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不得已我成了大明的万岁 » 第十一章 中科院

第十一章 中科院

    平安知道,朱棣是朱高遂的死穴,他能够死扛着,不合作,是因为相信有一天朱棣能君临天下。

    当平安和他说朱棣被暗杀的时候,他将信将疑,因为这位杀手来历不明,但成绩很高。

    然后一把佩剑扔了出来,写把佩剑是朱元璋赏给四个儿子的,作为随身佩剑,人在剑在,人亡剑忘,见剑如见人。

    这把剑是合金铸就,是朱元璋寻找了天下有名的铸剑大师选了了天下知名矿藏,并结合了海底打捞出来的晶石,仅有四把,削铁如泥,刻着朱元璋的印记,很难假冒。

    而这,对于平安来说,并不难,他在铸铁的过程中加入了金属铬,瞬间就和朱允炆提供的样剑一样的硬度和锋利。

    这些金属,又是平安通过高中化学知识铝热反应作为加热剂制备出来的。

    一把剑扔出去,光泽,锋利,印记完全一样,本来也紧张的朱高燧奔溃了,立马投诚,把所有与燕王有勾连的官员写了出来。

    平安拿着名单,走上了朝堂,今天的朝堂,格外安静,以前各位同僚见到平安,总是殷勤问候,京城保卫战奠定了平安的政治地位,所有武官都以他自豪,而文官也对平安高看很多。

    今天,气氛不一样。

    平安和朱允炆说道:“陛下,臣今天有两件事儿,都是为了应对朱棣打进了扬州。”

    朱允炆说道:“爱卿,你说吧!”

    本来平安想把名单直接递给朱允炆,但是心思一动,这种场合下,绝对不合适。

    “上次的京城保卫战您是知道的,我们所动用的军队,是除锦衣卫外的二十五卫,这些都是守城的或者是本来不作为战士的皇家礼仪队,换句话来说,对于二百里外的朱棣军队,换句话来说,除了我作为指挥使时手下的五千余人,其他人都不能动。而朱棣有十五万余人!”

    “这仗怎么打?”平安问道。

    “只有五千能动?”朱允炆大吃一惊,群臣顿时议论纷纷。

    “不要危言耸听!我知道京城能动的军队,上次京城保卫战就有三万可以动的军队。”黄子澄站了出来,说道。

    “你可知道,上次陛下跟前除了几位公公和锦衣卫,连看皇宫大门的,都加入了战斗。”平安严厉地说道。

    “那有怎么样?训练新军所消耗的代价可不是现在的国力所承担的。”黄子澄说道。

    “陛下,现在户部所能拿出来的也不过两万两,这也包括了今年皇宫的用度。”户部主事夏元吉。

    “先下手为强?!”平安心里想着,“我还没说要钱呢?我还没说要训练新军呢!”

    “平安将军,训练新军一事的确是时机不合适,这本来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更何况皇叔,不,朱棣叛军已经打到了二百里外,我觉得现在当务之急是如何打败叛军!”朱允炆说道。

    “对啊!对啊!”群臣议论纷纷。

    “对你个大爷!”平安心里特别别扭,连着数月的了解,他发现朱允炆政治上幼稚不成熟,耳根子软,并且特别重视感情,尤其是很尊敬他的两位老师,黄子澄,齐泰。

    而群臣,少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多是混日子,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这本来是老朱家的家事,用不着参与。

    “陛下,您这么说,我心里没底,我怎么感觉我是要带着五千人与十万军去拼命!”平安说道。

    “你可以当先锋嘛!让长兴侯耿炳文守着南京城。”朱允炆说道。

    “什么?!让我当先锋?”平安惊诧道。

    而这时,武官中长兴侯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老臣昏聩,已经不能打仗了,求陛下明鉴!”

    “你这老臣,你不要推脱,更不能置大明的江山不顾!”黄子澄怒气冲冲地说道。

    忽然一个给事中说道:“陛下,臣请和义,划江而治,反正都是大明的江山,何必打的你死我活。”

    齐泰一看,是自己一个学生,担任刑部给事中,怒斥道:“你胡说什么!”

    戏越来越好看了。

    “还有一事向陛下禀报!”平安说道。

    “说吧!”朱允炆没精打采。

    “朱高燧的人头已经被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江南,估计明天就能到达!”

    “这!朱高燧啊!叔父,你何必相逼呢!”朱允炆竟然流出了泪。

    平安相信,这是朱允炆发自内心的眼泪,他是个重感情的人,然而感情是政治的头号敌人。

    朱允炆抬头看了看满头白发的耿炳文,心中感到遗憾,说道:“长信侯,朕知道你的侄儿耿强是平安将军的手下,并且在这次京城保卫战中立了大功!”

    “所以朕明年守城,属平安将军节制,但是,只给你五千军队,剩下的一万五军队和陆续赶来勤王的军队都归平安将军管辖,今天特颁布,平安将军是天下大元帅!”

    “谢陛下!”耿炳文说道。

    “锦衣卫就是厉害啊!耿强和耿炳文的关系这么快就知道了!”平安心里想道。

    “陛下,我还有一件事!”平安说道。

    “除了练新军,其他陛下能满足你都说吧。”

    “陛下,打仗是需要很多钱的。”平安说道。

    “你刚才都听到了,国库还有两万两白银,都给你!”朱允炆说道。

    “陛下,只能拿出一万五,皇宫用度虽然归内库,但是最近打仗频频,皇帝已经把内库所有钱全部发给国库了!我们皇帝这么伟大,难道连五千白银不给留吗?!”

    平安一时哑口,没想到的是,大明王朝经过朱元璋休养生息,发展了很多,一打仗就消耗到了底儿朝天。

    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朱元璋加到百姓头上的赋税并不多,至于经商、工业更是少有,明朝中后期才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出现了大地主,大商人。

    “好吧,你先拿一万五吧。”朱朱允炆坐车地说道。

    “陛下,我说的其实不是这个事!”平安说道。

    “难道你想要粮食?京城有的都支持,户部全力支持!”朱允炆说道。

    “陛下,臣请陛下允许臣成立两个部门。”平安说道。

    “你说吧:“一个是中科院,聚天下能工巧匠,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另一个是特种部队,聚天下武功高手,尤其是每年的武状元,用于对敌人的突袭战斗。”平安说道。

    “要不我把锦衣卫借给你使使?!”朱允炆意味深长地说道。

    “果敢帝王术深不可测!”平安笑着说道:“陛下,那我成立中科院就行了。”

    “朕准了!”朱允炆爽快地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