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文武双全朱厚照 » 第六十一章 召戚景通进京

第六十一章 召戚景通进京

    “陛下,这是从兵部调过来的资料。”

    朱厚照接过本子,认真的翻开查看。

    戚景通,成化九年(1473年)出生,祖籍凤阳府定远县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现居住于山东登州。

    就这一句话?

    朱厚照仔细翻看了一下,就这一句话。

    这也太寒酸了吧,戚继光的父亲就这,没事,你是父凭子贵。

    戚继光可是一个练兵好手啊,能训练出全国闻名的戚家军,对抗倭寇,他应该也是靠着家传,戚景通的练兵技术应该也不差,就你了。

    不过这个时候戚继光应该还没有出生吧,以后戚继光的出生地可能就是京城了,你也算是京城户口了。

    “传旨,以成阳侯举荐为由,召戚景通入京,担任……”

    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应该是正四品,不过这是个荣誉职位,只可以领工资,跟实际职位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世袭的职位都是正四品,调入京城之后的职位也不好太低,给他个正三品武职吧。

    “任命戚景通为中军都督府都指挥佥事,调入京营协助英国公训练士兵。”

    “遵旨。”

    刘瑾快速的拟好了一份旨意,送去了内阁,内阁按照流程抄写诏书,送回豹房,朱厚照见没有错别字,就命刘瑾派人带圣旨去山东找戚景通。

    朱厚照搞定了这件事,练兵的人终于有了,不过还是得一段时间,登州虽然距离京城不远吧,但是也得一段时间。

    虽然练兵的人有了,但是缺少中层的将官,朱厚照转念一想,汉武帝不是从羽林卫中培养了一大批中层武官吗?自己可以学他,直接把这个扩大,设立讲武堂,全国的武官都必须来进修,学习完之后才可以晋升,这样能提高武将的打仗能力了。

    不仅能提升武将的能力,还能分走一部分兵部的权力,在之后就军政分离,军队的归军队,政务的归政务,明朝虽然是有会打仗的文官,但是很多都是胡乱指挥。

    “召兵部右侍郎储巏来豹房,朕有事要问他。”

    “是,皇爷,奴婢这就去。”

    刘瑾想起来了,储巏不就是之前的太仆寺少卿吗?陛下怎么想起他来了?

    “微臣储巏拜见陛下,吾皇圣安。”

    “储卿啊,朕有些想法,想跟你讨论一下,你看看有没有什么改进之处。”

    储巏诚惶诚恐地说道:“陛下高瞻远瞩,臣愚钝,恐怕看不出来什么。”

    “不要在那拍马屁,朕有几斤几两,自己还是清楚的,朕不就是长的帅了一点,高大威猛了一点,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下马定乾坤,文能……”

    刘瑾不好意思的咳嗽了一下,暗示皇爷您别说的太过了。

    朱厚照正说着爽呢,看向了刘瑾生气地说道:“你嗓子眼里是不是塞鸡毛了,咳嗽什么!”

    刘瑾茫然地抬起头,奴婢嗓子里没有塞鸡毛啊,不过他不敢搭话。

    “你是不是阳了啊?在那咳嗽半天了,站到外面去,别传染给我!”

    什么阳了?皇爷您说的意思奴婢一点也听不明白啊,他不敢把话说出来,说出来的话怕是自己要挨廷仗了。

    刘瑾赶忙地小跑着到了殿外,委屈的站在那里。

    储巏两手放在身体两侧,也不敢说话,装着没听见,静静地站在那里。

    朱厚照和颜悦色地问道:“储卿啊,朕刚才说到哪里了?”

    “陛下,刚才说到了有些想法。”

    “哦对对对,就是这样……”

    朱厚照把讲武堂的想法详细的跟储巏说了出来,储巏认真的听完了。

    朱厚照见储巏听完之后,站在那思考,他没有打扰储巏,坐在榻上看着储巏。

    不多时储巏的声音响起:“启奏陛下,臣认为陛下的讲武堂的想法很好,如此一来能极大的增强我朝的武将指挥战争的能力,不过这讲武堂要启用何人来教授呢?”

    “你觉得现在的哪些人可以进入讲武堂教学呢?”

    朱厚照反问道。

    储巏思虑了一会回答道:“回陛下,臣认为可以从武官中选取能人进入,不过臣认为此举可能会造成武官抱团尾大不掉的情况。”

    朱厚照知道储巏说的抱团,意思是他们可能会造反,储巏是个文官,他担心这个是正常的。

    “储卿担心的过早了,你就说这个政策有没有用吧。”

    “陛下,这个政策是有用的,不过需要陛下再斟酌斟酌。”

    “那你说这个讲武堂放置在哪里最好?”

