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处事不惊 » 第三十八章 人有三气

第三十八章 人有三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金庸曾说:“《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一部三国,放眼望去都是家国大事,但归根结底说的还是世道人心。

    读懂《三国演义》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走向,都藏在他的性格里。

    有的人宽厚大气,在乱世中得以保全;

    有的人放纵脾气,最后落得悲惨下场。

    纵览各路人物,才发现登场与落幕之间,命运的注脚早已写下。

    刘备:宽厚仁义,赢在和气。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刘备从地摊小贩到集团总裁,他的优势,就是和气。

    虽是汉室后裔,却家境贫寒,只得以织席贩履为生,曾几度寄人篱下。

    但刘备宽厚仁义,与人和善,最终草根逆袭,在成都称帝。

    刘备在新野时,军师徐庶担忧母亲的安危,要离开他。

    本来,徐庶计谋过人,又知道太多秘密。放他归去,无疑是有弊无利。

    很多人都劝刘备,万不可放走徐庶,但刘备还是选择成全。

    刘备和气待人,善解人意,让徐庶很感动,不仅向刘备举荐诸葛亮,自己到曹营后也未再献计策。

    后来,刘备去请诸葛亮,前两次未见到人,张飞和关羽都很生气,但刘备却未曾抱怨。

    《论语》中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无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都能保持和气,这是了不起的修养。

    刘备第三次去时,诸葛亮还在睡午觉,刘备也不打搅,只是默默等候。

    因为刘备的和气,才能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从此逆风翻盘,大展宏图。

    《道德经》有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和风雨顺,地和五谷丰,人和福禄增,家和万事兴。

    为人能通晓仁义,身有和气,自然无往而不利。

    曹操:胸怀宽广,成在大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正如曹操写的诗一样,他志存高远,格局宏大。

    虽是宦官养子之后,被人轻视。但曹操从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只是以宽广胸怀应对动荡时局。

    从骁骑校尉到进爵魏王,曹操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大气。

    官渡之战取胜后,曹操曾在袁绍的军营里搜出许多书信。

    这些书信,是曹军将士以及许都官员当初为留有后路,与袁绍暗通往来的凭证。

    有人给曹操进言,可以按照书信上的名字,逐一核对,收而杀之。

    但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于是,曹操也不看书信是哪些人所写,就命人将其全部烧掉。

    正是曹操这份处世的大气,才聚拢人心,成就王图霸业。

    《宋朝事实类苑》中讲:“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处世大度,胸怀大气,自然就能博采众长,终成大器。

    在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虽说刘备也是这样的英雄,但更多是在试探。在他看来,自己才是真英雄。

    事实亦如此,胸怀大气者,方为真英雄。

    袁绍:外宽内忌,败在脾气。

    三国群雄中,若论出身最好的人,当属袁绍。

    他出身名门望族,四世三公。也因此,在讨伐董卓时,被推举为联军盟主。

    但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总是对部下发脾气,导致众叛亲离,郁郁而终。

    袁绍病逝后,书中有诗评价道: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

    官渡之战,让袁绍由强变弱。这其中扭转战局最关键的人,就是许攸。

    许攸原本效力于袁绍,他截获了曹操的催粮书信,于是劝袁绍夜袭许昌。

    但袁绍不听,加上许攸与曹操曾经有交情,袁绍认定许攸是奸细,恼羞成怒,呵斥许攸退下。

    让许攸不由得感叹:“竖子不足与谋!”

    袁绍不计后果,乱发脾气,导致许攸投靠曹操,军营机密全部泄露。

    凭着个人脾气,胡乱操作后,袁绍终于自食恶果,导致官渡战败,最后含恨而终。

    《礼记》中说:“傲不可长,欲不可从。”

    很多人本事不大,脾气不小,一味放纵,终致落败。

    有句话说,发泄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才是本事。

    人人都懂得大道理,可却难以控制小情绪,一个人会失败,往往就是没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一个脾气好的人,遇事不慌,做事不乱,自然事有所成。

    《菜根谭》说: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和气待人,是一种让步;为人大气,是一种宽厚。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要抱一颗谦卑的心,才能容得下别人,看得清自己,成得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