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南浔古镇:张颂贤的故事(中)

南浔古镇:张颂贤的故事(中)

    浙江自驾游,路过湖州南浔古镇,在这里听到了一句民谚:“四象,八牯牛,七十二墩狗”,给我们这群游客听得一脸蒙圈,这是啥意思呀?既不押韵也不朗朗上口,但——

    当我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尤其是被称为浙江“巨富”的张氏家族的往事,我决定留在南浔多住几天,深挖这座水乡小城的游记,揭开其传奇般的神秘面纱。

    那么,什么叫做“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金狗”?

    简单来说就是南浔有:四个巨富之家族(象),八个大富之家族(牛)以及七十二个土豪人家(小黄狗)。当然,这不过是类似于“孙悟空72变”的顺口溜。“72变”是为了表达这只猴子“想变什么就变什么”而非真正要计算个准确的数量。那么一隅三反,这“七十二条小黄狗”则代表着南浔的富豪多到数不清。

    不过,即便是这“垫底”的七十二个“小土豪”,一般的有钱人家也不可望其资产之项背。

    在描写有关南浔古镇的书籍中,有段话说是南浔人将“拥有资产30万以上而不过50万者喻为黄金狗”,而“象”的资产是它们的百倍。同时,南浔的大小富豪加起来“财产总额相当在6000万至8000万两”,这是一份相当“可怕”的数据,比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总额都高。南浔富豪资产之雄厚,连当时的皇帝和后来的国民党高官都要礼让三分,说是“富可敌国”也不为过。而这“四象”中,就包括我们本文开头提到的张家。

    我们从张家的“创始人”开始说。

    此人叫张颂贤,生于1817年。

    说起来,其实他不算是南浔古镇最富有的一“象”,最富有的那户人家姓刘,初代叫刘镛,也就是南浔著名的江南园林“小莲庄”的拥有者。此外,刘家在杭州还拥有一个小刘庄,在青岛也有地产(景区),南浔的嘉业藏书楼也是他刘家建的。所以我考虑把刘家的几座宅子放在一块后边儿再说。咱不急,我们就从相对“简单”一点的张家着手。

    张颂贤的父亲是一个卖糕饼和调料的小气生意人,积攒了一点家业,吃喝算是不愁。耳濡目染,张颂贤从小就习得了“以诚为利,以和为贵,以衡为价,以信为赢,以需为货,以均为财,以真为答”的生意经。他很有事业心,立志要创一番大事业。而就在张颂贤25岁的这一年,他赶上了一个机会。

    鸦片战争之后,商行多了起来,欧洲人尤其喜欢南浔的辑里湖丝,于是张颂贤及锋而试。他先是在家族的资助下开了一个小小的丝绸店,很快,生意就发展到了上海。

    张颂贤的生意顺风顺水,而他所处的江南一带却是蜩螗沸羹。

    洪秀全攻下了南京之后,没稳当个三五年,其下属李秀成就开始打浙江,此时张颂贤40岁。在清政府和太平军对峙的这后来的5年中,浙江人口锐减,百姓民不聊生,各行各业动荡不安,而张颂贤却在这个“机遇”上一不留神发了财。

    因为战争动静太大,而且扎扎实实地触及到了国之根本,老百姓太长时间没有好日子过,纷纷以为要改朝换代了,大清要亡了,所以很多掌握着经济命脉的清朝“国企”呈现岌岌可危的态势,其中跑得最快的就是盐官。食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个行业一旦没人管了,那“前政府”发放的盐票子就是“白纸一张”。于是大小盐商开始抛售手上的食盐券,盐价可以说是“卑微到尘埃里”,扔马路上都没人捡。但,张颂贤把它们“捡”了起来。

    这位不起眼的湖州丝商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铤鹿走险的一个动作,从此开启了自己的非凡人生,以及南浔张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可圈可点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