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处事不惊 » 第十五章 最好的关系

第十五章 最好的关系

    相识于缘,相交于情,相处于品,相守于心

    真正的朋友:不怕年岁增,不惧世事磨。

    成年人的世界,相遇容易,相守太难。

    缘分只是让我们相遇,但相似的灵魂,彼此的真心,才是长久相处的秘诀。

    这世间最好的朋友,多是相识于缘,相交于情,相处于品,相守于心。

    01

    相识于缘

    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存在的。

    有的人,相识已久,却仍旧生疏;而有的人,一经相遇,就是一世知己。

    成年人的世界,多的是擦肩而过,见面不识,能一见如故,便是莫大的缘分。

    汉学家费慰梅曾说,她和林徽因的友情,几乎是“一见钟情”。

    林徽因的爽朗热情,深深吸引着她,而两人的相识,则更像命运的牵引。

    她们相遇于1932年的北平美术俱乐部。

    那天,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去观看画展,刚好与费慰梅夫妇驻足于同一幅画前。

    四人一见如故,便一同交谈起来。

    一了解才知,费慰梅和费正清夫妇竟是哈佛的学生,也就是梁思成的学弟、学妹。

    而这样的关系,让刚才还陌生的两人立即熟络起来,他们相谈甚欢,很快建立起了友谊。

    后来,又偶然得知彼此都热爱中华文化,更是经常一起学习探讨。

    就这样,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在异国他乡彼此慰藉。

    钱钟书说:真正的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而是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

    漫漫人生中,两个毫无干系的人,能相识能一路并肩,是命里的使然。

    就如《绿皮书》中所说:

    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是因为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

    02

    相交于情

    《警世通言》有云: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人世间,相识不一定相交,少了志趣相投,自然难以相互吸引。

    因为相近的爱好,相似的性情,更能为彼此的友谊添砖加瓦。

    在苏轼所结交的僧人中,道潜与苏轼的交往最为密切,是苏轼最知心的方外之友。

    而道潜又被称为“诗僧”,两人在作诗上的默契堪称“天作之合”。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流贬至黄州。

    此时,道潜不远千里前往黄州,陪他在谪居的地方住了一年多。

    道潜经常带苏轼去黄州的定慧院赏花、对饮、交游,并留下了《定慧院月夜偶出诗稿》、《定惠院海棠诗卷》等名诗墨宝。

    你懂我的言外之意,我知你的弦外之音。

    两人的友谊,如同高山流水般,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北宋词人晏殊的《山亭柳·赠歌者》中吟道: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若得知音,便不拒为他唱最难、最高雅的歌曲。

    晏殊的朋友不多,而王琪,便是他唯一相见恨晚的诗友。

    有一年暮春,他们二人于湖边对坐,晏殊忍不住感慨说:

    每次我做了一句好诗,我都把它写在墙壁上,以便对出下一句,但有些句子几年过去了,还没对上,比如这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谁知王琪朗声而笑,对曰:似曾相识燕归来。

    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于是两人一起赋诗饮酒,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有人说,灵魂相似、一拍即合的人,终会成为朋友。

    人生在世,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若能合于性情、忠于志趣,便是难得的情谊;若能相互理解、心意相通,更是彼此莫大的幸运。

    03

    相处于品

    很认同一句话:人品的好坏,决定了朋友最终的走向。

    人品欠缺的人,即便有所交集,也难长久相处。

    宋人丁用晦的《芝田录》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唐代大臣吕元膺做东都留守时,一次正和人下棋时,下属送来许多公文。

    吕元膺执笔批阅,那人以为吕顾不上棋局,就偷偷地换了一枚棋子,让自己赢得了一局。

    其实,吕元膺早已瞧见,第二天便请这人离开了。

    十来年后,吕元膺病危,才对儿孙们说:

    “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一枚棋子,便可见其人品,你们以后交朋友,一定要择其良者。

    说罢,溘然长逝。

    缘分,决定我们遇见谁,人品,决定我们留下谁。

    朋友间,相处便可观其性,察其德,知其品,明其心。

    人品厚道的人,为人坦诚,不会耍小聪明,更不会拿自己的底线换取眼前的利益;跟他在一起时,你不用提心吊胆和小心提防。

    因为你知道,他不会坑蒙拐骗你,更不会精明算计你。

    一言一行辨人品;一朝一夕见人心。

    最好的朋友,必定品性相合,德行相宜。

    04

    相守于心

    西晋文学家傅玄在《何当行》中写到: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

    朋友间,志同道合,才能相互理解;真心交付,才能相守久远。

    巴金和冰心有着70年深厚友谊,一直延续到耄耋之年。

    从98封两人来往书信便可略见他们的情谊。

    两人相识于一次聚会,后来在重庆时,冰心身体抱恙,巴金便常去看望他。

    得知冰心经济拮据,连年夜饭都成了问题,巴金更是决心推动冰心著作的出版,以缓解其生活压力。

    巴金经济上的鼎力相助,不仅让冰心感激不尽,冰心丈夫吴文藻也由衷感慨:“巴金是一个真诚的朋友。”

    即使后来两人分离于两地,冰心和巴金也始终惦记着对方,用书信传达对对方的关怀。

    生活上,两人互相帮助;文学上,彼此相互探讨,这样的友谊一直持续到冰心去世。

    古人云:以心交友,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与人交往中,多是面具对面具,少有真心换真心。

    但最长久的友谊,注定是坦诚相见的;最靠谱的感情,注定是真情以待的。

    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朋友间,虚情,抵不住流年的冲刷;假意,扛不住岁月的蹉跎。

    唯有留下的真心实意,才能长久相守。

    05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会友》: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最好的朋友,不多;但一经相识,便是莫逆于心。

    一时的相交,一世的相处。

    愿你也有这样的朋友,不怕年岁增,不惧世事磨,留下,便是永恒的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