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帝国之雄风再起 » 第九章 造船

第九章 造船

    眼看着明末乱起,但心急吃不得热汤,辽东辽民充其量也就近三百万左右,能上户口的只有五十万不到,从这一数字也可以很好理解为什么明朝在册有五千万,而后世普遍认为在1.5个亿以上,至少隐形人口在3倍到5倍左右。这些民众因战乱而逃亡是正在进行中,相当一部分暂时还没有出现大的变动,这个时代,老百姓因明成祖的户籍制度,基本上钉死了自己生存的土地上,极少出现流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流动迁出。

    随着战乱,流民优先选择的是从辽东通过山海关逃到关内,还有一部分精壮的,或稍有积蓄的会选择乘坐海船逃到山东。所以,基本就是这两大方向。这些逃到关内的,在山东的,都分别受到了各种冷漠的伤害,居无定所,食不裹腹,卖儿卖女卖自己,这是有利用价值的,没有价值的基本就是饿死在路边,荒野。从努尔哈赤残忍地对待汉民开始,从与明军作战开始,这个苦难过程就已经开始,乱世人命如草芥莫过如此,而山东作贱辽东流民,轻视后来流转到登州的孔有德部,是造成吴桥兵变的重要原因,人家变坏是有原因的,在这块土地上,辽东流民的苦难说不完,可徐帆没有这么大的法力让这个过程立刻结束,也没有能力把天下的百姓全部解救。特别是从山海关一带入关的百姓,自己也不有去明抢不是,只能通过设立在各地的商行或牙行去搜寻一部分,一般老弱病残体弱妇女在这个逃亡过程中是第一批被淘汰的群体。等到内地能看到的流民大多已经是淘汰后的相当健康的人。这些人,在大明富余人口的状态下,是多余,是拖累,是被施舍对象,是地方官府的麻烦。但对徐帆而言,是生命,是人,是应该得到体面的生存机会。

    想拯救他们,自然是能直达辽东,装船运走最安全,最能救助最多的人,但这就需要更适合运载人员的海船,需要能对大明辽东官军和后金野蛮人都产生威慑的战舰和让他们日后想起来就害怕的火力。这在已经苟着发展六年的洋港新城来说,时间有点紧,但抓抓紧,还是能赶出点好东西的。

    在港城的码头不远,有着两座这个时代的巨无霸工厂,一座是钢铁厂,一座是造船厂,钢铁厂与造船厂紧挨着,同时也紧挨着码头,这样生铁和生铁矿,木材,等都可以优先从海上得到装卸。从钢铁厂里的各制造车间生产的钢铁构件,包括火炮也能最短距离来到造船厂。

    在后世,汽车和造船厂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制造能力,这个时代同样如此,一座好的造船厂往往也是拥有最好的工匠,最先进的工艺。

    万历后期,随着与日本在朝鲜半岛战争结果,蓬勃一时的官营造船业开始萎缩,没有海战就不需要再建那么多战舰,大量造船工人转行干了别的,或被私营作坊请了去造船,官营的失去了水师定单的后果就是人才流失。

    南方海贸的增加,促使了广东,福建一带的私营造船厂发展迅速。基本主打产品就是1000料到2000料的平底类福船型商船。2000料是万历朝战舰的最大吨位,对于明商人而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他们习惯于夷人来埠做贸易,最远的明朝商人跑到马尼拉就算是很远了。

    以明朝船匠世代积累的造大船经验来看,不是造不起2000料以上大船,而是没有这个迫切的需求,这种从郑和之后就少有大船制造的结果就是现在造船厂对造大船费时费力,投入的资金和时间会是2000料这样的熟悉工艺数倍以上时间,明末曾官造过2000料以上3000料大船,结果龙江造船厂的工匠已经支撑不起造船任务,船被委派给福建私营船厂花了一年以上时间才造出,很少有商人愿意投入巨资来实现这种需要长时间等待的需求。而2000料基本就是速度和价格之间最好性价比的吨位,此时是没有精确图纸数据的,基本都是言传身教,经验学的范畴。有几张图纸那都是写意派作品,一般人还真无法按图作出产品来。

    港城造船厂从一开始,就要走一条不同这个时代的路。木帆船对于本身就是航海家,本身就是帆船运动爱好者的徐帆来说,基本和他的农机老本行手搓一台农业拖拉机差不多简单,难的是把人才培训出来,并准确地按自己的意图去制造。

    为了这一点,只能带着工业制造技术一点一点攀科技树。先是给那些智商喜人的女先生,女研究员们上课,造船厂的工匠学做小型海船,平底沙船,大一点的500到1000料的鸟船!

    两年前,与澳门来的修船工匠再对于从澳门收来的破旧盖伦船按标准度量衡精确测绘,再1:1地造出来,然后才是把福船的水密舱与盖伦船侧腓龙骨支撑的多层结构相结合,主龙骨则一开始就用韧性,强度更好的钢材来铺设。使用钢材,对船体的长度就有了无限的可能,轻松能突破5000料以上,而钢材还可以直径更细,却强度韧性更好,重度也更轻,整体下来,总吨位反而能做的更大。

    当然,现在在船坞上都是验证性质的产品,先是500料,再是1000料,然后2000料,随后就上了4000料,到了4000料时,对船的动力就要了更高的要求,不然就要四桅杆,上更多的帆才能推动这个庞然大物。

