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流沙河随想 » 120

120

    刘大河这些年发展得很不错。

    蔬菜大棚在那年上冻前便建成了。

    五百亩地建了五百座大棚。

    大棚分成东西两个区,中间修了一条笔直的水泥大道,方便车辆出入。

    每座大棚靠路的一边,盖了一间观察室,便于菜农夜间看护。

    村委会把蔬菜大棚承包给了本村的村民,每座大棚每年的承包费是五千元。

    村委会考虑到本村的村民都不太富裕,便让村民们年后有了收入,再上缴承包费。

    省农大的技术扶贫组也兑现了他们的承诺,冬闲时节,在村委会免费为村民们授课。

    村民们受到了系统地培训,掌握了如何在大棚中松土、施肥、育苗、栽苗、灌溉、除草、后期管理、采摘、换茬、保温、防虫、防风等必备技能。

    那年的十二月份,绿油油的蔬菜小苗便布满了五百座大棚。

    很多村民的蔬菜在春节期间还赶上了好价钱。

    春节那天晚上,村里的焰火放得比哪年都要多。

    正月初二之后,请刘大河等村委会干部喝酒的村民都排成了队。

    在他们的心中,刘大河仿佛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

    春季又收了一茬春菜,价钱虽没有春节期间的高,但也是夏季大田菜的三、四倍。

    大棚里的菜不需要出去零卖,都是批菜的贩子在观察室门口收购的。

    称过菜的份量,剩下的便是大把大把地数钱了。

    立冬时,又收了一茬冬菜,价钱与春季的差不多。

    一年下来,一座大棚,高的收入了十多万,低的也有五、六万。

    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都夸刘大河给大伙端回来一个聚宝盆,守在村里便来钱。

    没有承包上大棚的村民,整日围在村委会干部身边。

    等着哪家不包了,自己也好抢个二柱香。

    以往,村里收个钱,比要命都难。

    春节过后,村委会的大喇叭一喊,上缴大棚承包费,村民们便跑着抢着把承包费送到了村委会。

    没用三年,村委会便把市扶贫办的钱还上了。

    在这之后,村委会便有了自己的收入。

    村委会的成员也像乡镇府的干部一样,挣上了工资。

    结余的钱,给村里修路,建养老院,建公厕、安路灯。

    村里的孤寡老人也由村委会养老。

    要是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委会还会奖励五千元。

    村民万一得了什么大病,村委会还给一万元的救助金。

    清水湾村的村容村貌比乡政府所在地都要牛。

    像马大爷那样的贫困户,如今,也是大把大把地花钱。

    邻村的姑娘都想嫁到清水湾村。

    那些三、四十岁的老光棍,除了呆的、傻的,基本脱了单。

    在清水湾村,刘大河的话比圣旨都顶用。

    在建成蔬菜大棚那年的春节前,刘大河从自家大棚采摘了十几箱菜,给县城的、省城的同学与左总、云经理送了去。

    刘大河临走时,左总告诉他,来年,有五栋楼等着他去建。

    这年,刘大河也顺利地获得了二级建造师证。

    过完年,他召集村委成员开了个会,明确了每位村委会成员的职责。

    日常工作由副村长主持,重大事项再向自己报告。

    刘大河通知了过去施工队的老伙计,让他们去招揽人手。

    三月二十六日,刘大河与父亲又带领着工友们上了工地。

    母亲和瑞枝在家种地,种大棚。

    十一月底码工时,父子俩算了笔账,一年下来,挣了三百多万。

    加上原有的,便有四百多万了。

    刘大河又有了新的打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只要工程款能够分层给付,他也可以重包一些工程项目了。

    回家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左总。

    左总告诉他,明年正好有这样一个项目,年后落实。

    垫资应当在一千万元左右,这让刘大河有些犯难。

    回到云川县后,他便去找沙浩然。

    沙浩然告诉了刘大河自己的操盘手法。

    先到大型银行存款,用存款作抵押再贷款,一笔钱便变成了两笔钱。

    再找材料商赊购材料。

    并帮刘大河联系了几位与自己合作较好的材料供应商。

    有了沙浩然的点拨与帮助,刘大河信心倍增。

    第二年,左总把那项工程交给了刘大河。

    刘大河用沙浩然指点的办法,顺利完成了那项工程。

    十一月底交完工,他挣了一千五百多万。

    又学着沙浩然的法子,在市里收购了一家破产的建筑公司。

    他不注重别的,看中的是那家公司的建造资质。

    从此,他的施工队便有了合法身份,同左总的公司便是合作伙伴了。

    副村长也给他打过不少电话。

    能解决的,便在电话中商量解决方案;

    解决不了的,刘大河便把工地交待给父亲,自己回村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