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我若身为建文帝 » 初登朝堂

初登朝堂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起兵后第一次朝会前,灰蒙蒙的天空之下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人的身上一整个湿腻感让人不禁有了一丝寒意。

    一众官员打着油纸伞在午门前聚集着,为首的便是些皇亲国戚他们分成好几堆站在百官前列与诸位大臣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些人皆眼高于顶向来自诩皇族宗室不愿与百官有任何交集。大家也早都见怪不怪了,毕竟这些人发起很来连当今圣上都不给丝毫面子的。

    往后便是勋贵集团不过都是些年轻面孔,皆是靠父辈蒙荫才坐上高位的大多在朝中没啥根基,但是也不乏像徐辉祖和李景隆这些深受太祖皇帝赏识而手握兵权的实权中青代。

    最后面的便是以六部官员为首的文官集团和所剩无几的前朝武将,他们都极为默契的站在各自的区域里似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们完全隔开了一样。

    “王大人,你知道吗?就在三日前圣上下诏商讨伐燕事宜,曹国公从兵部回来之后便是闭门不出谢绝任何访客了。我听我表哥说第二天晚上就看到几个身穿前朝飞鱼服的人进了国公府,直到今日国公府至今没有一人出来过。

    你们说会不会是出了什么事了?”人群中一名官员小声的和一旁的同僚嘀咕着。

    结果自己小心翼翼的八卦模样却是引来了同伴的嗤笑:“李大人你可别说笑了,曹国公何许人也他能出什么事情.......”

    似乎是一时觉得好笑这位大人一时间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声音话还没说完呢直接引来了一众官员齐刷刷的目光,那些站的远的官员更是小声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完蛋了这下我是出了名了,朝会之前非议上官那些御史们定要狠狠的记上一笔自己的政治生涯是要到头了,想到这里那名官员也是冷汗直冒往后缩了缩脖子。

    不过好在那名官员在朝中存在感较低,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他到底是谁。反倒是更关心他刚刚说出的内容,似乎曹国公是遇到了些麻烦了。

    顿时一众官员便议论了起来,这时候稍微有心点的官员就会发现文官之中齐泰等人的脸色已经变得极其难看起来。

    就在这时钟鼓之声响起打断了众臣的议论纷纷按照品级站好依次进入到太和门中,看到象征着皇帝的龙纛缓缓靠近御台礼乐顿时响起。

    待到朱允炆落座司礼太监唱喝,百官纷纷朝贺山呼万岁。

    “今日朝会由陛下亲自主持,百官跪拜以听圣训!”魏贤尖锐的声音响彻整个太和门。

    这一嗓子直接让刚刚站起的大臣们又一次跪伏在了湿漉漉的青砖之上。

    “朕初登大宝便遭逢大变,叔伯兄弟皆有怨言地方百官也多不作为实朕之过也。

    特命礼部草拟‘罪己诏’昭告天下,湘王忠烈自焚于宫中朕日夜痛心无以言表,故恢复各藩王爵位以谢天下藩王。

    官员懒政朕甚忧心,明察举、宽刑狱、免赋税以鞭策百官福泽万民。”

    旋即魏贤便走上前面朝百官打开‘罪己诏’宣读了起来。

    御阶之下百官面面相觑无一人敢出声,圣上一月未曾上朝这第一次上朝就要整哪一出啊?

    待到宣读完毕朱允炆这才继续说道:“诸位爱卿平身!

    朕这一月常常乏力头晕宫中太医查遍古籍也不得其解,未曾想到被民间赤脚医生一眼瞧得病因。

    宫中太监居然有私通燕王,每日在朕引用茶水中下毒。初时微不可察若日积月累之下朕怕会是暴毙而亡。”

    随着朱允炆大手一挥宫墙两边帷幕被缓缓拉下,乍一眼看去乌泱泱地跪了一群人。各个都被五花大绑了起来口中也都塞上了抹布无一例外所有人眼中都充满着无比的恐惧。

    人群之中还有人在不停的磕头求饶,鲜血早就流满了全身可还是没有停下动作,嘴巴里还传出阵阵呜咽声那种在绝望中的苦苦挣扎让人看着实在是心情复杂。

    “诸位爱卿事发突然,朕也是昨夜才弄清了事情的缘由随后下令搜捕了这些宫人,朕念着他们皆是我大明的子民所以就赦免了他们的家人。

    但是他们却是难逃一死原本家丑不可外扬,但诸位皆是我大明肱骨之臣所以朕也就不避讳了。”

    朱允炆冷冽一笑:“龙骑军副统领何在?”

    顿时甲胄撞击的铿锵之声响彻太和门,一个个武装到了牙齿的士兵冲宫门中涌出,刀剑出鞘时冒出的阵阵寒气让在场的众人都不由的缩了缩脖子。

    “某将平安参见圣上!”随着朱允炆缓缓背过身去平安握紧刀把的手不由的紧了紧。

    随着一道杀伐之声落下无数宫人人头落地,秋风萧萧伴随着丝丝秋雨击打在众人脸颊苍凉感油然而生。

    “入奉天殿议事!”朱允炆登辇径直进入了奉天殿。

    百官也都紧跟其后拖着湿漉漉的身体缓步走进了奉天殿之中,其实朱允炆并没有什么中毒之说这些宫人大多是内务府的下人和一些收取了燕王金银的太监宫女。朱允炆只不过是找了个由头好乘机敲打一下朝中百官一方他们生出异心。

    毕竟在朱允炆的记忆中燕王谋逆成功虽然是有前线作战失利的重要因素,但是靖难后期朱棣突然转向连过几省却没有一位官员阻拦便直逼南京城下这其中必定有蹊跷。朱允炆隐隐觉得是因为建文帝新政失了人心导致的不得已之下只要用这些铁血手段镇压一下日后再徐徐图变。

    “陛下微臣有本启奏!”看到众人站定齐泰赶忙向身后的言官使了使眼色那名官员会意之后当即站了出来。

    “陛下,微臣要参魏国公徐辉祖、长兴侯耿炳文和五军都督府贻误战机公然违抗皇命!”

