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反向救宋,我竟成头号奸商 » 第0052章:木活字与标点符号

第0052章:木活字与标点符号

    三月初。

    桃花绚烂,春水汩汩。

    林若溪为筹备【虞美人】忙碌着。

    费老坐镇孔家超级市场,孔家饮子铺和孔家香水行也都由店铺掌柜全权负责。

    而孔方的精力,则是放在了刚刚筹建完毕的孔家书坊上。

    得益于孔方以前做过孔家书籍铺,对雕刻书版、印制书籍等步骤并不算陌生。

    齐州城内好的写工、刊工、印工、装裱匠等相关刻书匠人都被孔方重金招进了孔家书坊。

    本月他的主要任务,便是将夫子们曾手写的一些经传释义和教义,印制成册。

    当下,雕版印刷已经很普及。

    活字印刷术在江南地区有少量使用者,但并未普及。

    活字印刷,虽然避免了“错一字,整块书版便要全部重新刻字”的麻烦,效率能够提升一些,但其实也有弊端。

    活字排印是一字一刻,而雕版印刷则是写稿上版,活字印刷的字体粗细大小,容易不均匀。

    且活字不易着水墨,也没有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美观。

    宋代读书人对书的美观度还是较为看重的,故而一直没有用活字。

    但孔方觉得雕版印刷效率太低,便和一些老工匠们经过数日研究后,选择了枣木活字印刷。

    尽可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到审美。

    如此刊印,十来万字的书稿,大概二十余日便能成书。

    此外,孔方还发现一个问题。

    夫子们的经传释义和教义太难读了。

    难读不是因为内容诘屈聱牙,而是没有任何标点符号。

    阅读体验非常差,总要看数遍,才能断好句。

    孔方不由得动了心思。

    他让一名写工手抄经传,然后在上面标记上标点符号,做成了一个薄薄的册子。

    在册子最后,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作了具体解释。

    做完这样一本小册子后,孔方直奔知州府。

    当下的大宋。

    在文字上做文章可是不能乱做的,稍有不慎,就会触犯大宋律法。

    宋代文人,甚是讲究。

    比如避讳字,必须用缺字、删字、去偏旁等方式进行回避,若有人敢直接撰写当今官家的名讳,那可能是掉脑袋的大罪。

    此外,还有一些兵法历书、边关军事内容、朝廷的会要实录,百姓都是没有资格私刻的。

    州衙后厅。

    李载打开小册子,很快就被那一个个怪异的符号吸引了。

    “这是为了断句?”李载看了片刻后问道。

    首次尝试这样阅读,他其实是有些不习惯的。

    孔方笑着说道:“官人可翻到最后,后面有解释。”

    当即,李载看起了标点符号的注释。

    其看完之后,又阅读了一遍前面的内容,不由得又惊又喜。

    “妙哉,妙哉!此为句点,用于一句话说完时使用;此为问号,表示疑惑,此为感叹号,表示惊叹;此为省略号,表示对同类词汇的省略……”

    李载甚是激动,拿着小册子手舞足蹈,品味了许久后,朝着孔方说道:“孔方,你可愿将此法明献于朝廷?”

    孔方不由得笑了,问道:“此改进,朝廷不会责罚吗?”

    “责罚?绝对不会!没有标点符号,有些文字意思因断句不同,很容易产生歧义,这是许多读书人都困扰的问题,没想到这几个标点符号就解决了,还使得文字更有生机了,这是一项好发明,朝廷理应推广!”

    李载看向孔方,笑着说道:“孔方,此发明献于朝廷,甚至能谋个一官半职呢!”

    孔方的脑袋摇得如同拨浪鼓一般。

    “官人,你知道我对仕途是不感兴趣的,今日我来,只是怕这样修改犯了忌讳,如今无事,我便可在历山书院放心使用了,至于交不交给朝廷,您说了算!”

    “好,好,本官尊重你的意见。”李载微微点头。

    ……

    随即。

    孔方拿着册子又去历山书院找了孙复等数位夫子,让他们先体验了一番。

    孙复等夫子体验后,大赞孔方聪慧。

    千百年来,读书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在文字里面还可以添加各种标点符号。

    学子们读书时,主要是根据“之乎者也”之类的语气词以及读书的抑扬顿挫感断句,极为麻烦。

    另外,特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论语》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换个断句,就变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截然不同。

    当即,孔方便让书坊开始印制带有标点符号的册子了。

    至于朝廷会不会让整个大宋都统一使用,那就不是孔方要考虑的事情了。

    他要做的,就是让读书变得更简单。

    此外,孙复已经开始组织夫子们编著历山书院的第一本书,名为【历山夫子论】。

    此书将从诗、赋、策论等多个科举科目出发,重点讲述应该如何学,如何悟,以及科举内容的侧重点在哪里。

    算得上一本解读当下科举考试形式与内容的书籍。

    孙复看似重义理而轻诗赋,但真去诠释诗赋的逻辑,他完全当得起大儒之名。

    写诗作赋,靠的是才气。

    而论证诗赋的结构与寓意,则是靠学问。

    有才气的读书人易寻,有学问的读书人却难得。

    孙复钻研经传多年,学问在整个大宋都属于站在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撮人。

    此书乃是历山书院的亮拳头之作。

    也意在告知天下人:当下的科举,有章可循,只要寻到方法,榜上有名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至于木活字印刷,夫子们从成品的书籍里,几乎看不出与雕版印刷有何不同。

    毕竟。

    在整体美观上,民刻书和官刻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当下,官刻书最好的机构便是国子监,其次是进奏院、大理寺和崇文院。

    民刻书的典范则是寺院和道观。

    这些机构因长期刻印佛经道法类的大部头书籍,拥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和刻书技巧。

    孔方本着向优秀者学习的态度,购买了大量这些机构出版的官刻书,想着尽可能将书做好。

    此外,他也开始大量购置一些民间的藏书,希望能在三年内,将历山书院的书馆填满。

    孔方对自己的要求一向是:不做就不做,若做一定就要做好。

    他定要让历山书院变成整个大宋最优秀的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