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文武双全朱厚照 » 第十五章 朝堂争辩

第十五章 朝堂争辩

    隔天,京城的民众又被煤窑即将收归国有的消息震惊了。

    “震惊,十万矿工无家可归。”

    “震惊,煤窑将被关,皇家只顾敛财,平民如何过冬?”

    “震惊,盐法将改,新皇是否好高骛远?”

    本来改革盐政的问题就引起了讨论,这舆论还没平息呢,突然煤矿也被并入了皇店,又将皇店推向了高潮。

    盐政的问题跟普通民众关系不大,这盐引是勋贵和文臣的自留地,就算是底下的盐商们也是跟着喝汤。

    大家知道的时候都是当个乐子听,要不然你跟人喝酒吹牛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融入。

    可这煤跟普通民众的关系就太大了,普通民众靠煤取暖,矿工以采煤为生,这引起的舆论就开始向不好的地方去了。

    有说皇店就是一个敛财的地方,没看到皇店的收入都是收归皇帝的内库吗?

    有说皇店是皇室是为了与民争利,赚了钱之后要营造宫殿,容纳宫女在其中给新皇歌舞。

    朱厚照知道这些传言的时候,气的头发都炸了。

    说我敛财就算了,皇店的收入确实是收归内库,但这跟敛财没啥关系。

    可我看谁跳舞了?谁给我跳舞了?我登基这么多天以来,连摸个小宫女的手都是偷偷摸摸的,不敢让人知道,怕有人说我变态。

    谁知道我承担了多么大的压力,嘤嘤嘤。

    朱厚照猜测这都是有人刻意的引导的,就是为了将皇店与民众对立,从而利用舆论压力迫使皇帝放弃皇店。

    他让牟斌带着北镇抚司调查,查坊间传言,看看是不是有人造谣生事。

    还让牟斌带人也去传谣言,搅乱舆论。

    朱厚照详细地跟牟斌解释,这舆论也是战场,朝廷不去占领就有人去占领,谁占据了主动权,谁就能摆平很多事情。

    这北镇抚司也就是皇权特许,就知道蛮干,没了皇权,啥也不是。

    “脑子一点都不灵活,看来锦衣卫的教育也得提上日程了。”

    “我为了大明真是心力憔悴,这单靠我自己不得累死啊?还是得寻找人才,王阳明现在在哪呢,得让他帮帮我啊。”

    总不能让我这个皇帝亲自跟他们斗法吧,那就没什么缓和的余地了。

    “来人,给我找找王守仁的信息。”

    ……

    六月二日,天气晴,微风。

    万事大吉。

    朱厚照任凭小黄门给他穿上了常服。

    常服,又叫衮龙袍,为明黄色,前胸、后背、左肩与右肩处饰有团龙纹样,前期以金织为主,后期多用彩织或彩绣。明英宗时在两肩团龙之上又加饰日、月二章纹,日纹在左、月纹在右。

    头戴黑色翼善冠,上有用金丝掐造的二龙戏珠,龙身有珠宝点缀。

    其实他是想穿朝服上朝的,这毕竟是他第一次上朝,想纪念一下。

    但是刘瑾提示了一下他,说穿朝服是不是太隆重了,登基的时候已经穿过了,而且朝服的规矩太多,他就没有穿朝服。

    又不是我穿的,是“朱厚照”穿的,我还没体验过朝服呢,没事以后有机会穿。

    此时是凌晨五点左右,官员们开始依次进入皇宫,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则由右掖门进入。入宫之后,大臣们先要在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

    “啪!”

    一声鞭响之后,大臣们依次过桥,抵达奉天门丹墀,在御道两侧相向站立等候,其中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

    御史们并不在队列中,在一旁监督着文臣武将,但凡有失礼的地方就会记录下来,上报处理。

    在御史的旁边是殿廷卫士,称号是大汉将军,浑身带甲握刀站立,大汉将军属于天子卫率,隶属于锦衣卫,取身材高大者为殿廷卫士,以资壮观,大汉将军有1500人,在宫中轮值。

    朱厚照到达御门之后,钟鼓司开始奏乐,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内使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座上,另一人执“武备”,杂二扇,立于座后正中。

    朱厚照入座,看向了前方。

    “啪!”

