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流沙河随想 » 90

90

    开个会容易;说些豪言壮语容易;拍着胸铺表个态容易;但要把一些具体的事情做成了,做到了,做好了,并不容易。

    两天之后,在刘大河的召集下,新一届村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决议如下:

    一、凡家里有十八岁以上的孩子,孩子不再读书,想学技术,又找不到门路的家庭,到村民小组长处报名。

    汇总到村委会后,由村委会帮助联系。

    二、想搞养殖业,有资金困难的家庭,到村民小组长处报名。

    汇总到村委会后,由村委会出面解决。

    几天后,两类信息便汇总了上来。

    想学技术的有三十三名孩子,男孩二十六名,女孩七名。

    刘大河用大喇叭把这些孩子召集到了村委会,分别征询孩子们的意见。

    男孩中,两人想学修车,两人想学厨师,四人想学驾驶,剩下十八人想学建筑施工。

    女孩中,五人想学理发,两人想学缝纫。

    想学厨师的一名男孩想去正规学校学习。

    刘大河给过去的工友们打电话,说本村一些孩子想跟着他们学技术。

    既然是刘大河揽的事,他们都很痛快地答应了。

    十几位想学建筑施工的孩子们的事情便有了着落。

    刘大河的姑姑、姑夫住在邻县的天门村,村里养车的人多,修车的也不少。

    为了孩子们学技术的事,刘大河专门去了趟姑姑家。

    在姑姑家待了两、三天,姑父便把学开车、学修理的事全部落实了。

    姑父向刘大河保证道:“我找的全是人品好、技术好的人。

    刚开始,只管吃住。

    三、四个月后,能独立操作了,便给上钱了。”

    回到村里,刘大河便让几家的大人领了孩子,去天门村找他姑夫。

    刘大河早听说高中同学何清秀学了理发,手艺还不错。

    丈夫还是个厨师。

    为了孩子们的事,看来还得去求她一次。

    到了县城,刘大河先去了趟劳动就业局,因为人家那里有上下班的时间规定。

    他找到了技术培训股,向工作人员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

    工作人员告诉他,餐饮学校很多,也很杂。

    真正好的只有一家,是市立职业技术学校。

    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毕业的学生,很受雇主欢迎。

    因为是正规学校,所以正常招生,正常开学。

    学生需要有初中毕业证和本市户口。

    八月份报名,九月份开学。

    刘大河道完谢,便告辞离去。

    离开就业局,刘大河便去找何清秀。

    听说何清秀的理发店就在胜利路,店名就叫“清秀理发”。

    到了胜利路后,他边走边找“清秀美发”的招牌。

    看到之后,便走进店去。

    女店主头也顾不上抬,问道:“理发吗?”

    刘大河没有吱声,盯着对方看。

    对方是一位绰约少妇,留着十分时髦的淡黄色卷发,脸的轮廓还像过去的何清秀。

    何清秀见来人不吱声,觉得奇怪,便抬头去看。

    “我是刘大河,还能认出来吗?”

    何清秀哈哈大笑,说:“别说,走到街上,我还真的不敢确认。”

    何清秀让徒弟接了活儿,便给刘大河找座位、倒水。

    两人坐定后,便聊了起来。

    一番简单问讯之后,刘大河便提起了村里孩子们学理发、学缝纫、学厨师的事。

    何清秀说,这些事,她全包了。

    她店里留三个,最得力的徒弟店里留两个。

    她有个好姐妹,是有名的裁缝,人品也没得说。

    那两个学缝纫的便到她姐妹那里去。

    至于学厨师的那一个,就跟着她丈夫学。

    说完这些,何清秀要留他吃饭。

    他见何清秀店里实在忙,便推辞说还有些急事,下次一定抽出时间,陪大伙坐一坐。

    何清秀只好把他送出门外。

    刘大河给母亲买了些药,便坐班车回去了。

    回到村里,他告诉那些想学手艺的孩子们,到胜利路找清秀美发的女老板,女老板会安排她们。

    告诉那个想上学的孩子,所需要的证件和报名的时间。

    经过多天的奔波,刘大河总算把新村委会决议的第一项内容完成了。

    他认为这件事的意义非常重大,绝对不是几十个孩子学手艺的事。

    一年半载之后,这些孩子们便会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每年会给家里带来过万的收入,让这些干瘪的家庭从此摆脱贫困。

    虽然自己累些,花了些盘费,落下不少人情,却为这些家庭注入了活力,播下了希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