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 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

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

    查海升是79级法律系的学生,去年入学的时候他只有十五岁,是全系乃至全校年纪最小的学生。

    他生于安徽农村,出身贫农,但从小就表现出超人一等的智商和学习能力,小学因为成绩优异跳级一年,到1979年高考他顺利以老家安庆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了燕大法律系。

    这个消息轰动了当年的aq市,让查海升成了老家的名人。

    接到燕大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将家里养了大半年的那头猪开心的宰杀掉,又借了一笔钱,除了留给他生活费和路费之外,其余的钱全部用来摆席面。

    他弟弟去镇上批发来了100根冰棍,花了整整5块钱,村里的小孩子,凡是来看热闹的,每人一根。

    弟弟还买回了两斤白糖,倒在水桶里,搅拌匀了让来坐席的村民随便喝。

    院子里摆了九张席面,不仅有菜,还有烟酒,庄户人家结婚也没有这样的排场。

    考上燕大,是查海升人生十六岁之前最为辉煌的经历,不过这种辉煌在进入燕大后迅速变得黯淡。

    进入燕大后,查海升发现自己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许多同学连出身都比他好得多。

    他并不虚荣,不觉得出身好就代表了什么,可出身好确实有一個他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见多识广,与城市同学的差距一度让他有些自卑。

    好在燕大对他们这些学生一视同仁,在这里生活学习一年多,他接触到了许多从来没接触到的新鲜事物。

    人生中第一次吃到了巧克力、第一次看话剧、第一次听交响乐、第一次听国副级领导作报告……

    在燕大的学习不仅让他长了见识,也激发了他内心的求知欲。

    高中时候正忙于复习的一个下午,有个县城家庭的同学拿出一本《燕京文艺》来,说上面有一篇讲的是主人公被打成y派的事,写的非常动人。

    查海升当时拿过来看了看,觉得写得很好,但对内容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触和共鸣,只记住了的名字——《牧马人》。

    他出身农村,嗡嗡嗡中受到的最大的影响无非是参加一些批d会,还是以看客的身份。

    上高中那一阶段,他最喜欢的是武侠,一开始是看《三侠五义》这些古早的侠义,

    后来同学间有人流传梁羽生的《儿女英雄传》《七剑下天山》等香江武侠,他看得如痴如醉。

    进了燕大的某一天,有个同学突然问他,“你去不去看看许灵均?”

    “许灵均?许灵均是谁?”

    “写《牧马人》《小鞋子》的那个作家啊!”

    查海升恍惚又想起高中的那个午后,他跟着同学来到燕大图书馆,同学指给他看,“你瞧,那个就是许灵均!”

    查海升见到了一个作家,那是他以前只能通过铅字才能认识的,但看完之后他觉得作家好像也是普通人。

    又过了几天,他吃完晚饭回到宿舍,就听见几个同学正在激烈的讨论着,他仔细听了一会儿,发现他们讨论的是一部叫《高山下的花环》的。

    出于好奇心,查海升借来同学新买的《人民文学》读了读,没想到这一读便放不下了。

    花花公子的赵蒙生、忠厚热情的梁三喜、性烈如火的靳开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的生动而饱满。

    查海升是农村孩子,他尤其喜欢靳开来这个出身低微的大老粗。

    当他看到故事后半段靳开来为国牺牲后却因为违反了纪律而不能评功时,他气愤的将杂志拍在桌子上。

    “岂有此理!”

    “诶诶诶!看书就看书,你摔我书干嘛?”

    杂志主人不满的出声提醒,查海升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他耐着心继续看完了,发现作者正是他前几天去图书馆看过的那位作家许灵均。

    但跟以前看完《牧马人》不同,这次他被《高山下的花环》深深的打动,也对许灵均这位作家多了一层滤镜。

    许灵均创作的并不多,一篇短篇、三篇中篇,看完了他又去看林朝阳发表在《燕京文艺》上的创作谈和《十月》上的评论文章。

    今年三月末的时候,同学之间突然都在传许灵均用另一个笔名也发表了作品,查海升当时迫不及待便去图书馆找来了那两份署名是“王庆来”的作品。

    查海升特别喜欢《秋菊打官司》这篇,因为读这篇让他感觉到亲切,他觉得这个许灵均真是太懂农村、太懂乡土社会了。

    将许灵均的所有作品都看完之后,他心中越发崇拜这位作家。

    四月份,《当代》上发表了《赖子的夏天》这部。

    这是查海升第一次接触到意识流文学这个概念,初读时,里那跳跃的时间线、繁复的心理描写和各种文字意向看得他头昏脑胀。

    他以前,喜欢的都是那种故事性强的作品,冷不丁看这种风格的,并不习惯。

    耐着性子读了一遍,又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了一番,他才逐渐弄明白这部牛逼的地方,越看越觉得好看。

