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来自哈佛的系主任 » 第十五章 年终分配

第十五章 年终分配

    一转眼,到了年终分配的时间。

    老师们的分配结果,都要在网上公布。结果出来后,收入高低悬殊很大。

    年终分配的钱,一般包含三项:基本工资,课时费,科研成果奖励。那些有课题,有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老师,即使课时不多,拿的钱也多;没课题,没项目,也没有发什么论文的老师,只能拿到课时积累的勤苦费。彼此相差几万,乃至十几万元的现象,每年都有。

    收入低的老师,并不计较别人拿的多,毕竟这是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硬碰硬,没什么可说的。大家只关心,每年分配的制度,是不是合理。不合理就有老师提意见。当然,这也属于小矛盾,不会搞得很冲突。

    中文系每年的年终分配,还算风平浪静。但系主任王向东的心里,却波澜起伏。

    他是个博爱之人,愿意看到每一位老师,都有很高收入,都会绽放丰收的喜悦笑容。一旦发现有的老师,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拿的钱比别人少许多,心里便不舒坦,情不自禁就会把关注点放在“弱势群体”身上。

    今年,他的目光盯上了米拉扬。

    他知道米拉扬可能不缺钱。荣慧琳介绍她家里的境况之后,就知道这位女教师不会为钱发愁。但年终分配的名单一公布,即使家境丰厚的老师,分配收入落后于别人,至少在精神层面,你就会矮半截。

    当然,也有一种议论,说那些分配收入少的老师,其实业务水平不高。

    王向东不以为然。

    他觉得高超的讲课艺术,也是一种水平。只可惜,讲课讲得再好,也没有一种机制会奖励他们。因为讲课艺术无法从数据上体现出来。缺少数据怎么奖励?王向东觉得,这是体制问题,并不说明这些老师没有水平。

    在年终总结会上,王向东对老师们说:“从来就没有一种分配体制,是完美无缺的。当体制尚未完善的时候,怎么办?我还是希望老师们,在科研上要多多努力,搞一搞课题,发一些论文,使自己和中文系的科研水平,每年都有一个提升。”

    但是,米拉扬一年的科研记录,基本上是空白。

    米拉扬也不是没有科研成果。她读博的时候,有过一项与导师合作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许多博士都会沾导师的光,为此毕业后都有晋升职称的机会。米拉扬入职太湖大学不久,也凭借这个社科项目晋升为副教授。

    但她的科研进程,似乎从晋升为副教授开始,一直停滞不前。这就让王向东有些着急和担心。他觉得,应当找米拉扬好好谈一谈这个问题。

    ∽∽∽

    这一天在教学楼走廊,王向东遇到刚刚下课的米拉扬。

    王向东说:“米老师,你着急回家吗?”

    米拉扬说:“不着急。王主任,您有事儿?”

    王向东说:“你要没事的话,到我办公室聊一聊。”

    米拉扬笑说:“好的。”

    便同王向东一起,来到系主任办公室。

    王向东要为她沏茶,米拉扬扬了扬手中的杯子:“王主任,我有茶。谢谢。”

    王向东便坐下,同他开始了坦诚的对话。

    王向东说:“你主攻的专业方向,是不是文化传播?”

    米拉扬说:“是的。因为,文化学,传播学,我都拿过学位,所以这算是我的主业了。”

    王向东说:“这个专业,全国有没有特别突出的成果?”

    米拉扬说:“有是有,纸上谈兵的多,真正投入实践并卓有成效的成果,实际上并不多。在文化传播上,高校是培养尖兵的地方,但恰恰高校又生产不出高效的实践成果,所以很尴尬。”

    王向东问:“你有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

    米拉扬说:“我的方向,就是文化传播。但我的兴趣在实践,而不是理论研究。”

    王向东说:“这方面,你现在有没有可以落实的目标?”

    米拉扬说:“暂时还没有。”

    王向东笑笑,说:“你有没有想过,这会因此让你的科研成果,每年处于暂缺状态。所以,年终分配一公布,就会与别人形成反差?”

