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隋唐风云三百年 » 第十章

第十章

    李渊占领长安,以更高超的政治谋略展示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风采。

    李渊出身关陇贵族,本来就颇具人望。这一年九月,李渊率军渡过黄河。十六日,军至陕西大荔东南,关中百姓乐于归附。十八日,李渊派李建成、刘文静率王长谐等诸军几万人驻扎陕西华阴,据守潼关天险,防备东面隋军西援。命李世民率刘弘基等诸军几万人沿渭水北岸西进,迂回长安。

    李世民率军与平阳公主会合,连克高陵、泾阳、云阳、武功、周至等地,形成对长安合围的态势。

    唐军所到之处,百姓归附如流,兵力迅速增到13万人。二十八日,李渊命刘弘基、殷开山分别率部南渡渭水,屯驻长安故城;命李建成自潼关东北直抵长乐宫,命李世民驻扎长安故城。李渊自陕西大荔率军经渭南北、临潼向长安集结。

    杨侑及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闭城拒守,准备负隅抵抗。李渊多次遣使至城下晓谕欲尊隋之意,不得回报。十月二十七日,李渊命令军队向长安城发起进攻。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使防守长安的隋军很快倒戈,长安城破。为稳定人心,唐军出城驻扎,严明军纪,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朝苛政。

    经过深思熟虑,李渊首先立杨侑为皇帝,改元义宁元年,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如果此时李渊贸然称帝,会成为天下公敌,同时期有很多人都用李渊这种做法,比如洛阳王世充。隋炀帝虽然无道,天下弃之,但他还是皇家正统,正统的子孙才是正统。

    杨侑即帝位于大兴殿。李渊自封为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唐王,总理军国机务。大权在握,李渊还假惺惺地说,“虽失意于后主,幸未负于先帝。”其实杨侑不过是个过渡,李渊不可能不改朝换代。

    局势稳定之后,李渊效仿杨坚,玩起了禅让的把戏。618年三月,杨侑以李渊“功德日隆,天历有归,欲行禅让之礼”,朝廷大臣也纷纷劝进。李渊假意推让了一番,四月,隋炀帝在江都遇害,没有了这个正统,李渊才同意即位。

    于是杨侑出诏,把帝位禅让于唐国。阴历五月甲子,李渊于太极前殿登基,改元武德。

    杨侑逊位后,仅一年就“因病而崩”。很显然,杨侑被害死的。李渊怕有人得到杨侑,打着兴复隋朝的旗号,那自己在政治上又站不住脚了。

    新王朝建立,国家政治制度方面,沿用隋朝旧制,形成了中央以三省六部为主体、地方州县两级区划的行政体制。武德年间,李世民长期统兵在外,是太子李建成协助父亲完成了国家的体制建设。

    李唐建国之初,李渊令裴寂、刘文静、殷开山等人在隋《开皇律》的基础上修订法律,顺应人民的要求,“尽削大业所用烦峻之法”,废除酷刑,务在宽简。

    经济管理上初定租庸调法,后又加以完善,规定租赋以外不得横征暴敛;采用隋朝的均田制,把人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受田者纳税,不受田者不纳税。又统一了货币,促进各地经济联系。

    李渊是个杰出的政治家,晚年却过得相当孤独。中国历代都是家国同构,家就是小的国,国就是大的家。继承人的问题,既是家事,同时也是国事。

    争天下的过程中,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战功卓著。平心而论,李建成适合守成,李世民善于开疆扩土。在唐初,两个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李渊作为父亲,极力平衡两个人的关系,弥合两个人的裂痕。他为防止兄弟相残,费尽了苦心,大的方面,他把军队抓在自己手里,兄弟二人谁都不能私自调动军队,避免大的武装冲突。小的方面,他尽力做到不偏不倚。他甚至想用分裂国家的办法调和两个儿子的矛盾,让李建成固守关中,李世民在山东建天子旌旗。这只不过是把矛盾延后罢了,李建成不会只要关中土地,他是太子,未来天下就应该是他的。李世民也不会同意,没有关中做基础,如何控制山东?

    关陇集团是倾向于李世民的,不仅仅因为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小舅子。大唐王朝要想进取,必须有一个李世民这样的人物。整个玄武门之变,策划者几乎都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

    李世民胜利了,李渊交出了权力。这个大唐王朝的创立者,看着一个儿子杀死另一个儿子,痛苦万状。杨隋取代北周,杀尽了北周宗室。李渊取代杨隋,杀尽了长安杨隋宗室。现在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杀尽了李建成所有的儿子。中国古代帝王家权利之争,充满了血腥。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李渊肝胆欲裂。

    现在要对李渊做最后的评价。

    李渊是唐朝的缔造者,他成功地获得关陇集团的信任,在隋末的复杂斗争中异军突起,建立了唐朝。作为开拓者,他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建立租庸调制度、废除均田制、实行农桑改革、修建灌渠、改革财政制度等,对唐朝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渊注重人才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干的人,如魏征、杜如晦等,这些人皆为李世民所用,为唐朝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渊在军事方面也表现出色,他是有名的战略家,唐初的统一策略出自于他之手。他率领军队多次征战,屡战屡胜,最终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李渊并非没有缺点,如猜忌功臣,杀戮刘文静等。但这些缺点和他的功绩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一个倒霉的父亲。历史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谁能真正看得清楚?谁能真正理解透彻?

    公元635年6月,李渊去世,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