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风云:汉王重征天下 » 066 左良玉东进弃襄阳 杨嗣昌遣使立密约

066 左良玉东进弃襄阳 杨嗣昌遣使立密约

    崇祯看出来了,但还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复杂了。

    最重要的一点,即使不考虑汉王就藩的缘故,单说杨嗣昌通过坚守郧阳、兴安,与武昌、荆州等地遥相呼应,多方牵制李自成的对策,也是个极佳的战略。

    让崇祯自己想,也没有更好的对策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杨嗣昌能保证自己辖地内基本安宁,每年上交朝廷的税赋半分不少。在这个基础上,杨嗣昌还能从士绅、豪强手里弄到粮饷,从而自己负担大部分军需,大大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所以崇祯找不到更好的人选替代杨嗣昌。

    大明可能有不少比杨嗣昌能力强的,但综合考虑能力、经验、威望、资历,能替代杨嗣昌的人就太难找了。

    而且杨嗣昌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够经略好西南数省,既然没出大问题,那保持稳定才是最佳选择。

    如果现在换人,那还得反复尝试,试出下一个适合经略西南的人选。

    大明现在的局面,经不起这么反复折腾了。

    所以崇祯的选择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区区一个汉中府而已,就算真让汉王占住了,短期内反而能替朝廷独当一面。

    等天下大势稳定了,再收拾汉王也不迟。至于杨嗣昌嘛,文臣而已,一道圣旨就解决了。

    再说了,杨嗣昌做的事情,还在合理范围之内,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逾矩。

    人心渐失的局面下,杨嗣昌还在干实事,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崇祯自己分析了一下形势,便下令京师戒严,并允许北直隶、山东各府、州、县组织乡勇,抵抗清军。

    众臣只管唯唯领命,都不愿意再讲自己的见解了。

    如今朝廷已经在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掌握,而且手中能调动的资源越来越少。

    所以清军入塞、肆意劫掠,朝廷只能干瞪眼,地方则只能自求多福。

    以前清军入塞,好歹还有勤王大军。

    地方州府据城固守,勤王大军跟在清军后面追击。

    虽然勤王大军无法对抗清军主力,但撞上小股清军,还是能拼一拼的。

    所以清军也有许多顾忌。大军聚在一起,不方便抢掠;分散开吧,又容易被勤王军重创。

    现在好了,勤王大军没有了,清军彻底安逸了。

    剩下唯一的难点,就是攻城了。

    所以清军这次入塞后,不慌不忙、优雅从容,分兵劫掠、试探为主。

    如今是寒冬,先站住脚,小规模劫掠。等明年春暖花开,再进行真正的大规模劫掠。

    在明年夏天之前结束劫掠,退回辽东即可。

    却说在京师戒严的同时,襄阳城中,一片混乱。

    左良玉命部众向城中士绅、富户‘借饷’,闹得沸沸扬扬。

    最后连左梦庚都看不下去了,便来到书房,对左良玉抱怨道:“爹,您看看外面都成什么样了。再这样下去,咱们就无法在襄阳立足了。”

    左良玉像看傻子一样看了一眼左梦庚:“你不会真想留在襄阳抗击李自成吧。

    ‘借’一批粮饷,咱们就可以乘船南下了。

    谁爱对抗击李自成,谁就去好了,反正我不去。”

    左梦庚被噎住了。

    左良玉又问道:“我让你好好学习满文满语,你最近学了没有?”

    左梦庚冷哼一声:“那些满文,就跟鬼画符一般,当个正经事去学那玩意儿,真是蠢到家了。”

    左良玉摇摇头:“等大清坐了江山,你就知道为父不蠢了。”

    左梦庚冷笑道:“大清打进来还早呢,既然爹你不想抗击李自成,那咱们往哪里跑?”

    “武昌。”

    “为什么不是荆州?”

    左良玉笑道:“上次杨嗣昌给了我们二十万军粮,我连他运粮的船只都一起留下了。

    再加上咱们自己的船只,足够带上所有家当和部众,顺汉水直下武昌了。

    咱们现在再跟士绅们借点钱粮,到了武昌也能支撑个一年半载。

    然后笑看风云、静观其变。”

    “陛下不管我们?”

    “到了这个地步,还管什么啊。只要你手下兵多将广,陛下不仅不会管你,还会宠着你、哄着你。

    你以后要转变想法,把自己看成节度使,而不是总兵官。”

    左梦庚听的目瞪口呆,去年还好好的呢,如今怎么就变成节度使了。

    父子俩又聊了片刻,就有亲兵前来禀报,冷水道人姚宗中求见。

    左良玉本来躺在摇椅上,安逸得很。听到冷水道人姚宗中这七个字,立即站起身来,命亲兵将客人请入。

    左良玉对左梦庚无奈地笑道:“看吧,不速之客。一个姚宗中,一个万元吉,都是杨嗣昌的左膀右臂。

    杨嗣昌能把姚宗中派来,看来不是小事情。”

    不多时,一位仙风道骨的中年道人信步走了进来。

    左良玉忙上前见礼:“早上就听喜鹊直叫,原来是道长大驾光临,真是蓬荜生辉啊。”

    姚宗中笑道:“两年不见,左公气色越来越好了,令郎也越发英武了。”

    两人客套一番,分宾主落座。

    很快便谈到了正题,左良玉问道:“道长此来,不知有何见教?”

    姚宗中笑道:“不敢,贫道是要去郧阳办事,路过襄阳,顺便替杨公办点秘密差事。

    来拜访左公,是想问问您是要南下荆州,还是要去往东南的武昌?”

    “果然什么都瞒不过道长,我要去武昌立足。莫非杨阁部有意与我联手抗击闯逆?”

    姚宗中摇摇头:“杨公判断,李自成必然先攻郧阳,再攻潼关。对于武昌,他倒不怎么重视。

    但是东边的张献忠,反而很有可能进攻武昌,左公可要早做准备啊。

    杨公还要我替他带句话给您:李自成攻下襄阳后,很可能会与罗汝才等部发生内讧。

    到时候罗汝才的残部,必然有相当一部分要另寻出路。

    杨公想收编其中的精锐,那时还需左公多多配合。”

    左良玉心中一惊:李自成、罗汝才内讧?那自己岂不是可以收编败方的残部,从而大大加强自身实力。

    杨嗣昌想的可真长远,现在就开始商量怎么瓜分这块巨大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