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职场男女那些事 » 第十九章,毕竟西湖六月中

第十九章,毕竟西湖六月中

    朱平给鸿源的电商团队安排了到杭州的互联网企业久久集团,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访。

    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朱平要尽最大努力保证组织的成功,这是他的职责,也为了李想想这个钟爱的徒弟。朱平的判断是既然要做电商,靠鸿源以往做实体经济的经验不行,靠李想想这帮管培生无头苍蝇一样乱打乱撞也不行,最好的方法就是向标杆学习,去做的最好的互联网企业看一看,到底人家是怎么干出来的。

    本来是高玉丰带领“鸿鹄”和“基石”两支队伍去,付天云知道这事后,主动提出来一起去,向辛明董事长汇报后,辛董也爽快的同意了,让他们好好学习,把先进的经验带回来。

    付天云参访期间,由联席总经理詹涛全权负责公司日常管理。

    BJ飞到杭州,航程两个小时,李想想刚好和付天云坐在一起。这是毕主管的小心机,值机的时候故意把两个人的座位凑在一起,他当然知道两个人不对付。人就是这样,手里芝麻大小的权力,也可以利用起来。

    按说付天云是可以坐商务舱的,但是自从上次跟李想想交流了鸿宝书app的想法,他忽然感受到这些小孩旺盛的生命力,他很想跟这些年轻的孩子打成一片,从这些刚毕业的小孩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否则,毕主管也没法钻空子了。况且,管培生这个项目又是他发起的,他开始觉得自己花在这件事身上的时间太少了,也许是赌气没有拿到人事权,也许是对于自己战略得不到有力支持的烦闷,或者,以前花在周楠身上的时间太多了。

    跟周楠割舍开之后,周楠依然在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只是,身上少了那种火热的激情,却渐渐多了一份稳重和睿智。除此之外,日常的工作,更多的是由毕主管来对接了。

    这段时间,毕主管的心情好了很多,他明显感觉到他的地位渐渐回来了,以前的感觉也回来了,连在公司走路都带风了。毕主管暗自庆幸,当时忍住了没有把一些敏感的资料发给一些敏感的人,否则很可能两败俱伤,毕主管毕竟还是在职场上摸爬滚打过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付天云越来越像辛明,飞机一起飞就拿着本书在看,《THEPRACTICEOFMANAGEMENT》,纯英文版,李想想看着付天云认真看书的样子,似乎也没那么讨厌了。

    飞机在云海中穿梭半程,李想想忍不住问:“付总,您看的这书是讲什么的?”

    付天云从书中抽离出来:“Drucker,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thepracticeofmanagement,德鲁克的经典之作,非常值得一读再读,比如这一章,theobjectiveofabusiness,企业有八个目标:marketstanding(市场地位);innovation(创新);productivity(生产);physicalandfinacialresources(实物和财务资源);profitability(盈利能力);managerperformanceanddevelopment(管理绩效和人才发展);workerperformanceandattitude(员工绩效和态度);publicresponsibility(社会责任).你理解了这一章,就对企业的整个方向有了结构性的认知。”付天云讲的一口流利的英音,这让李想想佩服不已。

    李想想决心回去要买一本同款来好好学习一下,到了工作中,才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面对全新的创新业务的时候,太多的问题,不确定性,让李想想经常打破脑袋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想到工作中那些头疼的问题,随口问:“doesthebooksaidhowtosolveourproblem?”

    “allthebooktellushowtosolvetheproblem,justreaditseriously.“付天云笑道。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全程用英文聊了下半程,付天云标准的英音,加上李想想极为快速流利的语速,惹得旁边的空姐暗自赞叹。

    六月,杭州已经热了起来,如同杭州炽热的天气,杭州久久集团在整个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乃至整个企业界,都红得发紫。看着久久集团庞大的总部基地,停满各种豪车的停车场,川流不息的人流,上万平米的食堂,大家都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负责接待付天云一行的,是久久集团的一位人力资源总监柳扬,也是朱平曾经一起共事过的的老同事,这次受朱平的委托,精心安排了整个参访行程,安排了付天云一行与集团发展势头最猛的子公司-易买达的战略、人力、销售、品牌等各个部门主要管理人员的会面。

    一行人白天参观,聆听对方企业高管讲授企业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成功经验和管理之道。李想想和年轻的管培生们拼命在笔记本上记录,汲取着先进互联网企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付天云、高玉丰则不时的跟易买达的高管交流各自对商业的观点看法,高手与高手之间,才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对方高管也对付天云和高玉丰精辟独到的眼光赞叹不已。

    到了晚上一行人各自组织研讨,久久集团的愿景和企业文化引发了“鸿鹄队”热烈的讨论,而kpi和营销的设计思路则触发了“基石队”极大的热情。于是两只队伍各自梳理自己的管理方法论。

    付天云这些天看到整个总部基地到处穿插着咖啡厅、餐厅、花店、书店、艺术馆、便利店,甚至还有一座小型的购物中心,这些能够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则更加坚定了他把共享办公在商业落地的决心,他对于建筑,对房地产有了更新颖的认知。

