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池记 » 第六章 武皇战纪

第六章 武皇战纪

    翻过年来,罡祝迟已是9岁了,在他看了几百部武侠后小说后,在书阁中已经再也找不到合他口味的武侠。有一天他看到一本叫《武皇战记》的书,讲得是当朝开国女帝姜茝的一些事。

    当朝女帝已经是一万年前的人物了,她开创了元朝,并实质性的统治罡赤(山下)领地达1000年之久。在她的传奇一生中曾经历战事200来次,经历大战役四次。本书就是讲述他这次战事特别是四大战役的。

    其中历史背景是,“清朝末年,昏君无道,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其实都是瞎扯的。据罡祝迟了解,山下的王朝自古以来都是诸候拱卫天子,各方诸侯各自为政,从来都是谁也不服谁,谁也管不了谁的。所谓的帝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称臣,连纳贡都没有。当然,每位开国的帝王都不简单的,都能真正的一统山下的,但这些开国能人一死,天下立马就成了各自为政的原样。几万年来从圣族纪年元年开始直至如今,历经五个朝代,一直如此。

    当时的势力集团有:一府、三峰、六门、九寨、十八乡。诸侯五国。

    其中一府指将军府,这是个古老的组织,虽历经各朝各代,但从没在历史中换过名头。

    三峰指擎山峰、洛神峰、绝影峰。这三峰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地盘从没变过,名字偶尔会换。至今日,擎山峰更名问剑峰,绝影峰更名千机峰。这三峰无疑是山下三座最好的修炼之地。当然三峰门下的弟子也一个个都是能人“三峰座下无废子”,讲的就是他们。

    六门指太浩门、阳门、阴罗门、幽门、血刹门,奇门。和“三峰”一样,他们如今阳门更名为少阳门,幽门更名为幻影门,其他的没变。这六门算是修真门派了,他们时常自称“君”“仙”“圣”,这让三峰的人很是不得味,当然三峰的人也好不到那里去。这六门除了三峰之外基本把整个山下的好的修炼之地都霸占了。

    九寨为良山寨、红木寨、方寨、皇浦寨、荆门寨、三川寨、石门寨、子衿寨、寒石寨。这九寨的的方寨、皇浦寨、荆寨、三川寨、石门寨未有变化,良山寨今已更名为粮山寨,红木寨、子衿寨、寒石寨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由后起的正刀寨、信贾寨、恒仁寨补上了。九寨之中有的寨因某些稀有材料而闻名,有些寨因地势特殊而易守难攻,还有些寨因某些共同的信仰而生活在一起。有的寨则是因家族世代经营而成名。他们或霸居一方,称王称霸无人问津,或守望一地愿世代平安,还有的则野心勃勃总想把别人的据为已有,喜抢欢劫,与强盗无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大异常,每个势力与江下游的那些王侯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他们在人数方面可能不及那些王侯,但他们的军队战力却是绝对不输给这些王侯的。

    十八乡为,亲授乡、爱游乡、卓忒乡、大望乡、眉笔乡、珍奇乡、四集乡、红扽乡、弃车乡、高午乡、酌定乡、田华乡、朝斌乡、动金乡、防骑乡、櫖掣乡、武术乡、东起乡。这些群体资源多数都不算丰富,正因为如此他们才需要团结起来从五寨他们那里弄来大家需要的资源。然而也是由于资源问题,使得他们相互之间又有着不小的茅盾。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个小村的邻居,离不开彼此,又亲不到那里去。

    五国:齐、元、石、越、周。

    这些势力大至的分布:一府、三峰、六门主要散落于靠赤阳山和大岭山之间的各群山高峰中。而九寨十八乡则分布于是分布于“山下”的中部地带。

    五国则分布于靠海的万里平原丘林地带。

    女帝的第一大战役,发生在沧澜江平原上。那是沧江和澜江交汇于沧澜江之处。

    当时姜茝是元国的王,她以联姻的方式娶了石国的王,整合两国之力用白起作大将,大战齐、越、周于沧澜江。据传闻,那一战起先是白起用26万兵力力抗三国近60万兵力2个月不落下风,其调兵遣将之能为世人所折服。但兵力悬殊太大,处于胶着状态是对元石极为不利的。女帝于是在一次会战时请命为先锋,领1000勇士以无人能及的勇猛冲入周国帅帐,取其帅首级悬于高旗之上,又一路向回杀去。白起站于将台之上远远看到那远处深陷周营的女帝,热泪盈眶。当即把500叫骂队护于万人铁骑之中,一路大喊“周帅已毙,速速投降”的向女帝方向杀去接应女帝。