    理解了意识流文学的风格,大大的拓展了查海升的阅读深度,在这之后,他的阅读变得更加的广泛和深入,也让他发觉文学的魅力似乎远远大过法学。

    上个月他听说《赖子的夏天》出版,专门到校外书店去买书,因为去的晚了一点,差点没买到,好在同学陶玉墨将自己的书让给了他。

    他很少到外面书店去买书,除非是特别喜欢的。

    因为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并不多,去掉饭钱也就剩了几块钱,所以他必须精打细算的花才行。

    前几天,《当代》再次发表林朝阳的长篇《梵高之死》。

    如果说《赖子的夏天》打开了查海升对于意识流文学的认识,那么《梵高之死》则打开了他对于创作的认识。

    他从来没想过,竟然可以有人这样写。

    一部《梵高之死》二十二万字,他看完花了两天半时间,还是在期末考试前。

    这不是他不重视期末考试,杂志买回来的那天,他本来只是想随便看几页,打算知道大概是个什么故事就放下,然后专心复习,没想到这一看就再没放下。

    这部仿佛有一股强大的魔力,能够牢牢的抓住读者的眼球和心神。

    在的过程中,查海升完全忘了身外的世界,他的思绪跟随作者的笔墨徜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沉浸在亚伦与梵高的时空之旅中,难以自拔。

    看完之后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他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

    论故事性,它比他看过的所有武侠都要精彩,仅仅是一个魂穿十九世纪欧洲的创意就足够让人惊艳,更别提结合真实历史与悬疑元素的写法。

    将梵高的生平经历与穿越者亚伦的经历完美融合,创造出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世界。

    论文学性,它同样不输那些让他曾经击节赞叹的名家之作。

    提起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这种抽象的词汇,一般人总是感觉难以理解。但其实如果简单理解的话,文学性就是构成作品独特品质的方方面面。

    修辞方法的使用、文本的结构、叙事技巧的独特性、通过情节和人物的构建探讨深刻的命题,这些都是文学性的内容。

    《梵高之死》拥有独特的叙事结构,文本中大量使用象征、隐喻,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精湛,尤其是对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的梵高的描写,堪称精彩。

    的文字精巧,美感十足,这都是他在文学性方面的独到之处。

    论思想性,查海升觉得这部所探讨的话题更是超越了他以前看过的当代文学作品。

    开篇,就是极端环保组织的暴乱分子纵火焚烧名画和亚伦为了救画舍身,周围看客旁边的情节。

    作者以三千字的篇幅描述了极端环保组织的产生原因和他们的行事逻辑,中有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是作者借围观者的口说出的话——地球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我们。

    当时在看到这句话时,查海升感觉自己一下子都被击中了,简直是太通透、太精辟了。

    在写到围观看客的表现时,里说人人都在哭泣、呐喊,却无一人行动,短短两三百字的描写便将人类的虚伪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的作品,它的思想性已经是绝大多数作品难以企及的了。

    在期末考试前看完了,考试期间查海升仍有些心不在焉,脑海里闪过的全都是关于的文字和各种画面。

    虽然因为看《梵高之死》影响了考试,但查海升却丝毫没有后悔。

    对他来说,能够有幸阅读这样一部杰作是充满幸福的事。

    考试结束后,同学们开始离校,查海升也在打包行囊。

    可到临走的时候,他又想到了《梵高之死》,这部的后劲儿实在太大,即便是看完好几天之后,他仍旧心心念念。

    查海升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他想去再看看许灵均。

    来到图书馆,因为生性腼腆,他不敢凑过去跟许灵均搭话,就隔着远远的距离看着。

    他年纪小,个子也小,脸圆圆的,尚未脱去稚气,从入学便被班里的男生们起了个“冬子”的爱称。

    再加上天气冷穿得多,还戴了顶雷锋帽。从远处看,像个移动的肉团子,很是醒目。

    查海升正张望的时候,却瞧见对面的人突然起身朝他这边走了过来,他有些紧张的站在原地。

    “同学,你是要借书?”林朝阳看着眼前的肉团子问道。

    “我不借书。”

    查海升个子只有一米六,面对身高一米八的林朝阳只能微微仰视,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观察这位作家。

    “那是跟家里人来看书的?”

    家里人?

    查海升闻言先是一愣,然后瞬间便明白了林朝阳的意思,他稚嫩的脸庞黑了下来,刚才见到偶像的兴奋一下子就被打破了。

    这个年代大家营养普遍都跟不上,很多人都是高中时期才进入了青春期发育阶段。

    查海升15岁上大学,个子本身就矮,发育的还晚。在许多成年人眼里,就跟初中生没区别。

    他是79级的,班级里有不少二十多岁的大哥大姐,男生管他叫“冬子”,女生管他叫“小查”,反正就是拿他当小孩子来看待。

    虽然大家并无恶意,而且平时对他还颇多照顾,但这却让查海升很是不爽。

    因此,他最不喜欢别人在身高、年龄上对他有俯视感。

    林朝阳上来就问他是不是跟家里人来看书的,显然是把他当成了初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