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隋唐风云三百年 »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公元630年,颉利可汗的东突厥被彻底平定,原先与大唐结盟的薛延陀汗国却乘势崛起,雄霸漠北。它占领了部分东突厥故地,麾下有骑兵二十万,成为唐帝国北面的一大军事强国。薛延陀贵族阶层的野心慢慢膨胀起来,妄图凭借军事实力向外扩张,成为帝国北疆潜在的一大威胁。

    谋略深沉的李世民对薛延陀部的企图洞若观火,他当然不会坐视薛延陀部雄起,开始采取政治措施对其进行遏制。

    薛延陀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真珠可汗的两个儿子相互争权,水火不容,他们势均力敌,谁也消灭不了谁。无奈之下,真珠可汗命他们分别统辖其国的南部和北部。这是分化薛延陀势力的天赐良机,李世民立即遣使册封他们两个为小可汗,“各赐鼓纛”,就是公开承认他们分别是薛延陀两个独立的小朝廷,给予丰厚的赏赐,让他们窝里斗。

    这还不够,真珠可汗还在,在这面旗帜之下,薛延陀南北还是一家。为了确保帝国北部边塞的安宁,李世民决定在漠南地区,也就是唐帝国与薛延陀之间的东突厥故地设置一个缓冲区。

    这个时候,颉利可汗还在长安,唐帝国给他优厚的待遇。当然不能把颉利放回去,借助于他的声望就可以了。

    公元639年七月,李世民下诏册封右武侯大将军阿史那思摩为东突厥的新可汗。从血缘上说,阿史那思摩家族是和颉利可汗比较近的。从声望上说,阿史那思摩本人在突厥颇得人心,所以他是最合适的人选。李世民同样“赐之鼓纛”,让他分立一个小朝廷,同时命“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俾世作籓屏,长保边塞”。

    真珠可汗当然知道大唐此番册封的用意,以夷制夷,薛延陀承受巨大压力。他不敢贸然向南扩张,那样的话大唐就用阿史那思摩拖住薛延陀,即使不用兵也能把薛延陀拖垮拖死。

    李世民让东突厥复国是有充分理由的,他给真珠可汗的诏书中说,“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既许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将遣突厥渡河,复其故国。”

    为了稳住薛延陀,李世民又给真珠可汗优越的政治地位,他说:“尔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也就是说,薛延陀比复国后的东突厥级别高,一旦两国有了冲突,薛延陀是有政治优势的。

    大唐以雄厚的军事实力雄视北方,分而治之。李世民对薛延陀进行警告:“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

    阿史那思摩不是一个混蛋,他对从天而降的汗位充满了恐惧,也知道自己在北部的三角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时移世易,薛延陀今非昔比,它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弱小的铁勒小部落了。自己的东突厥,势力衰微,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声威。

    公元641年正月,阿史那思摩凄惶北上。临行前,他上疏说:“臣非分蒙恩,为部落之长,愿子子孙孙为国家一犬,守吠北门。若薛延陀侵略,请从家属入长城。”这就是消极避战,不愿做大唐与薛延陀战争的炮灰。

    阿史那思摩北渡黄河,在定襄故城建立牙帐,他没有招抚颉利原先的部落,而是向南北示弱,麾下只有三万户牧民、精骑四万。

    真珠可汗没有把阿史那思摩放在眼里,他认为李世民利用阿史那思摩的计划落空。

    十月,真珠可汗侦知李世民要前往泰山封禅,借以震慑山东潜在的反对势力。他大喜过望,认为李世民此去,必定大部队跟随,边境空虚。薛延陀应该借此机会消灭阿史那思摩,以绝后患。他命其子乙失大度为统帅,征调同罗、仆骨、回纥、靺鞨等部落军队,二十万大军横穿大漠,直扑定襄。