    以付天云看法,做商业地产和做开发地产不一样,土地是有限的,西方房地产发展的经验表明,开发终究是要见顶的,而且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是一场零和游戏。一块地,你拿到了,就意味着别人拿不到。但商业地产不一样,只要这座实体商业在,就可以实现持续经营,即使一片区域有多家商业竞争,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可以形成商业集群,品牌互补。

    现在,付天云又有了新的看法,商场就像电商一样,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可以植入各种各样的品牌和业态,可以把艺术、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植入进来,只要这个建筑存在,就可以不算的创新和延续经营。这让他又想起了王府项目,也许,可以有更大的突破。

    高玉丰则看到了久久集团在品牌打造上的能力,不断制造热点事件,营销活动,公关造势,让全中国人都成为这家公司的客户,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是否能让鸿源电商也具有这样的品牌影响力呢,这成为高玉丰深深思考的问题!

    李想想和孟皎皎跟其他管培生们研讨了三个晚上,把鸿宝书团队的愿景和文化的雏形梳理出来了。

    在李想想的思考里,鸿宝书存在的价值,在于要给年轻人带来低价但相对高品质的产品,包括服饰、化妆品、生活用品,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围绕着年轻人来做,做到极致的性价比。而孟皎皎则深感认同,她讲起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想买高档产品太贵,便宜的呢品质又不好,去动物园批发市场淘货,甚至都没牌子。如果能够有专门针对年轻人,而又相对高品质的产品,那肯定会大受欢迎,况且,像年轻群体中的大学生群体,每年一茬接一茬,顾客永远都在那。李晓逸也提出一个观点,年轻群体爱分享,一个人会影响一群人,如果种子客户都说好,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形成口碑传播。

    为年轻人提供极致性价比的商品,成为管培生们的共识。

    对于文化,大家也都畅所欲言,李晓逸觉得年轻人的文化应该平等、开放、活泼。孟皎皎建议要有创新力、生命力,她觉得年轻人喜欢新颖新奇的事物,同时又有旺盛的精力追逐更好的生活状态。新加入的管培生项娜和史攀则建议要专注、快,既然鸿宝书只针对年轻人,那就要长期专注下去,而且年轻人的喜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快速的推陈出新,快速迭代。

    李想想逐一的记录下来,又参考了付天云和高玉丰的意见。付天云建议要更加具象和实际,否则就变成了情感自嗨,而不是生意,思考之后建议愿景上要加上了一句:成为垂直领域第一,可以是规模、利润、或者品牌影响力。而高玉丰则对于文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持续学习,互联网对于鸿宝书团队乃至整个鸿源都是新事物,必须要持续学习,持续思考。

    最后,鸿宝书团队的愿景被定义为:为年轻人提供极致性价比的商品,成为垂直领域的第一品牌。而文化则被总结为“五朵金花”:专注,快速,创新,扁平化,持续学习。而“鸿鹄队”的八人团队则被称为“八大金刚”:李想想,孟皎皎,李晓逸,项娜,史攀,崔建,姚崇,乐小微。这个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充满了理想,对生活充满了激情的团队,注定将创造一段神奇的经历,在这段经历中,有跌宕起伏,有悲欢离合,有成功和失败,不变的是年轻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而“基石队”则引入了kpi的管理体系,把年度目标按照BSC平衡计分卡的四大维度进行全面量化,尤其是对财务指标,客户指标,着重做了分解和量化。目前“基石队”的业绩增长正在稳步上升,贾贝这些“基石队”的骨干很有信心,参考久久集团的增长思维和成功经验,把年度财务指标直接翻了一倍。

    高玉丰看两个团队雄心勃勃的状态,充满信心,付天云却笑而不语,对于他来讲,一切新业务都需要实践和验证,不管看起来前景多么光明、多么充满希望,但乾坤未定,一切皆有可能!

    这几天,李想想对于付天云有了颠覆性的改观,本来觉得这就是个花花公子,没想到对于经营管理有这么深刻的洞察。对于一群初出茅庐的菜鸟团队,付天云的意见,就像拨开云雾的太阳,一下子让“鸿鹄队”的军心稳定了很多。

    参访之余,一帮人又专门去游了趟西湖,苏堤白堤繁花似锦,游人如织,“鸿鹄队”的崔建年龄最小,性格也最为活泼,看到写有“虫二”的石碑,好奇道:“中二?这是说谁中二呢?”

    姚崇跟崔建关系最好,笑道:“什么中二,那是虫二!”

    “虫二?什么意思?”崔建问。

    “就是西湖边上虫子多的意思!”姚崇取笑着。

    项娜是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年龄在团队里算是比较大的,性格也稳重,见两人开着玩笑,忍不住道:“虫二其实是把外面的偏旁部首去掉,本来呢是风月二字,去掉外面的偏旁部首,就成了虫二,取风月无边的意思!”

    崔建一抱拳:“娜姐威武,小弟甘拜下风!”

    一行人说说笑笑,一路观赏西湖美景。夏季的西湖,苏堤春晓是看不到的,但苏堤夏花却开的格外好看;断桥残雪也毫无影踪,但断桥人潮却热热闹闹,把夏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微风吹起湖面的涟漪,和画舫游船,三塔相映成趣,好一幅中国风山水画卷!

