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南浔古镇:刘镛的故事(三)

南浔古镇:刘镛的故事(三)

    很多到江南水乡地区旅行的人都听过一句话:“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这次浙江自驾游路过湖州,我们就循着这句话的源头深入南浔古镇,了解了这里的历史和故事,探寻到了一系列“必游”的缘由:

    江南古镇众多,南浔不容小觑,且不可替代。尤其在明清时期,这里的“壕”们曾雄冠江南,富甲一方。“南浔取半可抵湖州一城”的说法在坊间广为流传,同时也可算是“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的原因之一。而在众多的南浔巨富中,刘镛家族拔得头筹。

    书接上文,我们继续南浔古镇“第一富豪”老刘的故事。

    刘镛出生于1825年,是南浔镇一普通人家的儿子,由于没有钱读书,所以14岁就已经在绸布庄里打工了,一边做小伙计,一边学徒。

    20岁的时候,刘镛顺利地从丝市“毕业”,行规商道熟稔于心。此后,他拿出打工赚的所有积蓄,和另外两个合伙人邢赓星、张聿屏一道开启了自己的生意,创办了一间丝行。

    南浔盛产丝中极品。

    至1851年,南浔特产辑里湖丝已享誉国际,在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等国际级的相关展会上均斩获过金奖。且南浔缫丝工艺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水平颇高,故“匀称光洁,价高而售速”。就连英国女王过生日的时候,都以收到几匹高贵的辑里湖丝为喜,英国官员则因“送对了礼物”而得厚赏。如上种种,足以见湖丝之影响。

    事实上,中国的丝绸在西方一向广受喜爱。它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是财富和阶级的象征。甚至在铁木真及后代们横扫亚洲、铁踏西方、在巴格达城里肆无忌惮烧杀掠夺的中世纪,他们也就只抢三样东西:金银、宝石,还有丝绸——丝绸的多少,代表着等级的贵贱,还有地位的高低。

    千年以来,湖州人深谙此道,南浔人更是如此。

    虽然财力不及人,出身也逊色,但刘镛的勤奋和诚信数年如一日,他靠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信誉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生意渐渐有了起色。然而就在这时,意外来了:

    1851年,三个投资人中的张聿屏退出了合伙人的行列,悉数带走了自己的股份,刘镛的事业受创。后来晚年的刘镛曾有过对这一时期的人生回顾: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岔路口,当初倘若走错一步,或是没有走那一步,必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此时的中国五口通商,上海已经开埠,大城市里繁盛热闹。26岁的南浔人刘镛做了一个把自己都吓了一跳的决定,震惊所有人:他要去大上海发展。

    对于资本雄厚的“玩家”来说,上海滩那是遍地黄金。然而十里洋场烟花璀璨,又哪有无名小卒的立锥之地呢?

    人生就像一棋局,棋盘就那么大,但是棋子落在哪里还是得由自己。或许下棋的乐趣也正在于此:落子无悔,且不可以停留在原地;每一步都是一场赌,但下一步总要走出去。在与世界、与对手博弈的过程中,你永远不知道在何处陷入险境,当然,还有运气和转机——

    事实证明,刘镛走了一步好棋。

    在上海,他结识了一位贵人——此人姓唐,是当时在洋行做买办的一位“徽商”。从此,唐姓友人将刘镛带入了跨国交易的正轨,迈出了“浙江巨富”这盘大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