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风云:汉王重征天下 » 008 周后献女崇祯婉拒 督师吴杨划江而治

008 周后献女崇祯婉拒 督师吴杨划江而治

    大明后宫规矩森严,崇祯朝尤其严谨。

    崇祯对所有后妃的临御,都是入夜后在乾清宫进行。

    来到后妃宫中,只是一同游玩宴饮,崇祯是不进后妃寝殿内室的。

    即便在皇后的坤宁宫也是如此。

    所以坤宁宫正殿中准备着宴席,崇祯却坐在周后的书房里,捧着一卷《资治通鉴》,有一搭没一搭地翻着。

    只有王承恩侍立在侧,其余人皆被屏退。

    还完人情之后,王承恩又变回了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慈眉善目大王公。

    越看书,心越乱,崇祯叹了口气:

    “四哥儿不提陈仁锡教皇后《资治通鉴》,我也就把这事抛诸脑后了。但他提了吧,我就越想越不解。

    一个探花郎,还是富贵世家出身,住到一个摆摊算命的家里教书,这就已经够奇怪了。

    再说陈仁锡本人,都说是什么大才,但他连续七次会试落第。与他同年的状元文震孟,更是连续八次会试落第。

    巧就巧在,天启二年,皇兄登基后的第一届殿试,他们两个分别中了状元和探花。

    他们两个还是同乡、故交,还在天启七年一同被下狱、免官。

    那时候东林崛起,众正盈朝,天启二年的会试考官、读卷官好像也都是东林吧?

    你说说他们有没有可能科举舞弊和结党营私?”

    王承恩不答,就当自家皇爷在自言自语了。

    王承恩的想法是:这些朝堂上的龃龉,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要是真多嘴了,人们又该说我是阉狗干政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是被东林缠上,不死也得掉层皮,何苦呢。

    于是王承恩又倒了杯新茶,递到崇祯面前:“皇爷,喝杯茶歇一歇吧。今天是中秋佳节,您都顾不上好好松快松快,可是操心劳神一整天了。”

    崇祯接过茶,摇了摇头:“圣人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

    再看看朕,家越齐越乱,国越治越弱,天下越平越崩。这日子,只会一天比一天更难过。

    算了,你去外面看看宴席准备的如何了。”

    王承恩领了差事,转身便往正殿走来。

    却说与此同时,王德化也拿着两封军报走进了正殿。

    可巧周皇后正站在殿门口,指挥调配着来来往往的宫人。

    见了皇后,王德化连忙停下来行礼。

    周后问道:“又有军报?从哪里传来的?”

    王德化闻言,有些迟疑。

    周后笑道:“本宫并不是要预闻军国大事,只是大节下的,想知道军情紧不紧急,会不会影响到一会的宴会。

    你也知道,我们一家人已经好久没有团聚了。”

    王德化连忙答道:“娘娘哪里话,您与皇爷本是一体,有什么不能知道的呢。

    这两封军报分别来自开封和庐州。李自成围开封甚急,周王又催促朝廷赶紧救援了。而张献忠则又在庐州公然建立了政权。”

    周后听完,连连摇头。今年自己一统后宫,本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但现在看来,有什么用呢,小半个天下都快被打没了。不能安安稳稳享受,一统后宫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内心很失落,但周后很快收拾好了心情,向王德化问道:“今天白天是怎么了,陛下为何要打汉王?”

    王德化答道:“奴婢被皇爷派到锦衣卫办差去了,等回到皇爷身边时,皇爷和汉王已经讲了好多话。

    所以奴婢只听到后面一小段,好像是汉王对平东虏,剿流寇之事,大加议论。而且还要求尽快去就藩,封地则要求汉中府。”

    “汉中府,那是瑞王的封地啊。”

    “对呀,汉王要求先把瑞王移藩,然后他再去。”

    周后闻言大为惊讶:“瑞王可是他叔祖,这孩子莫不是疯了,难怪挨打呢。”

    王德化奉承道:“汉王到底比不得太子殿下聪明睿智,且又年轻,有些莽撞也是难免的。”

    周后满意地点点头:“陛下在书房,国事要紧,你快进去吧。”

