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丽人行 » 第21章 捐纳

第21章 捐纳

    贾瑞留下两张一百两的银票,另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到票号里兑换了一张五十两、一张二十两、两张十两的银票。

    剩下的十两换成现银,准备日常小额使用,其中一些是散碎银子。

    大德立国之初财政困难,曾经仿照前明发行宝钞。因为没有保证金支持,大德宝钞的命运自然跟大明宝钞一样,很不受欢迎,现在市场已经基本上不见流通。

    此时来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已经很多,银子已经成为市场流通、保值、储藏财富的主要手段。

    平常的商铺里面,都有戥子称量银子。每家商铺都必备剪子,用于剪银子。甚至不少百姓出门,都经常随身带一把剪刀,用来剪银子用。

    铜钱也不少,但是因为铜资源有限,铜钱发行量不足。

    日本、占城、朝鲜、琉球等经常走私大德的铜钱,连改都懒得改一下,弄回去就直接当本国货币用。

    天朝上国的货币,用着不丢人。

    南洋一些国家、佛朗机、尼德兰、身毒、茜香国等也经常走私铜钱,回去熔铸货币或者他用。

    虽然大德禁止铜钱出口,但也屡禁不止。

    所以,现在大德市场的小额支付,基本上是铜钱和散碎银子并行,大额支付就是银锭和银票。

    有了钱,贾瑞就奢侈一把,雇了一辆马车前往国子监,去找国子监主簿陈也俊。

    主簿主管日常行政、后勤、财务之类的事情,从七品的官儿。

    陈也俊是四王八公里面齐国公陈翼的后代,按辈分跟贾珍、贾琏、贾瑞同一辈分。

    贾珍虽然袭爵,但是没有官职。贾琏没有袭爵,捐了一个同知,有名无实,其实没多大用。

    陈也俊有实职,有俸禄,还有上升空间,所以在同辈人中,算是有些分量的人,前途看好。

    不过,陈也俊跟贾珍、贾琏算是一个圈子的。贾瑞虽然跟陈也俊一起吃过酒,但只是跟着蹭吃蹭喝,终究算不上一个圈子的人。

    但总算是熟人,说话方便了许多。

    听贾瑞说了要捐纳,陈也俊也感到有些意外。

    “二百两银子呢,老弟可要想好了。到时候不中,可是不退的。”

    陈也俊对贾瑞的学问也没有信心,这样说算是好心提醒。

    神京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就象青城市也不小,但是各个学校的学霸也没多少,圈子里的人也基本上都彼此知道。

    京城这些学子们,谁的学问如何,有没有中举希望,圈子里面也大概都清楚。

    在圈子里面,贾瑞的学问即使不算是最烂,但也没几个人关注他。

    “规矩我自然懂,可是我已经二十岁了,若不是下场一试,总是个心病。我也知道自己学问寻常,但是万一走运呢。便是不中,以后也就死了心,不再想着科举,谋划其他前途。”

    “唉,这就是读书人的悲哀啊。多少人在这条路上蹉跎一辈子,能够出头的终究是少数。”

    “没办法,我又不是荣宁两府的人,自然不象你这样当官儿容易。”

    “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哪里知道我们这样人家的难处。我倒是喜欢你们这样的小户人家。便是清贫些,至少活得自在。”

    矫情,就象那些嘴上说喜欢农村田园风光的城里人一样,真叫他到农村去,待不了几天,就会喊着叫着逃离农村。

    “要不咱俩换一换?”

    “哈哈哈……,好吧,说正事。按说咱们也算是知根知底的,交了银子便可,我就能办。不过你是贾家人,也该知道前祭酒李守中的事情,所以还得谨慎一些。当然,我这里是没什么阻碍的。你在这里稍后,我去找司业商议一下,尽量帮你说些好话。”

    “再问一遍,真的要捐么?此刻反悔还来得及,也省得我去司业那里跑一趟。”

    “捐。”

    “好吧,稍候。”

    陈也俊很快就回来,司业那里通过了。

    李守中是贾政的亲家,不是直系亲属,就差了一层。

    贾瑞不是荣国府的人,只是旁支,跟荣国府差了一层,跟李守中差的更远。当初也没有株连,李守中也牵涉不到贾瑞这里。

    当然,国子监的钱总是不够用的,送上门的钱,例监也不值钱,不用到国子监来占用资源。就是挂个名,取得一个下场科考资格而已,其实也不算什么事儿。

    姓名、籍贯、祖孙三代等登记完毕,陈也俊带着贾瑞去银库交钱,还收了一两银子的例钱——手续费,大概是充实小金库的。

    之后去体检。

    体检也就是看看体貌特征,填写身貌单。

    这个身貌单,对于读书人很重要,秀才功名以上的人都有。填写完毕之后,统一提交到礼部。礼部复制后,发放到各省学政,从省里再发放到州县存档。

    一般百姓外出,百里之外就要有路引。军兵出行要有腰牌,官员出行要有官符。

    即使贾府这样的勋贵外出,也要去官府开具路引。到哪里去,走什么路线,多少人、旅行目的等事项都要具明。

    携带的奴才,也要有奴才凭证,防止拐卖人口。

    水陆关卡经常检查,严防逃兵、逃犯、逃奴、盗贼等非法分子。

    在出行方面,读书人就要自由得多。

    因为在各个州县有身貌单可以查验身份,在再出行方面,对读书人的限制就很少。

    这就使得读书人有了一种自由游历的权力。

    本来想去金陵,但是临时起意去广东,也不用再办什么手续,说去就去。因为到了广东,也能验证读书人的身份。

    对于贾瑞来说,遥遥可能今天把他传送到山东,明天传送到四川,有了身貌单这种验证手段,对于他出行就方便了许多。

    办完手续,又回到主簿值房。

    “瑞兄弟可有什么大作?”

    读点儿书的人,从小就学习作诗的技巧。世家公子们也都喜欢作诗附庸风雅,酒席上常常作诗联对。

    便是贾蓉、贾蔷、薛蟠这样的纨绔,自己不会作诗,也要花钱找人作几首背熟,到时候应景。

    贾瑞自然也会做几首歪诗,但是实在拿不出手。

    不过他会抄啊。

    好像好诗都是前人的,好在他对纳兰性德的诗词比较熟悉,就抄了一首《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云云。

    他本来不想抄诗的,但现在要下场科举,也需要一些名气,将来中举才不会显得突兀,而是让人们觉得很正常。

    这首诗的分量,贾瑞自然清楚。

    陈也俊传播出去,上了热搜,阅读10万+,他也差不多就出名了。

    果然,陈也俊大为惊叹。

    “想不到瑞兄弟还有如此才情,我敢说,此诗乃是近年来第一佳作。”

    “过奖,过奖,有感而发,随手偶得而已。”

    “送给我如何?我要好好炫耀一番。”

    “拿去便是。”

    又不是你写的,你有什么好炫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