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小作精穿越年代萌萌哒 » 135,明珠楼

135,明珠楼

    135,明珠楼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加班加点的建设,终于在小宝读初中的时候,德水县第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学校建成了。

    在分管文教的副县长陈志清的一力支持下,将原县小学和县一中的老校区合并扩建了这样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取名为德水县一中。校长是原一中校长,林校长是副校长,分管幼儿园和小学。

    县里准备举行庆功宴,宴会的地点就在詹乐乐的明珠酒店,也是为了感谢她不仅仅投资了五千万建立这个学校,而且还为学校老师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教师公寓小区。

    明珠楼原本是老国营招待所,建在县城关的向阳河边,后因经营不善,体制改革,被詹乐乐投资买下来了。

    将她建成了一个集餐饮,住宿,娱乐服务的综合酒店,餐厅接待各种宴会,提供住房服务,还有卡拉0k,盲人按摩,洗脚等娱乐服务,几乎成为了县里招待的指定点,县里面的各类招商,宴请都在这里。

    原本这里还有一片低矮的棚户小区,住着的是一些渔民,也被詹乐乐一起买了下来,开发成渔家住宅区,游乐场,公园。

    詹乐乐站在明珠楼,望着向阳河,只见河水的中漂荡的渔船,仍然有不少的渔家,只见一艘小船上,船头有孩子在爬,光着屁股,还有的孩子腰间系着绳索拴在船上。

    詹乐乐笑了笑,想到自己当初也坐过那些渔船,不知道掉进水里多少次,又被自己詹老爹像捞鱼一样的被捞上来。

    詹乐乐记得她在县一中读书的时候,班里就有同学从小就生活在船上,曾经对她说,在船上飘浮不定,就想回岸上,蹲在岸上又想念船上。

    渔家的生活是漂浮不定的,靠着打鱼为生,在禁渔期,渔家们就会纷纷上岸,住在河边的低矮的渔民棚户区,他们在休息的时候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拿桐油把渔船漆得亮撑撑的,然后炖着土钵子火锅喝酒吃肉,然后扯着嗓子唱歌。

    渔家相信,只要向阳河水不干,他们的钱是花不完的。

    等到开坛可以捕鱼了,渔家们争先恐后的便划了船,往产鱼最多的河段去,开始张网捕鱼,家家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詹乐乐想起和同学在河边一片的芦苇区,一起挖野芹,泥蒿,浮在水里捉野鸭,找野鸭蛋的生活,就是一种美好回忆。

    向阳河水里养的最多的就是鲤鱼,鲤鱼产子一般会选择风清月白的后半夜,不顾性命的游向河滩,身子使劲的在浅滩上拍打,直到鱼籽慢慢的漫散在河水里。

    芦苇以秋天的姿态,在泥水中游的滩头,无水站立,秋风起时,芦苇花的飞絮层层飘落在河面,只有几天就把芦苇荡吹成白发老人,那一片芦苇区也是恋爱的圣地,岸边的芦苇自由散漫,水灵灵的。

    现在,岸边的芦苇已经收割完毕,一捆一捆的和芦苇滩睡成一个姿势,向阳河水日渐消瘦,苗条得像一条绿腰带,唰唰的一阵雨过后天就凉了。

    詹乐乐回忆着,春天看岸边湿地,芦苇荡满眼的葱郁,是刚萌芽的欣欣向然。

    夏天就是薄薄的青纱,帐里面藏了好多可食的野菜,还有野鸭和野鸭蛋。

    而秋天漫天的芦花开始飞絮路边,河里被厚厚的芦花铺盖到了。

    冬天,芦苇一收,一捆,一捆的和芦苇滩睡着了,这时候,芦苇滩就会开阔很多,常有牛羊在河滩上寻找捍卫枯死的小草,有点草原的味道。

    站在明珠楼,登高而望远,天空似乎高远了许多,几朵悬浮的白云也随风游荡,偶尔几只水鸟插着芦苇滩展翅,飞起天空就有了灵动的风景。

    詹乐乐似乎看见了当初自己和同学们在河边上。看着向阳河水瘦的像一根细细的腰带,但是也让人感受到它的流速和方向。

    长久的驻足,目光寻找当年芦苇荡遗留的足印,仿佛看到了自己打着赤脚活蹦乱跳的身影,和同学们在阳光下洒落的阵阵欢声笑语。

    现在的向阳河已经修了向阳大桥,人们不再靠当初的轮渡和小船去渡河了。只剩下了一个废弃的渡口。

    草屋已经很破,歪歪扭扭斜在路边,总让人产生一种会随时倒塌的担忧,屋顶的草,被风雨涂成了黑色的泥土墙,涂过白色的涂料,很炫目的毛笔字写着“向阳渡口”,

    茅草屋下坡,一条和茅草屋顶同样颜色的木船,被一根铁桩系着,从他斑驳的痕迹中可以看出,也是好多年没上过桐油了,两叶船浆就翘在船尾,从这里过渡的人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