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宝石仙游记 » 第四十章 神仙陈姑

第四十章 神仙陈姑

    长工随之抛锚上岸,焚香烧纸对陈姑许愿,待把家人送回江南,一定回来给她安一座家庙。

    说来也怪,长工全家再启航便顺风南下,一路抵达了宁波。安顿好家人,长工便用一艘大船,从江南载着砖瓦木料,回到了顾家岛,雇佣了当地的木匠、瓦匠,在顾家岛西海边上建起了这座纪念陈姑的“陈姑庙”,更神奇的是,长工当时运来的砖瓦木料,不多不少,正好建起了家庙。

    距陈姑庙北300米处,还有一眼陈姑井,当地渔民传说陈姑成仙后,在一个明月之夜,与几个侍女一起来此,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后来,在她们坐过的地方就出现了一股清泉,当地渔民也叫“海龙王泉子”。

    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在此砌了一口水井,俗称陈姑井,涨潮时,海水会将井淹没,但奇异的是海水不会灌进井里。所以陈姑井水质甘甜,附近几个渔村的村民和过往船只,都会来取水饮用。

    南方浙江一带渔船,大多船家都知道陈姑井和陈姑庙,路经此处,他们不仅下船来此取水,更要到陈姑庙焚香烧纸放鞭炮朝拜,陈姑庙在千里之外的浙江一带,也久负盛名。

    陈姑被区政府确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新按照原貌进行了修整,重新修建的陈姑庙,结构精巧,青色棱瓦覆顶,分正殿三间,偏殿二间,飞檐翘角的陈姑殿,内塑陈姑像,面带微笑,慈眉善目,殿前院内设有焚香炉两座,当地渔民每逢过年、初一、十五、七月二十八陈姑生日,都会来此朝拜。

    钟声响起十里可闻,香火缭绕,烛光明亮,鞭炮齐鸣,供品无数,整个南岛渔村的渔民无论路途远近,天气如何,都会赶来陈姑庙拜一拜。八百多年来,当地渔民从未中断过对自己心中的海神陈姑的供奉,陈姑也一直佑护着周围的村民,安乐祥和。

    只要你走进南岛渔村,无论是耄耄老人,还是黄口小儿,都可以给你讲上一段陈姑的传奇故事。

    陈姑庙,给予来往客商和渔民精神的寄托,也是青岛沿海渔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当年的顾家岛村,曾经有几处历史久远的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古朴厚拙。后来,在唐岛湾公园,以及度假区路上,都修建有海草房和海草房风格的亭台楼阁。

    海草,一般生长在海底的清水处,成熟后脱落漂在海面上,被风浪推送给了海边的渔民们。勤劳的人们把海草晒干,用来搭建屋顶,墙面则是就地取材用贝壳碎片加泥沙混合而成的,四五十厘米厚。海草房不但能遮风挡雨,还有冬暖夏凉的特殊功能,并且抗腐烂,一般一处海草房可以居住上百年。

    大海带给渔民的不仅有遮风避雨的港湾,还有食物。

    “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做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易经·易辞下》的记载,讲述了郎君结网捕鱼的故事:

    郎君带着妻子从南洋来到少海(今胶州湾),妻子住在海左边的山上,教人们植桑养蚕,后来这座山就叫“女姑山”。郎君住在海的右边,教人们结网造船,出海捕鱼。郎君教先民制作木筏,用“木杈”“木杆网”“鱼鳔”等近海生产,捕获鱼、蟹、贝类等海产品。

    为了纪念郎君,他出海捕鱼的那条港被称为“郎君港”,郎君为渔宗。同时,红岛韩家村东还曾建有郎君庙,遗憾的是,庙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韩家民俗村里,重建的郎君庙和郎君塑像向人们展示了先民捕鱼历程。

    同样在红岛,还有一个展示渔民文化的场所——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馆内,不但有种类齐全的捕鱼工具,还有复原的海草房,以及渔民娱乐的鱼皮鼓等。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十几种渔网,包括虾皮网、墨鱼网、底网、漂网,全部有不同的用处和使用方法。

    捕鱼,是红岛宿流人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蛤蜊蛎子海蜇蛸,没见猪上一根毛”,城阳文史爱好者胡义深先生解释说,当时的渔民只能靠海吃海,种地不能养活全家,就连牲口都吃不饱。因此,男人每次出海,都带着全家人的希望。

    “刀鱼长,鲅鱼短,花鲅棍子点个眼”,这句押韵的俗语,再现了一幅收获的画面。心灵手巧的渔民们,用双手建造了各种各样的船只,这些手工制作的大帆船能够经受远海的风浪冲击,甚至能够远航,既是他们的捕鱼“座驾”,又是交通工具。

    当他们从深海中捕获鳗鳞、鲅鱼、刀鱼、偏口等海产品时,因为不会书写,便创造了一种在渔民间广泛流传的记录方式:根据鱼类的长短用符号表示,比如长线代表刀鱼,短线代表鲅鱼,点个点代表花鲅(小鲅鱼),非常生动有趣。

    现代作家吴伯箫于1937年7月31日游阴岛,也就是现在的红岛,写成《阴岛的渔盐》一文,他在文章中就提到了村民捕鱼织网的场面:“村里,街头巷尾,打绳结网的很多,知道他们种田而外,多以捕鱼为业。捕鱼,‘胶澳渔区内湾以阴岛为依据,外海以沙子口为集汇’。志书上也这样说。还说:‘湾内水浅多滩,鱼之种类及食类不及外海之丰美。大都属航船舢板之兼业。其行渔期约分春秋两汛:春汛在阴历三月中旬至五月中旬,以投网为主;秋汛在阴历六月下旬至九月上旬,以曳网为主,介贝之属则沿海随时可采……潮退时,滨海妇孺,即往采拾,惟冬令较少耳。’”

    其实,这样的场面,对于居住在沿海的百姓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一个村庄的生存之道,就是一座岛屿乃至整个青岛滨海渔民的缩影。当年的海洋沿线,无数先辈们栖居在此,用勤劳的双手缔造了渔民的时代,还总结出许多捕鱼的智慧。

    “谷雨一到,百鱼上岸”,每年谷雨前后,沿海的村民纷纷祭海出海,这样的生活方式,从明代开始,一直到今天。祭海非常隆重,以东海龙王为主神,其他受祭神灵由各村渔民来定。所以,祭海活动是渔民的大型节日。因为信仰,各地也有了不同的庙宇。青岛的天后宫,就是渔民的寄托。而赶海的乐趣,以及由捕鱼形成的俗语和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生动片段。

    一幅幅渔民生活的照片,一件件打鱼的老物件,一艘艘轮船的模型……老旧时光的剪影,一点点地撞击着现代人的心灵。先民顽强地与自然抗争,最后赢得了自己的一方水土,并将生活过得越来越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