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文武双全朱厚照 » 第八十七章 明朝平均工资(先发)

第八十七章 明朝平均工资(先发)

    弘治十八年的冬至大朝如期举行,倒也是没出现什么意外,大朝仪是一个礼仪性质的朝会,并不存在奏事。

    冬至大朝举行完之后,弘治十八年的冬天也就过去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正德元年。

    在他还没穿越之前,今年的年号就已经定了下来,继位诏书里面也已经昭告天下,使用正德作为新皇帝的年号。

    正德二字,是刘健选择的,这二字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正人之德,正物之德,有着规劝朱厚照的意思。

    朱厚照本意是想修改一下年号,但是继位诏书和正德元年大统历都已经昭告了天下,现在没有办法修改了,只能这样了。

    皇店已经步入了正轨,贡盐和味精属于高端货,虽然现在普通百姓还买不起,但是销路也没有问题,权贵们根本不在乎这点。

    而棉布是面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是刚需,根本不愁销路。

    而且徐昶自从不再担任工坊负责人之后,全心全意的进入了研究技术的日子。

    他现在不仅负责纺车的研究,还在改进将纺车改造到兵器领域,不过他倒是很开心,他喜欢这样的日子。

    北方冬天的河流都上冻了,水力纺车方法使用,徐昶重新改造了纺车,是为畜力驱动。

    水力和畜力各有优势和劣势,不过现在的市场也在趋于饱和,而且朱厚照也逐渐的开始限制皇店的棉布销售。

    因为许多百姓家中,需要靠女子在家中织布换取一部分报酬补贴家用,现在虽然影响还不大,但是为了百姓们的收入,皇店开始限制大规模出售棉布。

    不过现在缺少的还是技术人才,朱厚照之前开办的匠学,虽然人多,但是收效甚微。

    许多匠人年纪比较大了,学习的很慢,而且这还没有教授什么高端知识。

    按照这样来说的话,他还得更改一下学校招收学生的方式,而且这关乎他以后弄全民教育的事情。

    他把这件事写到了自己列出的五年计划里面。

    这个五年计划朱厚照没写什么长远的,只有几项,第一项就是拓展皇店的赚钱能力,这是根本,没有钱后面的那些都是空中楼阁。

    不过今年皇店确实赚了不少钱,内承运库也不像以前一样,都能跑耗子。

    现在朱厚照最起码心理也有底气了,不过他还是在提防着外朝的这帮大臣。

    他们对于内承运库可也是在盯着,虽然名义上内承运库是皇帝的私人金库,可是成化以后,外臣奏请内承运库拨款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把内库也是当做国库一样。

    朱厚照是想改变这种情况的,但是现实情况跟理想情况是不一样的。

    现实状况是,朱厚照想改革大明,增加国家收入,皇店虽然赚了钱,但是这些他又不准备乱花,是想把钱投入到改革当中。

    这就难免变成内库还是承担着国库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资金走向。

    而外臣又在盯着这些钱,所以他现在相当于是自己给自己套了一层debuff。

    不过今年国库的收入应该能多增加许多,单靠盐税这方面就能让国库缓解一部分。

    还有铁的产量今年也会增加,盐铁两项的税收就能增加不少。

    现在还没到更正内库和国库之间的时间,朱厚照现在就只能忍着,等时间到了就切断他们伸向内库的手。

    朱厚照还在五年计划中列出了一项工程,那就是扩建京城。

    现在的京城就只有皇城、内城和外城,虽然别人认为这已经很大了,但是朱厚照却认为还是太小,毕竟他是到过北京的。

    就算不提北京,别的二三线城市也比现在的京师大了太多了。

    而且扩建京城也是为了增加京城百姓们的收入。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反正皇店赚来的钱不花也不会下崽,而且到最后这些钱还是会再次流向皇店,这一来一回,朱厚照之后会得到一个大的京城,百姓们会获得收入。

    不过这件事可能会在朝臣那里遭到反对,毕竟他们是反对大兴土木的,在他们看来这是劳民伤财的事情。

    不过朱厚照倒是能理解,因为他们知道的皇家大兴土木,都是征发徭役,确实劳民伤财,因为百姓们付出的是徭役,收入的月钱只够温饱,反而钱财是去了那些商人和权贵手中。

    他的打算是不用征发徭役,用以工代赈的名义开展这项工程。

    这样才会增加百姓们的收入。

    现在只能是先绕开徭役,暂时还没有办法去改动。

    徭役和税赋是两个重大难题,只能徐徐图之,不能操之过急。

    在元宵节的时候,朱厚照给皇店的员工全部上涨了月钱,之前的月钱每个月在九钱,现在涨到了一两五钱,年俸在十八两。

    这个钱数已经到达了弘治年间的均线,大概就是在二十两左右。

    这样就已经让这些工人很开心了,毕竟之前他们是依靠着官府的赈济才能活下去的流民,不是有地的百姓。

    朱厚照虽然给他们涨了几钱月钱,但是他又给发放了不少福利,也算是变相的多增加了月钱。

    之后按照往常惯例,在元宵节给全国放了假,十天。

    放假的这个问题,在明朝倒是很难得,因为朱元璋就是个工作狂,他不放假,也就没给官员们多增加假期,就是关键的几个日子才有假期。

    朱厚照指定的五年计划里,也有着增加假期的计划。

    不过这个和给官员涨月钱是一起的。

    官员工资的问题也是在朱厚照吐槽的范围内。

    朱元璋当时制定的工资确实符合国情,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官员工资竟然一点没变过,而且之前也不正常发,还经常用别的东西折算工资。

    这可不就是苦了这些官员吗?

    高级官员还可以,他们有着门生和商人孝敬,每年的冰敬、炭敬也不少给。

    可是低级官员没有啊,谁会给他们送冰敬啊。

    这个工资问题今年也是必须要改革的,高薪养廉嘛。

    不过肯定也有人要对这个涨工资的事情反对,许多朝臣之前也提起过,朝廷存在着冗官冗兵的问题。

    可是这在朱厚照的眼光看来,现在的官员还没有那么多。

    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在于眼光的问题,朝臣认为官员太多了,国库承担的俸禄太多,需要去掉一部分官员。

    这里面的原因是,明朝的许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这不仅仅是明朝的问题,也是诸多朝代的问题。

    衙门和官员的职能都是很大的,能管理很多方面。

    比如最基础的县令,知县执掌一县的刑名钱谷、狱讼、治安、征收赋税、徭役、教化百姓等职能,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县令的副手是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理全县的粮税、户籍等。

    其余的就是衙门的吏员了,他们是负责干活的。

    这就是分工的问题,官员的职能太过于笼统。

    朱厚照也是打算在给官员增加待遇之后,在对这方面进行改革,这都是在五年计划里面。

    这也是让他每日里都在发愁的问题,每天愁得都得多吃好几碗饭。

    不过在最近传来了好消息,牟斌派人进京送信了!

    牟斌自从几个月之前带着锦衣卫出京之后,就一直给京城上报自己的进度,但是却也没有什么进展。

    不过好在牟斌够沉稳,派锦衣卫一直在调查。

    牟斌在他们满载而归之后,迅速把他们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