出它的鲜味。”

    贝左明问:“你是怎么做的?”

    王向东说:“很简单,切丝,要切得很细,很细,然后用少许盐和少许糖,稍稍搅拌一下,再滴几滴麻油,便可。注意啊,千万不要上手搓揉,否则就吃不到它的脆爽口感了,水汁也会流失掉。”

    贝左明说:“你说得对,腌制莴苣,就是水汁太多。”

    王向东说:“水汁多,说明莴苣嫩。腌出的水汁,千万不要扔掉。你要是烧素汤,比如青菜汤、波菜汤,将莴苣水倒进去,会提升汤的鲜味。不信,你回去试试看。”

    贝左明说:“你说的这些技巧,都是从哪儿学来的?”

    王向东笑笑:“保密。”

    贝左明说:“你拉倒吧,还保密!肯定都是从网上抄来的。”

    荣慧琳一听,掩口笑起来。

    王向东不住地摇头。

    晚餐快结束了,荣慧琳突然问贝左明:“你来这里,就是为了吃一顿饭?”

    贝左明拍了拍脑袋:“瞧我,差点忘了。我今天要向王主任汇报工作。”

    王向东说:“汇报工作?是汇报你的恋爱吧!你说说,最近,是不是一直在跟踪米拉扬?”

    贝左明嘿嘿笑了。

    王向东说:“有什么收获啊?”

    贝左明说:“我发现一个现象,为了排练学生,米拉扬真是下了血本了。她经常一拨一拨地请省市专家,来给学生作指导。”

    王向东问:“都是什么人?”

    贝左明说:“有训练模特的。也有导演,是来指导形体的。还有一次,据说是上一届‘青春中国’选拨赛的评委。我不确定。但肯定个个有来头。”

    王向东说:“这一点,我倒没想到。”

    贝左明说:“有一次,她用大客车,把几十个女生拉到歌舞团的排练大厅,让她们穿上歌舞团的旗袍,盘上头发排练。她们对着排练厅的大镜子,感觉就像是彩排。有好几个舞蹈专家,在一旁指指点点,那阵势,一点不输给专业团体。”

    荣慧琳说:“米拉扬真下工夫!”

    贝左明说:“她带学生排练的时候,我经常在身边。开始看到这些,我还觉得无所谓,后来逐渐就觉得无法理解了。”

    王向东说:“为什么?”

    贝左明说:“我想不明白,米拉扬,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怎么会认识这么多的专家和艺术家?”

    王向东说:“你这一说,我也不太明白。”

    荣慧琳说:“嗨,这还不好理解?说明她们原本就认识,说明米拉扬在演艺界的朋友多。”

    王向东说:“琳琳说得对。米老师可能熟悉这个行业。”

    贝左明说:“会不会,她当过演员,或者模特?”

    荣慧琳说:“是啊,看她的气质,身材,哪一点不像演员和模特?”

    王向东点点头:“有道理。”

    荣慧琳说:“对了,我想起一件事。在她家墙上,有一张她走模特步的大照片。这说明什么?说明她过去确实是模特,或者当过模特。”

    贝左明说:“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

    王向东说:“米老师是否做过模特,网上应该能查到。”

    贝左明说:“行,那我就查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