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处事不惊 » 第五十四章 “愚蠢的人”

第五十四章 “愚蠢的人”

    满壶不响,半壶晃荡。

    看过一张漫画。

    一只公鸡打扮成教授模样,给一群鸭讲课,内容是游泳。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查理·芒格说过的一句话:

    “显摆学识的往往都是对某个领域一窍不通的人,因为他分辨不清,身边哪些人比自己聪明。”

    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懂得弯下腰身;越是愚蠢的人,越是喜欢好为人师。

    01

    前段时间,上海日化前CEO葛文耀,退出好几个同辈人的微信群。

    他说:“我发觉许多跟我一样上了岁数的人,都很喜欢教人做事,十分讨人厌烦。”

    你肯定也遇到过这种喜欢以“过来人”自居,对你生活指手画脚的人:

    你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他说这个专业没前途;

    你买了件黄色的衣服,他说你穿红色更好看;

    你想专注事业,他教导你应该先成家后立业;

    ……

    他们总是认为,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够提供别人正确的指导。

    但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知识面也在不断更新,一个人的毕生所闻,往往也只是某个领域的冰山一角。

    硬要吹嘘自己有识,其实就是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想到此前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时,一位自称业内专家的网友,从服饰到台词,他将剧集各个方面作为反面教材,并教导观众他所认为正确的拍摄方式。

    他的表述中充满生僻的术语,许多人认为他专业素养深厚,还尊称他为“老师”。

    直到品评剧组选用的主题曲时,他说:“受不了现在的古风歌曲,为赋新词强说愁,全靠辞藻堆砌,矫情不知所云。”

    评论区一片哗然,因为主题曲的歌词,引用自李清照的作品。

    有观众质疑:“老师,您该不会连李清照的《如梦令》都不知道吧,这可是小学就要求掌握的宋词。”

    该网友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在一片嘲讽声中,连夜注销了平台账号。

    著名书法家陈丹青,门生遍布全球十几个国家,但他在一次讲座中直言,自己很多时候都很无知,所以从不敢随便指点别人。

    台湾作家金惟纯也说:“我为凡夫俗子,不敢奢求为人师表,只要戒掉好为人师,便已功德无量。”

    狭隘浅薄者,总是觉得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恨不得所有人对自己顶礼膜拜。

    反倒是阅历深厚的人,明白自己的渺小,面对充满未知的世界,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02

    豆瓣上有人感慨:为何总有人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有个评论一针见血:为循规蹈矩的命运寻求些许认同,为一事无成的人生增添几分优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有着真才实学的人,不必言说自己的渊博,只用有目共睹的成绩,收获世人的尊重。

    一个人胸无点墨时,才会兜售本已贫瘠的学识,用居高临下的师者姿态,装点内心的虚荣。

    正如周国平所说:好为人师者意在求荣,但因缺乏实质,结果往往发展为取辱。

    曾有位名叫张天志的武师,自认为技艺精熟,独自前往香港打拼。

    然而一连几年,张天志仍是默默无闻,只能做搬运工谋生。

    后来他遇上久负盛名的宗师叶问,便想通过拉踩对方来打响自己的名号。

    他以咏春正统传人自居,公开指责叶问的咏春招法为谬传。

    随后他打造了一副“咏春正宗”的牌匾,声称要开馆收徒,纠正被叶问误导的武术爱好者。

    张天志一时声名大噪,还吸引到一大批追随者。

    直到在自己的场馆输给叶问,张天志才发现叶问并非用错招法,而是对传统咏春进行了改良。

    反倒自己墨守成规,一心只想沽名钓誉,反而贻笑大方。

    瑞·达里欧在《原则》中说:“人们常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将聪明的表象当作聪明本身。”

    在人人自称老师的时代,谁都可以凭借廉价的观点,收获一群点赞的观众。

    可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博取外界的肯定时,就很难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缺陷。

    好为人师者,掩饰不了自己的无知。

    人人自有其路,与其指点别人的道路,不如专注自己的方向。

    03

    交际学大师塞莱斯特·黑德利,曾在TED演讲时说:

    “如果你想有所成长,那就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尽量让自己处于一个倾听者的位置。”

    著名导演李安年轻时,参加过一个摄影集训班。

    因为有过拍摄经验,李安常把自己当作老师,指导身边年龄稍小的组员。

    临近课程结束,学员们需要自行组队,完成期末考核的作业。

    此前得到李安指导的学生,纷纷跑来和他组队,而他本人也很享受身为人师的感觉。

    直到交作业当天,李安发现平时闷声不响的学生,无论是在作品的剪辑还是镜头上,都超过他。

    李安日后在采访时说:

    “如果你一直想给别人当老师,就会下意识靠近那些不如你的人。这样你也许能获得一些心理优势,却会远离真正优秀的人,从而失去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托马斯·哈里斯在《改变人生的人际沟通分析》中,提过一个“舞台效应”:

    意思是说,当你站上舞台,虽然能让所有人看见,但台下一切对你而言俱是漆黑。

    只有走下舞台,你才能借助台上的灯光,看到别人闪光点,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

    好为人师,恰恰是一个将自己捧上舞台的过程。

    而要改变这种习惯,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和任何人进行交谈前,都假定自己可以学到新的东西。

    正如演员比尔·奈伊所说:“每一个你将要遇到的人,都能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认知缺陷。”

    当你专注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增量,就会逐渐由一个施教者,过渡为一个倾听者。

    用谦逊代替傲慢,兼容彼此的差异,才能各得其所,相互成就。

    曾仕强教授曾说:

    “凡是一见面就教你很多东西,这种人大概都没有什么底子。”

    满壶不响,半壶晃荡。

    高高在上地指点别人,不会拔高自己的水平,反而暴露骨子里的愚蠢、傲慢和偏见。

    人的见识,不该只是向外张扬,更应该向内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