    储巏知道皇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讲武堂放在什么部门之下。

    储巏思考了一下说道:“臣建议讲武堂归到国子监下面。”

    嗯?竟然不是放在兵部之下?

    朱厚照以为他会说讲武堂由兵部管辖,没想到他是说国子监。

    不过经过储巏这么一说,朱厚照对他的看法又变了,觉得他是真正的思考了这个问题,而不是为了权力,如果他说出来归于兵部,那储巏这个人就不适合之后朱厚照对他再关注了。

    “朕本来想这个部门放在五军都督府下面,那你说说为什么要归属于国子监。”

    储巏也没有料到皇帝想着把讲武堂放在都督府下面,呆了一会说道:“陛下,臣认为这个部门是教授兵法和为将之道的,这跟国子监教书育人是相同的,所以臣想着这讲武堂归属于国子监。”

    国子监,倒是也可以,但是这跟自己的想法不太合。

    朱厚照把自己的深层次改革说了出来:“朕是想着,只要武官能在讲武堂顺利毕业,才能在兵部升迁,否则不可以升迁。”

    储巏又认真的考虑一番,说道:“那不如将讲武堂分为两部分,其一专职负责教授兵法,其二负责短期考核,主要负责考核升迁的武官,这样可以两头兼顾。”

    分为两份,倒是可以。

    朱厚照点了点头说道:“储卿才思敏捷,识大体,你回去好好琢磨琢磨,之后给朕上一份奏本。”

    奏本跟题本不一样,题本上呈官员须用印具题,递通政司转内阁上奏,并备副本送六科。其运转程序相比奏本要严格和规范,其内容大多属于例行公事。

    奏本不需递交通政司等部门,不用备副本,也不必告诉上级官员,由本人送到会极门。其内容在皇帝批示、公布前无人知悉,具有很强的保密性。

    这就表示奏本也可以不公布,相当于清朝康熙发明的密奏了。

    储巏说道:“是,陛下。”

    “朕也需要好好思考一番,老话说的好啊,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有了储卿,朕觉着受益匪浅啊。”

    “陛下廖赞了,臣愧不敢当。”

    ……

    通州。

    张永在卧房内午睡醒了过来,此间宅院是他之前购置来的,正好这次过来就住在了这里。

    而张永过来也是带来了几个皇店的掌柜,协助他处理事宜,这通州的工地人很多,单靠他自己是忙不过来的。

    韩仁正是其中之一,他正站在门外等着张永醒过来。

    “张提督,您醒了,小人有些事情需要禀报给您。”

    “什么事情啊。”张永打了个哈欠说道。

    “是这么个情况,今天小人去丈量土地,本地的一名乡绅,赵家家主过来说那地是他们的,如果皇店要在此地修盖工坊的话,需要征得他们同意。”

    “哪一片啊?咱们之前不是都去衙门看过了吗,县衙根本就没有存底,那都是无主荒地,怎么有主了呢?”

    “谁说不是呢,我还看了他拿出来的地契,上面确实写着那几十亩地是他的,正好在咱们要的地附近。”

    张永不在乎地说道:“那你就直接给买下来呗,咱家不是都给你们底线了吗?”

    “小人实在不敢做主啊,那赵家要的实在是太多了。”韩仁苦着脸说道。

    张永的瞌睡立刻就醒了,盯着韩仁问道:“他要多少?”

    “五千两。”

    “什么!这通州鸟不拉屎的破地他还敢要五千两?京城也没有这价儿啊!”

    张永怒不可遏,他是不是不知道马王爷几只眼啊?敢在皇店头上动土?

    “走,带咱家去看看,他到底长了几只眼睛!”

    韩仁马上就带着张永出了宅院,坐上车直奔赵家。

    张永一马当先地下了马车,却见一堆人站在赵家的牌匾下面等着。

    韩仁凑上前说道:“提督,为首的就是赵家家主,赵瑜。”

    “看来他们家在当地势力很大啊,咱家还没到呢,他们就在门外等着了。”

    “是啊。”

    张永大步流星的走上前去,问道:“你就是赵瑜?”

    “正是在下,在下恭迎张提督。”

    张永本以为韩仁说的本地乡绅是那种膀大腰肥,满脸横丝肉的那种,但赵瑜却一副文生公子装扮,他还想着见面就揍这赵瑜一顿呢,不过这小身板扛不住他两拳。

    “就是你说那几十亩地要五千两啊?”

    “正是在下,不如请张提督进宅详谈?”

    “哼,本提督倒要看看,你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张永迈步走进了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