    王德化又行了一礼,方才离去。

    王承恩远远地将王德化对皇后的示好举动尽收眼底,这种事肯定是要上报的,实在没办法替王德化遮掩。

    王德化刚刚离开,太子和定王便携手而至。

    周后见之大喜,宫禁礼重,自从太子与定王出阁读书之后,便不能随意来坤宁宫了。每次太子、定王要入内请安,都要先跟父皇请示,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坤宁宫。

    所以周后上次跟太子、定王见面,已经是三个月前了。

    见了面,也只能依规矩行礼,想拉拉扯扯,肯定也是不可以的了。

    母子三人只得规规矩矩依次落座闲谈。

    书房之中,王德化行过礼,将军报递了上去。

    崇祯看过军报,又是一阵叹气。王德化则静静站在旁边不敢说话。

    半晌,崇祯问道:”白天让你去北镇抚司,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王德化答道:“奴婢已经把皇爷的密旨传达给了骆养性,然后奴婢还去诏狱里,把姜埰、熊开元二人狠狠责骂了一顿,并让人把他们两个关在同一间牢房里。

    这样送他们上路时也方便些,省得分两次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了。”

    崇祯点点头:“你办的很好。不过今天朕打了慈炤,虽然他也有错,但朕到底也对他有所亏欠。

    过几天,等慈炤好了,你带他去锦衣卫转转,让他自己挑一个千户、两个试千户,做他的汉王府仪卫正、仪卫副。另选一百人做他的侍卫。

    虽然现在还不能给他配亲王护卫,但仪卫司还是要给他设置的,否则也太不体面了。

    这一百多号人让他自己从锦衣卫选吧,算是朕对他的补偿。

    选人的时候,你顺便催催骆养性,让他速速了结了姜埰和熊开元。”

    王德化心中都无语了,我今天刚打完汉王,您就让我过几天带他去锦衣卫选仪卫。幸亏我家小爷算无遗策,一环套一环,都给设计好了,否则我不就尴尬大发了嘛。

    两人又略聊了片刻,王承恩便回来,禀告道:”皇爷,外面已经准备好,娘娘请您入席呢。”

    崇祯把军报递回给王德化:“好好收起来,咱们出去吧。”

    于是主奴三人出了书房,来到正殿。

    正殿之中,人已到齐。

    今天纯是家宴,来的只有崇祯、周后、袁贵妃、其他有名位的妃嫔、太子、定王、坤兴公主、昭仁公主。

    崇祯兴致不高,与周后同居正位,受了众人的礼,便命开宴。

    周后也知崇祯心情不佳,便直入正题,命范、薛二选侍弹琴吹萧,命宫人随着乐声翩翩起舞。

    为首的宫女身姿曼妙、国色天香,且歌且舞、恍若天仙。崇祯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过去了。

    一曲舞罢,意犹未尽。

    等崇祯回过神来,那绝色宫女已站回到周后身边侍立了。

    崇祯好奇地向周后问道:“此女从何而来,朕为什么没有见过?”

    周后轻声答道:“左右供御,鲜有顺意者;兹女吴人,且娴昆伎,令侍栉盥耳。”

    崇祯皱皱眉头,怎么当着皇子、公主说这种事情。

    周后心知其意,但也很无奈啊。皇帝你几个月不来一次坤宁宫,我倒是想别的时候献女,也得有机会才行啊。

    崇祯追问道:“吴人?何人进献?”

    周后略微凑近,轻声答道:“此女名陈圆圆,是嘉定伯回乡营葬之时,从苏州购得,献与陛下,以纾宵旰之忧。”

    听到这里,崇祯明白了,压低声音确认道:“歌妓?”

    周后点点头。

    崇祯想起了田妃那句话:当今中外多事,非皇上燕乐之秋。

    若是平日,收也就收了,不过一玩物而已。

    但是今天发生的事情太多,崇祯猜忌之心大盛,更何况最近与言官们闹得很僵,他们正愁找不着把柄呢。

    于是略一迟疑之后,便开口拒绝了:“现在天下多事,要顾及朝野的看法。赶紧把人送回嘉定伯府,不要给人留下把柄。”

    周后不肯放弃,这可是重金买来的啊。天知道嘉定伯有多么吝啬,这次肯花重金买人,已经是破天荒了。若是就这么送回去,钱不白花了嘛,那不得把人心疼死。

    见周后还想再争取,崇祯坚定地摇摇头,示意话题就此打住。

    周后只得继续问道:“如今宫中人越来越少,我们选一批秀女,充实九嫔,陛下以为如何?”