    阿史那思摩一听薛延陀出兵,立即带着部众推进长城。四万精骑是他的血本,不可为他人做嫁衣。他一直退到朔州,绝对安全了才停下来。

    阿史那思摩和薛延陀同样低估了大唐的实力。李世民让阿史那思摩迁居漠南,不过是试探薛延陀罢了。大唐根本没指望阿史那思摩与薛延陀死拼,只是想让薛延陀野心早日暴露,他好名正言顺地出兵讨伐。

    可惜薛延陀没有自知之明,它始终不愿放弃南侵的野心,彼时摄于大唐声威,不敢造次,现在可以放手一搏了。

    李世民的大军根本没去山东,而是迅速集结在北部边境。公元641年十一月,李世民完成了反击薛延陀的战略部署。帝国十几万精锐尽出,东起营州,西至凉州的数千里战线上,大唐旌旗烈烈,战马嘶鸣。兵部尚书李世勣、右卫大将军李大亮、营州都督张俭等人五路出击,与薛延陀决一死战。

    李世民是伟大的军事家,这次他没有亲征,远在千里之外对战场的形势判断也是精准的。他认为薛延陀虽然强大,但横穿大漠南下数千里,战马已经疲瘦。军队没有迅速对阿史那思摩发起攻击,战机已失。薛延陀进退不得,进则遭遇我军劲旅,退则无功而返,不能向部族交待。大唐坚壁清野,以逸待劳,阿史那思摩不愿参战,但他审时度势,一定会焚毁北部草场,让薛延陀军队后勤不济。我军与阿史那思摩互为掎角,拖垮敌人,在它虚弱时再发动进攻,一战可破。

    远在后方的真珠可汗看到几十万大军陷入困境,只好遣使入唐,要求和解。李世民不予理睬,没有做出任何答复。

    乙失大度不想无功而返,他亲率三万骑兵猛追阿史那思摩,希望打个胜仗再堂而皇之地体面撤兵。教训一下阿史那思摩,又不和大唐撕破脸,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太精了。

    阿史那思摩以长城为依托,坚守不战,死耗敌人。

    大唐没有给乙失大度任何机会,他的部队在长城脚下盘桓,李世勣率领的唐军主力突然出现在他的右翼,杀气腾腾,席卷而来。

    乙失大度大惊失色,急令撤军。李世勣亲率六千精锐,向北追击,一直追到阴山山脉东段。

    历史上著名的诺真水战役打响了。

    经过白道川,乙失大度的三万人已经和主力部队会合,薛延陀二十万大军面对李世勣六千人,哪有不战的道理?

    二十万薛延陀大军在诺真水沿岸摆开阵势,准备聚歼唐军。

    二十万对六千,薛延陀占据绝对优势。

    乙失大度也是战术专家,他摸索出了一套新的作战方式:以五人为一组,其中一人负责管理五匹马,其余四人徒步作战,马匹在战胜后用于追击敌人。这就是在骑兵优势基础上,强化步兵的战斗力,骑兵步兵协同作战。

    李世勣的骑兵对薛延陀军队发起进攻后,迅速败下阵来。乙失大度洋洋得意,大军立刻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唐军,唐军后退。

    危急关头,李世勣下令士兵下马,用长矛排成了一道尖锐的长墙。然后逼近敌人,与敌人近身肉搏。唐军战斗意志坚强,士气旺盛,武器精良,以圆形的战阵嵌入敌阵,而薛延陀虽然人数众多,却展不开攻击面,只能眼看着唐军在自己的阵内横冲直撞。

    如果一直耗下去,势必对唐军不利。谁也没有想到,李世勣还留有后手,这就是著名军事家的缜密。

    李世勣早已命令大唐驸马薛万彻率领最精锐的骑兵埋伏在附近,这位驸马作为总预备队突然直冲敌军后方,专砍负责管理马匹的士兵。那些牵马的士卒猝不及防,四散奔逃。战马一时无人看管,乱成一片。