    其时,万人队还未至女帝,周国军帐已经大乱,只有周王的250名影卫队拼死与女帝所剩无几的敢死队纠缠。及至大军赶至,女帝身边只有曾经的女婢而今的护卫队队长虞姬尚存,但此女也已是只剩左臂的强坐于马上,摇摇欲坠。女帝则是身上被数箭射穿而犹面不改色,很是英武不殆。

    女帝回营的同时白起一方面使驱狼之法,用45000人将无主帅的周军驱向一直不愿出力的齐军,另一方面用15万大军锁住越军,仅一个时辰,周齐两国之军近40万人已无战力,四散奔逃。白起想用同样的方法驱使部分周齐乱军冲击越军,但越军主帅甘石是个将才,命越军斩杀乱军,从而避免了乱军冲阵之危。

    然而,面对齐周之败,越军军心已经不稳,接下来在元石近18万对阵越军20万的角力中,越军终是力不能支。最后被元石军全部赶入沧澜江淹死了。

    这一战役使得元石奠定了女帝在平原丘林地带的霸主地位,在接下来的2年之内女帝灭三国,并石国,统一五国。

    女帝的第二次大的战役。是大望山之战。

    沧水出望山;

    澜江分两边。

    十八乡相守;

    九寨自为编。

    这首小令是说沧江水经过望山,沧江和澜江两边分布着十八乡和九寨的各方势力,其中十八乡比较团结,而九寨却是各自为战。

    大望山战役的起因是位于大望山的良山寨、位于红木林的红木寨、及澜梧平原的方寨三寨因各自的人口增加,截留沧江和澜江之水慢慢增加,尤其是沧江之水,将其截留后另其改道流经荆门平原,然后流入荆门江,这就导至以沧江、澜江下游的十八乡的日子日益艰难。

    这时其实位于更下游的女帝却是没有受太大影响的,因为沧江、澜江、荆门江都是在她的领地内。以她当时对领地的控制力,无非就是把沧江、澜江下游的贵族们挪一挪屁股。当然要说一点影响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贵族们那个是好说话的,和他们打商量从来就是很伤脑筋的事。但这次从十八乡的贵族的“群情激愤”中,女帝也看到了机会,他要发动战争,将五寨十八乡洗一次牌。然后统治他们。

    于是他找来张仪,这是个妙人,能说会道,黑马白马的都是他的马,想遛那匹就遛那匹。

    张仪走东游西的,最后把十八乡、方寨,子衿寨(这是个骑墙的,两边都押注)、三川寨、石门寨窜在了一起。有一次十八乡借粮山寨望山堰争水伤人事件,有预谋、有组织的攻入了粮山寨。粮山寨当时是一个以刘能为最高统治者的刘姓大家族在统治。整个粮山寨沃野几千里,人口达一万万之数。有军队达50万之众。如果加上炮灰奴隶,说是兵马百万之数,也是不为过的。可以说是兵广粮足的。

    这次名义上是十八乡出头,实际上还有十八乡三十万、子衿寨十万人、女帝兵马二十万、方寨五万战。总计兵60万兵力,还是白起领兵。结果可想而知。简直就是摧枯拉朽之势。

    良山寨的覆灭,使得其他寨有唇亡龄寒之危机感,红木寨和石门寨素有嫌隙,他联合皇浦寨用了寨内高手5000人手去石门寨内,以行军之法先把石门寨的高层统治阶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去,然后用普通军队从石门正大光明的攻入,直至将石门寨的统治者易主。可怜石门寨的原统治者在此之前都一直自信于自己家地势的易守能攻。

    一个月后,十八乡、子衿寨、方寨、三川寨与红木寨、方寨、皇浦寨、荆门寨列阵于大望山平原。双方的人数都是60万左右不分上下。

    这次的战役,白起没能陪女帝走到最后,因为皇浦寨派了位很厉害的高手将他刺杀了。白起的死使得女帝无法撑控战争,因为己方联盟的成员除了白起外,任何其他的人做主帅都会遭到反对。

