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反向救宋,我竟成头号奸商 » 第0066章:《寒门学子入仕论》

第0066章:《寒门学子入仕论》

    这一日。

    李载在涌泉寺足足待了一个多时辰。

    他并没有强迫惠德和尚还俗为医,只是据实讲了齐州百姓对大夫的需求,以及一名大夫能够为齐州带来多少益处。

    说罢,李载便离去了。

    惠德和尚受宠若惊,没想到自己竟然令一州知州放下身份与他长谈。

    此刻,他的内心已经开始松动。

    他表面为僧,但连最入门的《般若心经》都背不下来,心里仍将自己当作一名医者。

    那种救死扶伤带来的愉悦感,他根本不愿舍去。

    ……

    第二日,涌泉寺更加热闹。

    周边曾被他医治过的百姓都来了。

    有的提着鸡、有的抱着鸭、有的拿着新编的竹篮,有的提着做好的布鞋……

    他们表达的非常直接,希望惠德和尚能够重开回春堂,救死扶伤。

    惠德和尚一直以为自己的内心已经波澜不惊了,哪曾想这两天被感动了数次。

    他知晓,这定然是孔方安排的。

    但众人的这种期待,让他突然觉得,接下来若还只为自己而活,那就太无趣了。

    第三日,孔方来了。

    孔方到来的第一句话便是:“姜老,我已经买下了一家店铺,其正在装修中,您可以多提提意见,十日后便可开门营业。”

    惠德和尚不由得笑了。

    其俗姓为姜,孔方如此称呼,已经将其当做还俗后的大夫了。

    惠德和尚捋了捋胡须,道:“好,从此后,我便是姜大夫!”

    就这样。

    孔方成功将一名神医纳入了建设齐州城的阵营中。

    ……

    十月底。

    齐州城第一家回春堂开门营业。

    此医馆的受众主体为穷苦百姓。

    孔方定下了两句话,其一,齐州回春堂药价全路最低;其二,齐州回春堂诊金全路最低。

    当然,不是不赚钱,而是价格低廉到能够维持医馆开支就行。

    其他耗钱的地方,孔方自会添补。

    若是不问百姓要一文钱,那估计天天都会有人来看病,手指磨破了皮都想吃几副药补补身子。

    那医馆的市场便全乱了。

    此外,孔方也开始招聘大夫,意图将医馆的名头打出来。

    然后再将大夫们聚在一起,在历山书院成立一个医学部,可出医书,可研究药理,亦可钻研医疗新方式。

    ……

    十一月五日,解试放榜日。

    孔方比那些参加科考的学子们还要紧张。

    一大早,他便和黑娃出现在州府衙门旁的包子铺。

    解试榜单将会张贴在州衙旁边的墙壁上。

    而此刻,周边已聚集了大量书生,这将是决定诸多书生命运的时刻。

    一千余人争夺十个左右的解额,不可谓不激烈。

    历山书院参加考试者有六十八人,孔方心想着若能占据五人,他便能心满意足了。

    毕竟,齐州的好苗子都在历山书院呢!

    大约一刻钟后,黑娃兴奋地跑了过来。

    “东家,出榜单了,出榜单了,解额共计十二名,我历山书院独占九名!”

    唰!

    孔方站起身来,心中的兴奋溢于言表。

    “送十只羊去书院,不,十二只,今日中午咱们吃羊!”孔方兴奋地说道。

    很快,历山书院占解额九名的消息便传遍了大街小巷。

    这证明,历山书院以考为学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也证明夫子们研究的应试策略是正确的。

    三日后,天微微亮。

    历山书院的一间书房中,夫子齐聚,知州李载、孔方也在其中。

    这些人,一夜未眠,只为改写一篇文章。

    孙复、柳永、齐阿公三人作为主笔,更是忙碌了数日。

    “成了!”孙复放下笔,将写完的文章递给了知州李载。

    李载接过此文章,看过一遍后,道:“诸位,此文一旦问世,必然会轰动整个大宋,结果难料,历山书院甚至有可能会被朝廷勒令关停,三位主笔的老先生也有可能名声受损,诸位可曾想好了?”

    孙复、柳永和齐阿公面带笑容,齐齐点头。

    柳永笑着说道:“能够为大宋科举做出一丝贡献,乃老夫之幸也。”

    “我等早已风烛残年,名声不过浮云耳,何惧之有!”齐阿公也说道。

    李载将文章递给孔方,道:“此文,可刊印矣。”

    孔方接过文章,纸张抬头写有七个大字:《寒门学子入仕论》。

    此文阐述了一个主题:寒门学子若想入仕,唯苦学而已。

    文中用大量笔墨展现了寒门学子与豪门学子的不同。

    寒门难出士子,究其原因在于寒门读书难,仅笔墨书籍费用,便能让一名本有天赋的书生望而却步,断学从农。

    若想改变命运,唯有苦学,唯有精于诗赋,精于考试规则。

    朝廷科举,若问治国之策,寒门学子十年苦读,都不如豪门学子须臾之功。

    因寒门学子无长辈亲眷在朝堂,对朝堂时事,知之甚少,远远比不上书香门第之家。

    此文章引论大量事实,道出了寒门学子的心酸,势必会造成寒门学子与豪门学子的对立。

    且还会给明年年初的省试施压。

    当下,朝廷新政刚刚失败,省试到底会不会主张重策论而轻诗赋,仍是个未知数。

    孔方等人已经考虑过了,此文章问世后,无非就造成两个结果。

    其一,天下寒门学子纷纷赞同此文章观点,民意汹汹、致朝廷遵循前例,依旧重诗赋之道。

    其二,天下豪门学子占据言论上风,朝廷在科举上依旧遵循新政之法,主张重策论而轻诗赋。

    第一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

    因为当下朝堂皆为守旧派,而天下寒门学子的数量远高于豪门学子,官员们沽名钓誉,必定会支持多数人的意见。

    此结果,将会导致历山书院的学子们中举的可能性提高。

    若八名学子能全部中举,那将会引起更大的讨论,科举考试到底应该是为考而学,还是为治国齐天下而学。

    甚至于,如果一家书院掌控了科举考试规则,会不会操控科举考试?

    民间和朝堂必然会引发一场空前大讨论。

    第二种结果的概率较低。

    但也有可能出现。

    若出现,那待张榜之后,寒门学子必定不满,将会引起寒门学子与豪门学子的对立,大辩论依然会出现。

    简而言之。

    此文章就是来挑事的,就是逼迫朝廷改良科举,让其变得更公平、更公正。

    再换句话来讲,重诗赋而轻策论相当于应试教育,重策论而轻诗赋属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有缺陷,如何找到平衡点,才是科举改革的关键。

    这篇文章,就是要逼迫朝廷找到这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