    前方的士卒一看战马跑散,顾不得唐军,纷纷要抢回战马,阵型一下大乱,士气一落千丈。薛延陀无人恋战,二十万人瞬间溃散。乙失大度见大势已去,掉头北逃。唐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乙失大度率残部穿越大沙漠,碰上了暴风雪,大部分士兵活活冻死。等回到薛延陀时,二十万大军只剩下不到两万。

    诺真水之战当然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它以少胜多,令薛延陀部胆寒。大唐的先进科技起了很大的作用。双方肉搏战中,薛延陀部战士所穿的铠甲落后于大唐,大唐的长矛可以随便刺穿敌人,而敌人的马刀却砍不破大唐的铠甲。本来弓箭是北方游牧民族所长,但在大唐的盾牌组成的防护体系下,薛延陀的箭阵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名将李世勣以六千破二十万,表现了一个杰出军事家的本色,他顺应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思维缜密,出奇制胜,胆识过人。

    长安,李世民挟诺真水大战之威召见薛延陀使者,告诫真珠可汗:“吾约汝与突厥以大漠为界,有相侵者,我则讨之。汝自恃其强,逾漠攻突厥。李世勣所将才数千骑耳,汝已狼狈如此!归语可汗:凡举措利害,可善择其宜。”

    诺真水之战惨败之后,薛延陀帝国的实力尚存,草原上很多部落因为大唐帝国相距遥远,依然愿意归附薛延陀。唐朝大将契苾何力在返乡探亲时,曾被反叛的部众绑架到薛延陀领地。契苾何力忠于大唐,拒绝薛延陀开出的任何条件,不愿背叛唐朝。

    新即位的夷男可汗也在战后变得小心翼翼,主动向唐朝提出和亲的要求。李世民假意答应,说要选一位公主下嫁夷男,成功地换回了契苾何力。

    李世民深知如果不彻底摧垮薛延陀,夷男可汗绝不会死心待在漠北。唐朝方面要求夷男亲自到灵州迎娶公主,以试探虚实。夷男不畏艰险,亲自前往,作为聘礼的牛羊在途中遭遇大量死亡。李世民当即毁约,以彩礼不足为由,拒绝下嫁公主。他可不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对方持有自己的人质。

    夷男怨气冲天,他再次对漠南的突厥残部发起突袭。这次,他将阿史那思摩彻底击溃,逼阿史那思摩再度率众逃回唐朝。但夷男深刻认识到了薛延陀与大唐之间的实力差距,谨慎小心,不敢扩大战争规模。第二年,尚在盛年的夷男带着遗憾病死。

    拔灼可汗即位,他是个阴谋家,干掉了所有可能的王位竞争者。为了转移内部矛盾,进一步树立威信,自不量力的拔灼居然发兵袭扰唐朝边境。

    大唐守军防御严密,薛延陀屡战屡败,却仍不死心,总是卷土重来。唐军依托坚固的堡垒,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契苾何力率领骑兵夜袭拔灼本部,俘虏2000多人。拔灼的声望一落千丈,除掉他只是时间问题了。

    拔灼可汗害怕自己被推翻,他开始大量任用自己的亲信,打击父亲留下的功勋老臣。孰不知,这样他会死得更快。越大量任用亲信,统治基础越薄弱,上层贵族对他越仇视。

    借刀杀人是最好的办法,勋贵们自然不想自己动手。他们利用其它小部落对可汗的不满,挑动回鹘叛乱。本来回鹘依附薛延陀,是想保障自己的利益,但唐朝大兵压境,拔灼可汗只想让那些小部落做炮灰。

    以大唐之强,谁愿意与大唐为敌呢?果然,公元646年李世民号召铁勒各部一起围剿拔灼,拔灼可汗被迫逃亡,途中被回鹘处死。盛极一时的薛延陀帝国宣告终结,终大唐一朝,北方边境再无烽火。

    李世民是一代雄主,他不可能停下征服的脚步。这时的大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明,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西北还有那么广阔的土地,辽东还有不肯归附的政权。他的目光盯在了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