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处事不惊 » 第四十四章 顶级的智慧

第四十四章 顶级的智慧

    做人求拙,做事求缺。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前,有人赠予他一把宝剑。

    他的岳父见状送给他一首古剑铭:

    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曾国藩一生都谨记此话,即便后来功高位尊,也行事低调,处处藏锋。

    他将自己的书房起名“求阙斋”,勉励自己做事当留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

    最后,不仅自己得以善终,曾氏家族也兴旺了百年。

    《道德经》有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人不求满,事不求全,方能安身立命。

    01

    做人求拙

    北魏时期,有个司徒叫崔浩,深得皇帝拓跋熹的宠信,在朝中长期独揽大权。

    公元438年,崔浩受命编写国史。

    编纂完成后,令史闵湛、郗标建议崔浩将国史刻在石碑上,以彰显自己的功劳。

    崔浩唯恐自己的才华被埋没,立即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将先祖的事迹一五一十地刻在石碑上,还将石碑立在国都郊外神坛的东侧。

    过往的鲜卑人看到后,纷纷向皇帝告状,惹得皇帝大怒。

    最后崔浩不仅自己身首异处,还连累姻亲被满门抄斩。

    李康在《运命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急于表现自己,恃才放旷,迟早会惹出事端。

    懂得藏巧于拙,用晦则明,才能积蓄力量,行稳致远。

    魏晋时期,东汉蔡邕的外孙羊祜,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而盛名于世。

    身居高位,功名显赫的外戚,下场一般都很凄惨,但他却得以善终,过世后,晋武帝为表彰他的高尚德行,还下令为他风光大葬。

    乱世之下,孙羊祜得以保全,皆因其守锋藏拙的处世智慧。

    他虚怀若谷,没有半点贵族子弟奢侈骄横的恶习,即便面对王佑、贾充等一众官职较低的大臣也能以礼相待,从不因身份轻视他们。

    他成事不专功,功成不自傲,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念羊祜辅助有功,想封他为郡公,他固辞不受。

    后来,晋武帝每次想给他加官晋爵,他都推辞说自己受之有愧,还主动举荐其他官员。

    沈括的《笔梦杂谈》中有言:“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聪明人应该像锋利的剑一样,将利刃封存在剑鞘之下,将锋芒隐藏在暗处。

    做人低调收敛,韬光养晦,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周旋有术,处事有方。

    02

    做事求缺

    明朝洪武年间,有人向朱元璋进贡了一个“九龙杯”。

    在一次宴席上,他特意拿出了九龙杯和美酒,赐群臣每人一杯。

    倒酒时,一些大臣将酒斟得满满的,却一滴都没有喝到。

    反而那些只倒半杯的大臣,却尝到了美酒。

    众人疑惑之时,朱元璋开口道:“这就是九龙杯的奥妙。圣人曰:谦招益,满招损,众爱卿今日一试其公道,以为如何?”

    求缺者酒存,求满者酒尽,酒忌贪杯,天道忌盈。

    任何事物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若是强求过头,只会适得其反。

    周国平曾写过一个故事。

    一个马夫有一天收到任务,要把街巷的积雪转移到一个大涝坝。

    当他驾着一辆四套马的大车,拉着满满一车积雪到达大坝时,他发现大涝坝岩壁分明,积雪洒落之处,非常明显。

    为了使马车倒得更完美,不让大涝坝的边缘留下痕迹,马夫不断驱使马匹后退。

    当车离坑边不到一米时,辕马感知到了危险,仰天嘶吼不愿后倒。

    但马夫仍不停吆喝着,扯着辕马的辔头。

    一时不察,马车外圈的车轮移动到了边沿。

    马夫不以为意,仍攥紧缰绳使劲拉扯,结果马儿们脚下一歪,整个马车都向坑里倾斜。

    此时,只能任由它向深渊栽翻下去,最后车损马亡,马夫后悔不已。

    《菜根谭》有言:“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水满则溢,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之道,亦是人生哲学。

    正如一首打油诗所说: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孔子在庙里祭祀的时候,看到一种欹器,类似于架着的罐子。

    罐子中间是空的,往里面注水,水注入一半的时候,它是平的。

    等水满了,欹器就会翻倒过来。

    孔子看完之后,对弟子说:“物满则覆,为人处世,必须保持谦恭,切忌自满。”

    做人藏锋,不骄不躁,才能走得长远;做事求缺,持满戒溢,才能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