    米拉扬说:“我知道有反差,但也没办法。”

    王向东说:“你也可以搞一些纸上谈兵的课题,来填补这方面的不足嘛。”

    米拉扬笑说:“说实话,纸上谈兵是我的弱项,搞也搞不出名堂。既然搞不出,索性就不搞了。”

    王向东听她这么一说,便知道这个话题已经无法展开。就笑了笑,不再说什么。

    米拉扬走后,他捋了捋本系的老师,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有几个。当荣誉和分配已经激发不了老师的兴趣时,他这个系主任还真有些着急。

    ∽∽∽

    一个寒假很快过去。

    转眼开春了,杨柳吐绿,万物复苏,大学生的活动也多了起来。

    这天,中文系开会,总支书祖耀明在会上说:“我们中文系,最大的强项,一是教学,二是科研。成果多,实力强,年年受到学校表彰,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我们也有弱点。我们的弱点,就是参加社会活动不够多。中文系嘛,搞文学的人应该浪漫一点,可惜我们一点也浪漫不起来。崭露头角的事,我们中文系总是缺位。”

    老师们开玩笑说:“我们也没有机会呀!”

    祖耀明说:“机会年年有,但我们从不主动请缨。”

    老师说:“现在有没有机会啊?”

    祖耀明说:“有啊,真有一个活动,我们能不能参加?”

    老师问:“什么活动,我们报名参加!”

    祖耀明说:“是一个全国性的‘青春中国’形象大赛。我们能不能参加?”

    老师们一听就泄气了:“那种比赛,要求舞蹈,模特,讲演,外形,统统展示才行,我们中文系的师生,除了了写写文字,别的根本不行。”

    祖耀明说:“所以嘛,这个活动我本来不想说。它属于艺术系,他们每届都参加,但又很少获奖。这也是校长在会上经常说到的一个遗憾。大家想一想,我们能报名参加吗?”

    下面有人应声:“能!”

    大家一看,是米拉扬老师!

    这个冷面女神,今天居然曝了一个冷门。

    米拉扬站起来,操着清亮而略有磁性的嗓门说:“这个活动,我们中文系也能参加。如果领导信任我,我来组织学生参加这项活动。”

    一听这话,老师们纷纷鼓起掌来。

    等到掌声息了,祖耀明笑说:“米老师的热情,我们坚决支持并鼓励。但这样的活动,要跳舞,唱歌,要走模特步,还要服装,道具……我们能拼得过艺术系?”

    米拉扬说:“书记放心,既然我来组织,所有问题我自己解决。”

    听到米拉扬这样的表态,祖耀明不好再说什么。

    老师们再次鼓起掌来,各位系领导也跟着鼓掌起来。

    散会之后,大家走光了,会场只剩下祖耀明和王向东。他们互相看了看,又无奈地摇摇头。

    祖耀明说:“王主任,米拉扬老师请缨的事,你看怎么办?”

    王向东说:“这是好事。主要的困难,是经费。”

    祖耀明说:“干脆和米老师说清楚,系里的经费有限,要办成此事,有困难。”

    王向东说:“对,这是底线,要让她明白。”

    之后,他们叫来米拉扬,坦诚告诉她,系里对他的资金支持,可能无法满足她的要求。说:“你要组织这次活动,系里坚决支持。但系里经费拮据,你要有心理准备。”

    米拉扬笑说:“有领导这句话,就够了。你们放心,不会让系里拿一分钱。”

    她的这句话,着实让二位领导吃了一惊。

    但他们很快又笑了。祖耀明说:“好啊好啊。你若能找到赞助单位,则更好。”

    王向东补充说:“还要提醒你一下,往年学校往上报参赛单位,一般都会让艺术系去。他们就是搞艺术的,对舞台熟练,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按照这个惯例,中文系即使报名参赛,被学校推荐上去的可能性,很小很小,除非水平超过他们。到时候,中文系辛辛苦苦排练好了,可能会前功尽弃,你有这个心理准备吗?”

    米拉扬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