    崇祯点点头:“这个倒是可以。”

    “太子和定王最近读书极为刻苦,能不能让他们歇几天?”

    崇祯闻言,皱起了眉头,刚要反驳,又想到自己今天把汉王打了一顿,也过于严厉了,于是心一软:“哎,算了,歇几天就歇几天吧。”

    太子与定王闻言,连忙起身谢恩。

    周后见皇帝松了口,忙趁势问道:“下下个月,是首辅五十整寿,嘉定伯想与周首辅通谱联宗,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听到这话,崇祯沉吟良久,半晌才反问道:“你的意思呢?”

    这话就是明知故问,周后答曰:“臣妾虽不知国事,但陛下将周首辅倚为国之干城,嘉定伯与其通谱,也能使周首辅更加有底气,有利于他更好地为陛下效力。”

    崇祯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吧。”

    正事聊完,接下来就轻松了。好容易一家人聚得整整齐齐、团团圆圆。虽然外面阴天下雨,但丝毫不影响一家人温情脉脉、共聚天伦。

    崇祯多喝了几杯,是夜带周后回乾清宫就寝。

    第二天清晨,崇祯又早早起来,到文华殿召见阁臣与六部尚书。

    君臣礼毕,崇祯开门见山地告知众人自己对汉王的惩处,以及要移瑞藩到四川,并将汉王封到汉中。

    阁臣们面面相觑,这位四皇子可真能惹事,上次非要汉王王号,弄得鸡飞狗跳。这次又妄议国事、君前失仪。挨了顿板子也不消停,又弄出了迁移瑞藩、就封汉中这样莫名其妙的事情。

    但是,周延儒略加思索,便计上心头,率先表示了赞同。

    其他阁臣本来还想质疑,但见首辅都同意了,那别人反对着还有什么意思。至于首辅为何会表示赞同,其中深意,旁人一时之间还看不透。

    接下来就是聊正事了。

    兵部尚书张国维汇总连日来的军报,向皇帝和其他大臣通报了一遍,最后提出关键问题:中原形势崩坏,接下来怎么打?

    崇祯问道:”你们都畅所欲言,对剿灭流寇有何想法?”

    周延儒率先答道:”微臣以为,首先是权责的划分。

    如今吴阁老在河南督师,杨阁老在湖广督师。而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这些逆贼流窜数省。

    吴阁老负责哪些省、府,杨阁老负责哪些省、府,应该先划分清楚。

    权责分明了,才能减少混乱。”

    崇祯点点头:“此话甚当,那具体应该如何划分呢?”

    张国维答道:“杨阁老已数次移文兵部,希望以长江为界,江西,以及湖广的长江以南部分,归杨阁老负责。

    另外,还有四川、云南、贵州全省、汉中府、郧阳府、兴安州,也归杨阁老负责。

    其余的长江以北部分,归吴阁老负责。”

    崇祯听完起了疑问:“杨爱卿为何要兼管云南、贵州,难道这两省也有流寇?

    汉中、郧阳两府,以及兴安州在长江以北,杨爱卿为何又要求管辖这两府一州?”

    张国维答道:“云南、贵州还没有流寇,但是据杨阁老奏报,当地土司蠢蠢欲动。随着湖广、河南等地动荡加剧,云南、贵州的土司恐怕也要生变,需要防微杜渐,早做安排。

    至于汉中府、郧阳府、兴安州虽在江北,但汉水汇入长江,两府一州是四川、湖广南部的屏障。”

    周延儒也附和道:“陛下,大司马所言极是。

    吴阁老应对河南等地的流寇,已经焦头烂额了。

    汉中府、郧阳府、兴安州那些地方让吴阁老管,他也管不过来。

    长江以南流寇稍少些,杨阁老尚有余力,兼管云南、贵州两省,及汉中府、郧阳府、兴安州,是妥当的。”

    崇祯点点头:“既然首辅与大司马、督师意见一致,那就照此划分权责吧。

    张献忠这逆贼在庐州建立了什么‘天命’政权。

    我军主力又都在开封剿灭闯逆。你们说该如何对付张献忠这逆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