    第一次交战己方损失惨重,这些损失中十八乡占五成,女帝占三成,子衿寨、方寨、三川寨合占二成。

    十八乡队伍武力值和女帝队伍差不多,然而协同能力差,所以损失最惨。女帝军队则因为个体武力最弱又无白起那样的帅才将兵,所以损失也很惨。

    正在下游派势气低落时,有一个人来见女帝了。这个人是方寨的方唐镜。是位手持折扇的白面书生。当时女帝很是奇怪,方唐镜为何来找他,而不是找其他人时,方公子是这样说的:“昔年方某闻女帝颜无双,容倾国,今日一见果真如此啊。”

    女帝将右脚立于案上,右肘支膝,手掌抚额平静的说了道:“有屁快放!”

    方唐镜咳嗽一声说:“这事从头到都是你挑起来的,不找你找谁?”

    女帝大笑,放下脚,斜坐在将桌的椅子上示意方唐镜接着说。

    方唐镜沉吟片刻,说道:“方某闻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清太祖开国以来至今已有万年有余,清之气数在姜帝扫五国之时已名不存实已亡。而我观姜帝之志定不在那五国之内而应在这寰宇之间。若是那些好大喜功之辈,方某不敢断言他能做成此事,然姜帝却是可以一试的。”

    “说重点!”姜茝有些不耐烦的说道。

    方唐镜又咳嗽了一下。接着说:“打这场丈的关键在于凝聚力这个词上,我方和对方都一样,都是两个松散的同盟,如果我方能拧成一股绳,对方不能,我方就能胜。”

    女帝坐直了身子。

    “要把我方拧在一起的方法可以这样办,我方挑个帅才出来,打几场胜丈,然后将如今最弱的十八乡纳入自己的队伍中,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步。

    “第二步,再打几场胜丈,证明我们可以带更多的人打,这样接下来把大家统一在一起就顺其自然了。”

    “你说的帅才是?”女帝似笑非笑的看着方唐镜。

    “方某不才可当此重任!”方唐镜打开折扇自信的笑着看着女帝。

    “嗯,让你试试也不是不可以。”女帝沉吟良久说道。

    在接下来的第一场战争中,姜茝果然把元国军队的交给方唐镜来指挥。

    在一翻撕杀下来,方唐镜以其极其敏锐的洞察力预判了对方队伍的没有什么规律的走向,并派出军队在这混战之中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战后,方唐镜向女帝对这次战争作出了总结,说主要是:一方面自己还没能完成和军队的磨合;另一方面自己对现场的节奏还没有把控好。总的来说自己的责任算是最大的。

    女帝其实对方唐镜是很满意的,首先这次自己队伍的损失有了质的减少,更不要说在战场上还取得了不小的战果,这证明了这位方家子虽然喜欢掉书袋子,但确实是有几份本事的。其次,是女帝非常欣赏他的地方就是这人是个能担事的。这从他从头至尾没说自己的功劳,而数自己的过失中可以看出来。

    于是女帝走下将位,把自己象征权利的元帝剑交到方唐镜手中,并拍了拍方唐镜的肩膀说了句:“好好干,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手下的军官了,直到这场战役结束。”

    方唐镜很惊讶又有些感动的接过了元帝剑。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整个战争的走势与方唐判断的没有什么出入。方将军为元国最终打赢了这场丈。

    丈打完了,九寨中良山寨、红木寨、子衿寨、寒石寨都没了保护自己的力量了,被女帝取消了寨名,其他还有自保能力的也虚弱得很厉害,在很长时间里恢复不过来,于是向后面有五个国家做大后方的女帝称臣。

    丈打完时,方唐镜向女帝称臣,自此为姜茝鞍前马后。方寨虽然在战争中的死伤也挺惨的。但战后因为女帝的“大手一挥”从而成了所有寨子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寨子。

    这里要对比一下方唐镜和白起。

    方唐镜和白起相比,优势是他是一位有着淬骨境修为的修士,刺杀对他的效果不大,而不足的地方是,他领军打丈的能力比白起要弱。不过要对付那些九寨十八乡的还是绰绰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