    付天云兴致颇高,平日里忙忙碌碌,好容易有这样的机会,身心一下子放松下来,眼看花红柳绿,山水如画,顺口吟咏出一首诗来:清风拂碧玉,琴瑟问花语。飞絮飘香来,西子着纱衣。

    李想想走在付天云旁边,经过最近几天近距离的接触,她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厌恶付天云,当然,也没有像跟朱平那样亲近。这时听到付天云吟咏出一首从未听过的五言诗,问到:“付总,这是你自己做的诗?”

    付天云笑道:“打油诗,不止一晒!”

    “想不到您这位喝洋墨水的人,竟然还有这么好的文学功底!”李想想饶有兴趣道。

    “身在异乡也不能阻断我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心。”付天云开着玩笑。

    项娜走在付天云旁边,付天云这首诗引发了这位中文系女生的诗兴,沉吟一会,也慢慢吟诵出一首诗来:“繁花秀树抱客轩,曲院回廊冒荷尖。不见云水平湖月,半城烟雨半城山。”

    付天云拍手叫好,这下连李想想的兴致也被激发出来,她是顶尖大学的学霸,从小受到历史系老爸的影响,文学底蕴深厚。从白堤一路溜达到断桥的功夫,念出一首词来:“苏白行短,断桥遗篇,恍若当年。相识凭一纸伞,倍辗转,离合悲欢。人定何曾胜天,世事如金山。花零落,满路香残,试问只影向谁边?人生行至断桥处,情断最是摧心肝。晓雾渐寒,相对千里无语凝噎,与君从此天南北,待西湖水干。”这是触景生情,根据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做的一首诗。

    这下付天云、项娜和身边一群同事纷纷拍手叫好,此时夕阳西下,西湖边灯火渐明,三人一时瑜亮,不自觉间心生惺惺相惜之感。

    辛明洗茶、泡茶、倒茶,娴熟中带着优雅,优雅中又带着睿智和沉稳,普洱的香气在辛明的茶室四散开来,配着钧瓷的茶杯,清心而悦目。

    而在朱平看来,辛明这位老板,却比茶更加的有味道,每次跟辛明坐在一起,朱平都难免有点紧张,老板的心思,深不可测啊!他有时候读不懂,有时候却不想懂,但他又不能不懂,这就是职业经理人跟老板的关系,搞懂老板很累,搞不懂老板很惨。

    辛明喝着茶,突然问:“你对海英怎么看?”

    怎么看?朱平琢磨着这句话,辛董事长想问什么?孙海英勤奋、执着,对工作认真,对同事严肃,但是,辛明到底想问什么呢?性格?人际关系?工作能力?辛明这句话问得朱平猝不及防,朱平沉吟道:“孙总平时工作挺勤奋的,性格也稳重,嗯......”朱平知道这些不是辛董事长想听的,辛董不会不知道这些。

    辛明扫过墙上的几幅画,是梅、兰、竹、菊,辛明的眼睛落在那幅“梅”上,定定看了许久。又喝了一口茶:“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不是苦寒,开不出那么美的花,但如果不用经历苦寒呢?就像兰花,在温室里,享受阳光、雨露、肥料的呵护和润泽,一样开出美丽的花朵。就像人一样,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选择艰苦奋斗!你说呢?”

    “辛董说的是,很有哲理,我回去好好领悟。”朱平隐约觉得不对,但又不知道辛明所指为何。

    辛明道:“当年跟我一起奋斗的这些老臣,不容易,吃过苦,受过罪,好不容易有了今天,想享享福其实也没什么,但是啊,人就怕贪心不足,你说是不是。”

    “辛董说的是,什么时候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飘。”朱平道。

    “朱平啊,你知道我最欣赏你什么吗?”辛明不等朱平回答,接着道:“我最欣赏你的平和。很多人说你中庸,中庸之道,往坏了说是平庸,往好了说是智慧。古人云,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你朱平啊。所以,这些高管里,最让我放心的是你,哪怕之前考验你,也是磨练你。你呀,就像一座山,稳稳的扎在那,不管是洪水,还是飓风,你都能做到岿然不动。你呢,又像一条河,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好啊!”

    朱平赶紧道:“辛董过誉了,不敢当,不敢当。”

    “海英,为公司做出过贡献,我希望她今后也能一路走的很踏实,但,不是在鸿源。你懂我的意思!”辛明长长的叹了口气,茶水升腾的热气袅袅婷婷,似乎让辛明的脸也模糊起来。

    朱平明白了,孙海英,一个跟着辛明二十年,执着而勤奋,跟辛明和鸿源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的老臣,终于要分道扬镳了。朱平不知道什么原因,朱平也不问,不管是什么原因,对于朱平来说都一样,他的习惯就是,不该问的绝不多问。

    在面对孙海英的时候,朱平静静的听着,听着孙海英的倾诉,听着孙海英讲述在鸿源二十年的付出和经历,看着声泪俱下的孙海英,朱平心里默默的叹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翌日,辛明拨通了陈中瑞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