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 第186章 谁让我儿子争气呢!

第186章 谁让我儿子争气呢!

    陶玉墨再怎么悲愤,该干的活还是得干。

    没办法,谁让她是个讲究人呢?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是她做人的一向准则。

    她陶玉墨,只要吃了饭,那是一定会干活的。

    只不过姐姐陶玉书的态度让她很是不爽,整天对她颐指气使的。

    等我以后上班赚钱的,再也不受你们的鸟气!

    吃完饭,陶玉墨就被姐姐拉到了书房,一看到装在麻袋里的读者来信,她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这也太多了!”

    “不多还用你?”

    陶玉书的语气如同黑心地主,陶玉墨这个长工吃了半年白饭,如今总算是要派上用场了。

    “你还是我亲姐吗?”陶玉墨埋怨道。

    “不白用你,一天一块钱。”

    听到这话,陶玉墨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你早说啊!

    一天一块钱,一个月就是三十块钱,快赶上上班赚的钱了。

    “姐,你和姐夫平时那么辛苦。这点小事,交给我就行了。”

    陶玉墨脸上满是谄媚之色,对姐姐讨好的说道。

    “嗯。”陶玉书满意的点了点头。

    出了书房,林朝阳问:“怎么样?”

    “干着呢。一天一块钱,管吃管住,高兴着呢。”

    “那就好。”

    陶玉书说道:“其实用不着给钱,那丫头这半年少在家里蹭吃蹭喝了?”

    “欸,那不一样。出点钱,省得伱落埋怨。她也高兴了,这不挺好吗?”

    见他这么说,陶玉书不再纠结,又问道:“你之前怎么得罪她了?我看她刚才来的时候一脸不满意。”

    林朝阳略带囧色的将之前在图书馆的事复述了一遍,陶玉书顿时忍俊不禁。

    “这丫头,自尊心还挺强。”

    “是啊,从这一点上来说,你们俩确实是亲姐妹。”林朝阳笑着说道。

    陶玉书嗔怪的看了他一眼。

    有了陶玉墨这头大学牲,林朝阳夫妻俩确实是省了力气,不过“草料”也着实是费了不少。

    赶上快过年了,家里伙食比平时又好了不少,除了要干活之外,她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滋润了。

    如此过了几天,距离过年还有三天时间,读者来信总算是都弄完了,陶玉墨的使命也算完成了。

    这天傍晚吃饭的时候之前陶玉书给了她五块钱,算是这几天的工钱。

    陶玉墨接过钱先是高兴了一会儿,然后又失落起来。

    早知道应该慢点干的,干得太快,以后赚不到钱了。

    “姐,我姐夫的这么受欢迎,这读者来信以后应该还有吧?”

    陶玉墨问这话的时候,脸上写满了期待。

    “有了再叫你。”

    陶玉书敷衍了她一句,让陶玉墨有些失望。

    吃饭的时候,林朝阳说起明天去置办年货的事。

    明天是周日,如果是在后世,周日赶在这么個时候,高低得给你调休一下,不过现在没有调休的说法。

    如今过年置办年货是一场耗时持久的拉锯战,很多人家从腊月二十,甚至是腊月十五就开始置办年货,一直到过年前一天都在忙碌。

    大家浪费这么多时间在置办年货上当然不是因为时间充裕,而是因为物资短缺。

    本来商品供应量就不够,大家又都赶在这段时间疯狂购物,百货商店、副食部、供销社、菜市场大排长龙是这段时间以来的常态。

    人多货少,排了半天队买不到东西也是常态。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明日请早。

    时间就是这么浪费掉的。

    而且现在很多商品、物资都有特定供应点,比如单位发了油票,但规定你只能去粮油站,单位又发了肉票,你就得去副食部。

    买点年货,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赶路和排队等待上。

    今天燕大发了过年的部分福利,二十斤粮票、二斤肉票、一斤糖票、一斤食用油票、一斤糕点票和茶票等生活票证,这些票证上统一都印有“春节”两个字,属于春节票证。

    眼看着离过年还有三天了,得赶紧拿着票证去买东西才行,要是商品都卖光了,这些票证就相当于是废纸一张。

    “姐夫,我陪你去买东西。”

    陶玉墨主动提出帮忙,她现在非常有打工人的自觉,已经把姐姐、姐夫当成了半个老板,必须要急老板之所急,想老板之所想。

    “这么点东西,我自己去就行了。”

    次日,林朝阳出门半天,回来拎了满手的东西。

    他和陶玉墨将家里的年货都梳理了一遍,鸡鸭鱼肉、烟酒糖茶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就是数量没有办法像后世那么丰盛。

    他们夫妻俩算了一下,来来回回一个多星期,为了置办年货花出去的钱已经超过了300块,这个数字远超如今普通家庭的消费水平。

    这天晚上,陶玉书加班加点的把家里能洗的东西全都洗了一遍。

    张桂芹看着嗡嗡嗡转着的洗衣机,感叹道:“还是有这玩意好,省时省力。这么一大堆东西,要是搁手搓,少说也得搓半天。”

    她刚来燕京那阵,对洗衣机这东西横竖看不上,觉得又费水、又费电,可经过这段时间的熏陶,她也慢慢发现了这东西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家里人口少的时候还不觉着有什么,可一旦人口多了,洗衣服、床单、被罩、窗帘、门帘、台布、各种垫子就是个不小的负担,忙活忙活一天时间就没了。

    有了洗衣机,上好了水,衣服往里一扔,让它自己搅,该干嘛干嘛,什么活也不耽误。

    “回头等你们搬到四合院那边,给你们也买一个。”林朝阳说。

    张桂芹连连摆手,“我们用这玩意干啥?你们年轻人时间金贵,用这个玩意省时间,可以干事业。我和你爸省下那个时间能干啥?”

