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该抢发论文了 » 第3章 白纸

第3章 白纸

    余枫端坐在宿舍的桌前,桌上一张A4白纸,一字未写。

    刚从图书馆中确认这就是现实之后,他就一直在思考重返十八岁以后,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从直觉来想,第一反应是赚钱。

    他写了一个钱字在纸上,用圆圈把这个字圈了起来。

    十八岁的余枫,或者是二十年后的他,并没有为钱所困。

    人才引进的补贴,教职本身的收入,以及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报酬,已经让他的物质生活足够的满足。

    他没有组建家庭,所有挣的钱都花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甚至有时能拿出点钱捐给贫困地区的孩童,以资助他们的学习生活。

    不过,应该没有人嫌弃自己挣钱太多吧。

    他画了个箭头,从钱字指向了投机。

    如果掌握未来的信息,投机是赚钱最快的方式。

    尽管二十年前的许多细节早就记不清楚了,但他还记得当时非常火热的区块链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虚拟货币,是非常火热的话题。

    还有炒房、炒股之类……

    余枫在这些行为后面加了一个大大的叉号。

    这些操作,确实能在一段时间里获取一大笔财富。但归根结底,都只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并没有创造任何的财富,受害者往往都是一些做着暴富美梦的散户哥们。

    而他挣到的钱,也只是暂时的,拿到这笔钱顶多做个暴发户,并非长久之计。

    那么创业呢?

    学院里倒是有不少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很多初创公司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借助学院的孵化平台克服。

    不过走特殊路径的项目,自由度远不如自己创的公司。

    余枫在创业后再补充了两个箭头,一个写着大学,一个写着社会。

    在他三十七年的人生里,并没有任何创业的经验,他也没有自大到认为创业这种事随随便便就能办成。

    比如人事、股权、财务等等方面的知识,他都不具备。

    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否则怎么被坑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他的设想是,先申请大学内部的创业项目作为铺垫,累积足够多的经验,再去社会上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张A4纸已经写得有半满,罗列了各种目标和分析。

    但还有一半的空白。

    单单搞钱好像还是,缺了点什么。

    学术。

    余枫带着点自嘲,写下这两个字。

    不知道脑子出了什么问题,竟然把自己的老本行给忘掉了。

    走上学术之路,既是他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人生的追求。

    作为一位计算机背景,名牌大学的博士,他可以在有名的巨头企业找到不少薪水相当可观的工作。

    最保守估计,也有普通研究员或者助理教授工资的两倍以上。

    既不用没日没夜地做科研,还不必承担非升即走的巨大压力。

    余枫摸了摸他的头发,好怀念的手感。

    但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这条路呢?

    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啊。

    傲立在时代最前线,与千千万万个聪明绝顶的研究者一起,推动名为人类文明的车轮,这种感觉简直太酷啦。

    他接着把学术与创业两个大字,用直线连接了起来。

    实际上,学术和创业可以做到相辅相成。以学术作为背景,在拉投资时就有了很强的号召力,而开公司,又可以用利润反哺学术研究。

    余枫揉了揉太阳穴,没有人比我更懂做学术。

    因为他既拥有不俗的学术素养,也有超越这个时代的学术体系。

    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不能做一个简单的打字机,把他脑海中所有的东西都悉数写下来,然后大手一挥,说一句:天不生我余枫,科研万古如长夜。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即使像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青史留名的科学家,也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基于大量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与开普勒三定律的总结。

    比如爱因斯坦的诺奖成果光电效应方程,也是受到了普朗克研究黑体辐射时,提出的量子化假设的影响。

    而在余枫脑海里的论文,也是如此。

    脱离了现实中其他基础科研工作的铺垫,这些论文只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他一人之力,也无法建造一栋学术的大厦。

    科研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反正如果没有意外事故的话,已知他至少能活到三十七岁,已经足够他施展拳脚了。

    想来想去,落笔写下了系统安全四个字。

    计算机系统安全是一个经典的问题。选取这个方向的原因是,发现软硬件漏洞,以及设计对应的防范措施,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独立的课题。

    没发现到发现,就是非常简单的从零到一,不太依赖前人的工作。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一个大一新生怎么发论文?

    倒不是说余枫能力上有什么缺陷,他肚子里有货,自己一个人码代码加做实验加写论文,这个方向一周就能出一篇。

    问题是,做人不能太惊世骇俗,最好一些恰当的包装。

    先包装成对计算机科学饶有兴趣,并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再进一步扮演为被名师点拨,一朝悟道的天才少年,最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一方学术巨擘,独断万古。

    过程符合历史上不少有名的学术巨佬,余枫对这个构想非常满意,忍不住歪嘴一笑。

    嘿嘿,重生了,该我抢发论文咯。

    白纸还剩下四分之一的版面,余枫疯狂的按压着圆珠笔的顶端,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

    自己到底还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呢?

    父母?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可能喝多了旺仔牛奶,到处旅游疑似已经忘了有个崽。

    兄弟?老孙他有儿有女,有猫有狗,还有一个会给他买游戏的老婆,是科幻小说的男主人公。

    好像没人需要他重生帮助拯救。

    自己呢?

    余枫回忆了一下过去大概二十年的人生:大学努力学习了四年然后申请到了国外的名校,硕博连读时期努力学习加科研又是五年,接着回国在研究所努力做研究员三年,最后七年助理教授努力熬到了头。

    挺充实的。

    除了发际线。

    他盯着那片最后的空白心想:应该没有什么遗憾吧。

    应该,没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