    虽然4000料也就是承重600吨上下,但在这个时代,可比2000料的150吨左右能装太多东西了,这4000料大船将成为下一步的主力船型,而在这个时代,基本也是包括欧洲算是最大的海船之一了。按比例放大,下一步,徐帆至少能造出6000料的海船,这种大型海船,光是船员都得上千,这严重影响效率,好在蒸汽机已经能平稳投产,徐帆计划在自家新造的2000料海船开始,使用蒸汽机作为主动力,同时使用软帆,这样在保证动力时,又可以加快速度。

    造船厂现在主要的就是培训更多的工匠,而技术员和研究员则期待更多的毕业生来到这里,徐帆已经开始在金兰湾和北部湾两处港口各购置了大面积土地,建造两座大型造船厂,在安南和真腊国都有极丰富的煤炭、铁矿与木材资源,是极好的造船钢铁联合公司和港口,在这个半岛上,将成为徐帆在海外的第一处真正的飞地。这里水土丰美,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以徐帆现在的军事力量而言刚好可以达成在这里长期发展的目标。

    目前在港城造船厂的船坞上,停着的是两艘4000料的战舰,它们将在6月下水,而码头附近停靠着10艘正在安装火炮的2000料战舰,它们将与这两艘4000料战舰一道成为海军的第一支艘队,等到天启二年,这里的建造速度将快速升级,至少会建成10艘2000料船坞,5座4000料船坞,一座试验性6000料船坞。

    各船坞在有图纸可以精确控制,有流程图可以控制工期,有模块化可以多场地展开,基本上可以每月生产10艘2000料,3个月4000料的速度迅速生产各型船只,等到金兰湾与北部湾的船厂建成,这个速度还会加快。而造船厂也是集合技术工人最多的地方,此时在造船厂的工人已经有近2万人之多,整船厂与近万人的钢铁厂紧邻,形成了一个只热闹和密集厂房的厂区,这些工人按各自能力和工程不同划分了多个工作场所,按生产流程有序进行木材的烘干造型,各种预加工和分级组装。各种吊臂、滑轮组和实验性质的小型蒸汽机动力驱动机械相互组合,在统一的度量衡的精确规范下,把木材安图纸需要加工成形并运送到组装工地上。由于标准统一,生产效率极大提高。

    这些工人每月有三两到五两银子的工钱,并能免费提供各种安全劳保保障,每天免费提供三餐,累了就免费工人集体宿舍,算是在封建半奴隶制的社会下天堂般的待遇了。到了晚上还要进行一到二个小时的集体训练,一、三、五是进行操课和武器训练,二四六则是完小水准的文字和数学基础学习。只有完成军事与文化双重认证者,才有可能考级和拿到更高的薪酬。

    这些工人中的大部都将成为骨干在日后不断扩大的海外基地中去新建的钢铁联合综合体中担任主要技术把关的工作,所以,他们就是火种,在这个难得学习的时候,更大地给他们压力以求能将个人能力与知识结合的更好。

    在后世,随便一个乡镇级的造船厂,拉出一群初中毕业的小伙,培训个二三个月,有个工程师指挥,立刻就能焊出一个铁壳上千吨的小船,但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所有的技术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人人自珍,流于文字与纸面的都很少,这是造成科技技术不能普及化的阻碍,所以,在这里,普通从完小毕业的学生进入上一级技校或中学时就有步骤地学习相关技术原理与画图等知识,二三年培训下来,已经在技术与知识层次上超越这个时代国内的老匠人。再与西洋造船技术一融合,用后世的流水线与分装组合流程相结合,效率和速度以及质量都会出现质的飞跃。

    为了能更多的一次性拉走最多的流民,又需要保证他们不会在海船上闷死或流行病死,造船厂目前也在研究如何新建和改造一部分的海船,把它们变成专门载人混装客轮,改善乘坐环境,多设可以坐下来的椅子,增加船舱的层数,甚至建一部分可以躺着的床铺舱。

    徐帆安排最近在南方的商船,抓紧到泰国,真腊等地尽可能多的购买大米,此时真腊,泰国一带的米价极其便宜,国内粮食已经卖到一石1两5钱,而在真腊只要三分银子,量大还可以再小让点,无它,那里太适合粮食作物生长了,一年三熟,粮食多到不想种。

    将粮食运到港城,汇集后,一起到辽东找一座靠陆地较近的大岛,在岛上开设收容所,为流民提供粮食并为运转作提前准备。这样的类似荒岛在辽东有许多,后世一些岛屿还成为了旅游景点,后世帆船爱好者驾船舟山群岛,辽东的小岛,自然在行驶中都有过游历,到时,找到小岛,就可以把粮食和各种物资搬上岛,直接在岛上休整好,恢复体力和营养后,再用运输船把他们运到海外飞地。想到这样一来,又要花更多的钱,这些难民,今年如果能及时赶到安南并扎稳脚根,差不多要到八月份,正好还能赶上至少种上一季的水稻,现在就要为开垦准备农具,种子。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海外军团的军事准备。安南一带的野蛮人可不是开玩笑的,他们身材矮小,丛林就是他们的主场,明军以及之前的朝代在安南都是吃过不少苦头,安南一带也多次纳入版图,又多次从版图里反了出去,想经营好那里,是要重视军事的,没有军事武力的保证,那里去了,就是土著的一盘菜。

    随着主意想定,港城管理委员会的命令开始频频发出,各工坊的定单满天飞,男女大小规格的衣服,被褥,各种生活用品,冷兵器,燧发火枪,火药,弹丸,建筑队组成新的海外建筑队,学习搭建木头木板房,各种建筑材料准备,各种农业技术员招募,各种工匠招募等等,这座年轻的海港的齿轮开始快速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