    来到燕京这么长时间,张桂芹熟悉了林朝阳和陶玉书的生活节奏,知道他们夫妻俩每天上班、上学、学习、写作、读书并不轻松,也理解了他们节省时间的想法。

    “妈,你们的时间一样宝贵。有节省下来的这个时间,你们出门遛遛弯、散散步也是好的啊!”陶玉书说道。

    “用不着,用不着。”

    林朝阳笑了笑没说话。

    棉花胡同那处四合院买完已经快两个月了,李全福一家因为没找到合适的房子还没搬走,林二春体谅他们的难处,也没太催促,只要求他们过完年正月十五之后务必搬走。

    等他们一家搬走之后,时间也差不多快到三月了,林朝阳打算到时候把院子收拾收拾,好让林二春夫妻俩以后住的舒服点,洗衣机这样的家电是肯定要配上的。

    又一天,马上就要过年了,图书馆门可罗雀,同事们闲得冒油。

    下午单位又发东西,之前的春节票证是票证,大家还得自己花钱买东西,提前几天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回发的是实物,一袋二十斤富强粉、两条带鱼、五斤鸡蛋、橘子苹果各五斤、水果糖一斤和毛巾两条。

    领完了东西,林朝阳跟同事们打听,看看谁有不需要的东西,他可以花钱买来,这样还省了票证。

    临近过年,人人都往家里划拉年货,他只从两个同事那里买来了四条带鱼,他拎上面粉和带鱼就给陶家送了过去。

    一进门,他就看见杜峰坐在家里。

    “姐夫!”杜峰起身。

    “你咋来了?”

    林朝阳笑呵呵的问道,算起来两人已经有快半年没见了。

    “我来送东西。正巧你来了,省得我跑了。”

    杜峰说着从拎起地上的袋子,“这份是给你的。”

    “我还有份呢?”

    “有啊,我爸特地让我给你带的。”

    林朝阳接过袋子,里面有两瓶包装朴素的西凤酒和两条红梅烟。

    “过年的烟酒有了,还是你们部队的待遇好啊!”林朝阳笑道。

    “好什么呀,这一年到头被cj的事闹的人心惶惶的。”杜峰吐槽了一句。

    他倒不是反对国家政策,只是感慨这时代的变化太快。

    自建国以后我国多次cj,但直到1978年底,全军总员额仍超过500万人。

    去年因为南边战争的事,部队规模又有所扩大,已经突破了600万人。

    今年年初上面便决定精简整编,消息从上半年传到下半年,终于在入冬之后开始落实,据说这一次cj规模多达70余万人。

    cj对于杜家没什么影响,但对杜峰身边的战友们来说影响却很大,他谈起这件事来不由得唏嘘。

    “我估计啊,下回再cj就得轮到我们文工团了,真不知道以后能干点啥。”

    “你要是都担心自己的前途?那别人不是更得担心?”

    “姐夫,我爸是我爸,我是我。”杜峰强调道。

    “有志气。”

    随口闲聊着,那边陶母张罗着做饭,让林朝阳和杜峰都留下来吃饭。等吃过晚饭后,林朝阳便回了家。

    “你们单位还发烟酒呢?”

    前两天林朝阳便说了今天单位要发年货的事,林二春见他拎回来的年货里还有烟酒,便问了一句。

    “那个不是单位发的,是玉书他大舅家送的。”

    “西凤酒、红梅烟,这可都不便宜啊!”

    西凤酒是五十年代便获过奖的名酒,在国内家喻户晓。红梅烟三毛九一盒,也属于中高档香烟。

    “哪有长辈给晚辈送礼的道理。朝阳啊,过了年你可得把礼给人还回去。”林二春看着这些烟酒叮嘱道。

    “放心吧,这点礼数我还能不懂吗?”林朝阳回道。

    转过天来,已经是大年三十了。

    张桂芹一大早就早早起来开始和面剁馅,准备包饺子。

    林朝阳和林二春父子俩先是将春联贴到门口,然后他便先去图书馆上班了。

    这年头大年三十也不放假,该上班上班,不过就是去点个卯,到了单位大家说说笑话,混到中午,许多人便走了,谁也不会对此说什么。

    傍晚林朝阳回到家里时,饺子已经包完了,陶玉书和张桂芹正在准备饭菜。

    快七点的时候,菜肴上桌,刚煮熟的饺子冒着腾腾热气,林朝阳打开杜峰送的西凤酒,给林二春满上一杯。

    “我这辈子,还没喝过这么好的酒呢!”林二春看着西凤酒的瓶子,突然感慨了一句。

    林朝阳笑道:“以后你想喝啊,管够。”

    林二春也笑了起来,笑声中满是畅快。

    “年轻时候喝不着,老了喝着了也不亏,谁让我儿子争气呢!”

    林二春脸上的骄傲溢于言表,一旁的张桂芹心中同样怀揣着高兴与激动。

    一年半前林朝阳和陶玉书来燕京之时,他们何曾想过儿子会这么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