    一声鞭响,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这才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依照之前弘治皇帝上朝时的奏事顺序,朝臣依次上奏。

    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但他们一般没有什么大事,鸿胪寺的职责是负责招待外国使臣和各地藩王进京,而今天不需要外国使臣,他们也就没有来。

    之后是兵部上奏宣府的事情,兵部请奏从当地招募士兵与京军策应,共同防守鞑靼的进攻,朝廷出粮草供应,鞑靼退兵之后,将招募来的士兵编为近卫,每月照例开银,老了就从近卫剔除。

    朱厚照听完兵部的建议,觉得可行,从当地招募不仅节省援军时间,还能节省从京城发兵的粮草。

    “命镇巡官用心设法招募,务济实用。”

    此时诸位大臣都开始兴奋了起来,终于到了戏肉了,不枉我们等了这么久。

    户部尚书韩文将奏折交给通政司的人朗读,奏折中表示自己同意改革盐法,但对于盐引是否需要从户部划归皇店管理存在疑问,需集合大臣进行细致的探究。

    另外他还把自己对于盐法的弊端和需要改革的部分又写了一本奏折,交给了通政司朗读。

    奏疏的核心内容是“革弊”:一曰“革开中引盐之弊”,二曰“革兴贩私盐之弊”,三曰“革贱卖官盐之弊”,四曰“革买补残盐之弊”,五曰“革夹带余盐之弊”,六曰“革越境卖盐之弊”,七曰“革运司废弛之弊”。每一“革”包括三方面内容,祖宗旧制、近年弊端及匡救之策。

    奏折中还写到:“近者庆云侯周寿家人周洪,奏买两淮残盐八十万引。寿宁侯张鹤龄家人杜成、朱达等,奏买长芦、两淮残盐九十六万引。名虽买补残盐,其实侵夺正课,以招物议沸腾,人心积怨。”

    “唯圣上革盐政之弊,臣下幸甚,但盐政之与皇店,恐勋贵奏买盐引者更甚,望陛下细细察之。”

    朝臣们听到这里都很惊讶,这老韩头胆子可真大,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皇亲国戚,还是皇帝的亲舅舅。

    朱厚照听明白了韩文的奏折,简单来说就是盐政确实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但是皇上你想把盐政拿到皇店肯定是不行的,万一你一心情好,随便将盐引赏赐给勋贵,那还不如不改呢。

    朱厚照笑了,韩文确实胆大,但说的都是实话,看来韩文是真心实意的为大明考虑。

    其实最开始朱厚照改革只是为了增加收入,减少勋贵们对于大明财产的侵吞。

    然而这几日的舆论来说,改革的阻力是很大的,主要现在他自己一个人要应对朝堂的所有大臣。

    但是他顿悟了,不是所有的大臣都会反对,而且上学学过的内容也出现在了脑袋里。

    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少少的,拉一帮打一帮。

    伟人诚不欺我。

    此时被点名的庆云侯周寿,寿宁侯张鹤龄也懵了,为什么要将矛头对准他们?

    张鹤龄忍不住出班,上奏道:“启奏陛下,户部尚书所说并不准确,之前购买的都是残盐,我们并没有侵夺正课,这纯属于污蔑!”

    “臣弹劾寿宁侯张鹤龄殿前失仪,请陛下治其罪。”

    在一旁观察朝臣的御史看着寿宁侯跳出来,马上就弹劾他。

    张鹤龄怒视着这个弹劾他的御史。

    “寿宁侯殿前失仪,罚俸三月。”

    朱厚照淡淡的说道。

    “陛下……”

    张鹤龄见朱厚照罚了他的俸禄,还想争辩一下。

    “寿宁侯退下!”

    张鹤龄不甘心的退回到班中,怒视着弹劾他的御史。

    “诸位臣工议一下户部尚书韩文的奏章吧,畅所欲言,朕想听听诸位的想法。”

    前面的三位阁臣都没动,六部尚书们也站在那里没动脚步,仿佛在思考应该怎么说。

    户部侍郎田宏咳嗦了一声,出班说道:“启奏陛下,臣认为大司徒言之有理,盐引不能收归皇店,皇店没有户部管理,恐怕会导致贪污之事泛滥,受损的不仅是皇家,盐场恐怕也将受到波及,届时平民无法购买到平价盐,民怨沸腾,大明国祚怕会动摇。”

    朱厚照皱着眉头看向他,说的好像只要盐引收归皇店,大明就要完了,咋的你是算命的啊,你说完就完?

    你要是这么厉害,干脆你是给人看风水得了,当官多屈才啊。

    朱厚照不置可否,继续问道:“还有什么想法大家都出来说一说,朕从来都不是只听信一面之词的人,朕知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