    面对突如其来的弹劾徐辉祖倒是丝毫没有意外只是狠狠地拉住了一旁将要爆发的耿炳文。

    “爱卿这是何故?”朱允炆眼皮都懒得抬一下的,不用想就知道这人一定就是齐泰的打手了。

    “启禀陛下,三日前陛下下令五军都督府联合六部官员共同商议北伐燕逆一事。以曹国公为首的武将们却觉得我六部官员多管闲事居然拒绝了我六部共同议事的提议。

    而且长兴侯更是公然斥责陛下削藩之策!实在是欺君罔上,罪大恶极!”这名官员说到激愤处更是手舞足蹈起来。

    朱允炆随手翻看了被魏贤递上的奏折便直接甩到了一遍,底下的官员看到朱允炆如此的反应都不由得朝那名官员投去了同情之色。

    我的天啊这是什么脑子啊,陛下因为削藩一事都下罪己诏了,你还在这旧事重提这不是当众撕陛下的脸皮吗?真是打着灯笼上茅房——找“屎”。

    朱允炆无聊地敲打着桌案抬眼冷声道:“爱卿说完了没有?说完了就回去吧!魏贤宣读朕的旨意!”

    “圣上口谕!百官跪迎!

    经查实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涉嫌故意泄露保定、真定、河间三府城防堪舆图,勾结武官蓄意作乱。罢黜其三人一切官职着锦衣卫看押待秋后三司会审!

    曹国公因检举有功赏赐飞鱼服,加太子太师。

    重开锦衣卫以监察百官

    设内阁,擢山东布政史铁铉为兵部尚书,右佥督御史景清为吏部尚书,杨荣、杨傅、杨士奇等人入阁辅政。”

    闻言齐泰三人皆是瘫软在地眼中全是不可置信,陛下居然会如此对待他们。齐泰双眼之中顿时失去了神采只是犹如死尸般被侍卫拖了出去。在场的一众官员也都三缄其口没有一人敢为这三人求情,其实也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为他们求情。黄子澄等三人仗着自己是建文帝近臣一直自诩文官之首目中无人,方孝孺提出的恢复井田制更是让一众官绅气得牙痒痒他们的倒台是在场都多人喜闻乐见的。

    只有黄子澄还在不甘的挣扎着大喊,陛下你难道忘记了东阁前的那番话了吗?

    朱允炆并未有过多的理会而是转头询问道:“魏国公你们五军都督府可有应对之策?”

    徐辉祖中山王徐达长子,燕王朱棣的妹夫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在原先的历史之中徐辉祖因为和燕王朱棣的关系在靖难前期并没有受到建文帝的重视所以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但是朱允炆作为穿越者是无比明白他的才能的,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朱允炆自然不会对徐辉祖抱有任何疑虑的。更何况徐辉祖最后被朱棣幽禁至死的结局已经很好的证实了其对建文帝的忠诚。

    原本以为自己要再一次的成为边缘人物的徐辉祖面对朱允炆突如其来的询问也是出现了难得的紧张:“启禀陛下,微臣以为朝廷应当从山东抽调三十万备倭军交由长兴侯率领北上抗燕。”

    看着徐辉祖呈送上来无比详细的军事安排朱允炆也是流露出赞赏的目光:“不错,允恭(徐辉祖字)就按照你的意思由长兴侯担任镇北大将军北击燕逆!”

    “不过对你,朕有新的任命。朕早就听闻民间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一说,我这燕王叔都起兵靖难了,宁王却是迟迟没有动静想作壁上观没有那么简单。

    允恭朕这次决意让你深入敌后前往大宁控制住宁王手底下的‘朵颜三卫’,不知你意下如何啊?”

    感受到来自朱允炆满满的信任徐辉祖大受感动哽咽道:“陛下您......”

    朱允炆故作自责的站起身来说道:“唉!魏国公啊!朕悔不听你当初之言放燕王三子回了北平这次是终成大错啊!你对我大明的忠心比之你父尤甚。”

    这一番掏心窝的话直接把徐辉祖这个一米九的壮汉感动地偷偷抹起眼泪。

    “陛下仁厚不愿兄弟相残故放了燕王三子,实为仁君。微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大恩。”

    “好!魏国公听命,朕命你为特使三日内启程前往大宁,务必在两月之内控制住‘朵颜三卫’。

    封长兴侯镇北大将军执掌三军于一个月后率三十万大军北上平叛。

    同时命礼部将朕的罪己诏和平叛文书拓印传至大明各州府。”

    朱允炆深知此战关乎自己的命运不得有半点马虎,建文帝之所以兵败是因为对于局势判断的错误和识人不明。但自己作为穿越者对于大势上的变化还是有准确的判断的,所以历史上建文帝的疏忽自己绝不会再犯。

    齐泰、黄子澄等人自己也绝不会再用,就是因为历史上建文帝对此三人任用的反复才导致朱棣有靖难的由头。这一次自己直接将他们三人下狱了而且还下了‘罪己诏’舆论一下子就转变过来让燕王靖难成了不义之师,而且自己也不会傻到像建文帝一样对于将士们下达不得射杀燕王的命令。

    不过作为穿越者朱允炆还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历史是无数巧合作用下的结果。如果你仅仅是去主动避免上一段历史中发生过的事情其实并不一定就能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通常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已。

    毕竟建文一朝终究是没有了能够和朱棣扳一扳手腕的将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