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四)

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四)

    浙江自驾游,路过湖州,游览了一个国家级AAAAA级景点南浔古镇。

    话说这镇上,有这么一桩奇事:

    南浔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个名人辈出的江南小镇,在上个世纪的战火中饱受摧残,众多古迹和豪宅被日军夷为平地,然而这里有一座占地20余亩的百年老建筑(群)却得以幸存且完好无损,它就是嘉业堂藏书楼。

    说起来,这嘉业堂藏书楼实在是一座“奇事”频出的江南园林式建筑。

    首先,它的名字来历就非同一般。

    嘉业堂藏书楼的主人名叫刘承幹,是清末南浔首富巨商刘镛的长子长孙。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自然不用为吃喝拉撒发愁,然而不缺钱花并不代表他可以优哉游哉——

    刘承幹的父亲是清末的进士,继父刘安澜是举人,生长在这样一个又是博士、研究生辈出的大富之家,刘承幹很“自觉”地承袭了父辈之衣钵:拥有了巨商+秀才的身份。

    万幸,他非常喜欢读书,也很有才华。你说气不气,这位比很多人幸运的“富三代”还比很多人都优秀。所以不缺钱花的、自幼喜欢历史的、贵族学校读书的、教他的老师一水儿都是进士的刘承幹开始斥巨资大量收集古书,不到30岁他就拥有了第三重著名身份:收藏家。

    而“嘉业”这个名字,是——皇帝御赐的。

    刘承幹虽然博学多识,但毕竟是个公子哥,他的成长环境和轨迹与兢兢业业打拼江山的祖父和父亲那一辈都不同,他不太重视金钱,为人非常豪气,钱基本上都花在了这么几方面:

    做慈善。

    这是刘家的传统,祖父刘镛在人生的最后10几年中一掷千金地赈灾救困,父亲刘锦藻也盖了不少的学校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自己当然不能落后。

    刘承幹四处捐款的那会儿正值宣统年间,见到时局动荡中这位年轻秀才还在鼎力支持朝廷,末代皇帝很感动。后来皇上就寻思着,怎么感谢一下这位富豪呢?财宝古董刘家不稀罕,牌坊嘛刘家祖辈都得了两座了,要不然……干脆赐他一块九龙金匾吧。就这样,“钦若嘉业”的牌子挂起来了,溥仪亲手写的。

    个人猜测,刘承幹和溥仪应该是有一点点交情的。因为得了皇帝的恩,所以小刘同学始终不认“民国”这俩字儿,后来溥仪去伪满洲国做傀儡了,刘承幹还发去了“贺电”,这事儿让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打了小报告,敲竹杠被“罚”了十几万(人民币得上亿了吧)。所以这是:第二,交罚款。

    第三,买书。

    刘承幹太喜欢读书了,在《嘉业堂藏书楼记》中,他写到:“十年以来,卷逾百万”,20年收藏了60万册书,其中不乏重金购得。他这个“重金”是真的很重——

    自辛亥革命前后的那几年起,感受到“大事不妙”的那些大清官宦纷纷变卖家产和藏品,很多的古董和古籍就这样流入海外。于是刘承幹开始满世界追着去买书,据说他这20年为了搞收藏花掉了30万银钱(保守估计人民币几十个亿)。

    此外,为人豪爽大方的刘承幹还特别喜欢刻书和印书,印完之后就满世界送人,于是很多的文人、学者、考古学家就都成了他的朋友。比如如“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知名学者王国维、艺术大师吴昌硕等,包括鲁迅先生路过南浔的时候都去嘉业堂藏书楼买过书。

    在追回流落到日本的古籍的过程中,刘承幹认识了一个叫松崎鹤雄的汉学家,造就了另一桩“奇事”:松崎鹤雄老婆的舅舅是一位将军,受这位外甥女的叮嘱,日本侵华时炸平了南浔,唯独留下了小莲庄和嘉业堂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