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北方青年 » 第六章 栽水稻

第六章 栽水稻

    清晨,5点半,手机的闹铃叫醒了李唐阿,今天开始要开始种水田了,现在种水田都在用插秧机,没有那些年那样累了,以前人们对种水稻那真是又爱又恨的

    爱的是,水稻作为主食,是他们必不可缺的粮食,种植收益比起玉米大豆要稳定很多,除非遇见灾年,旱灾,洪水,在他们这个山村,村子周边几公里内拥有多座大小水库,大的直径六七公里,小的直径也又几百米,水资源较为丰富,水系便利,自元末以来,就没缺过水,几十年一次的大水,也只能影响一小部分区域

    对于水稻种植得天独厚

    恨的是在农业机器化大规模普及前,种植水田是真的累,远比种玉米累多了,春天插秧,秋天割稻子,对腰部那都是一次次的致命考验!

    像他们村子,在前些年有机化,刚刚流行有机化农业时,为了农产品符合有机化的,村里的稻田是完全不撒农药的,肥料之上农家肥,还好他们这里牛多,所以农家肥比较多

    农家肥的发酵也挺麻烦的,为了尽量不减产,夏天酷热下下到田里去除草,水田除草是没有工具的,只能用手去一一拔掉,身上又湿又热的,胳膊被稻叶滑出一道道血口子

    那几年种水田是真的累,到后来,他毕业那两年,随着有机标签的烂大街,是个东西就敢贴有机,以及机器化种植的普及,村里也就不那么坚持有不有机了,现在每家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亩地的水田还样保持一下而已,因为那是自家的口粮,累点就累点,地方不大,慢慢的也就拾掇出来了

    每年春节前就会选择好种植的品种,每袋进行一点抽验,现在是在室内火炕上用花盆进行试种,过去比较穷的时候,是把白棉花变得湿润后,塑料袋包上,放在炕上,保证不被冻着,逐一标记,没有问题后,春节后二十天左右就开始准备扣育苗大棚

    根据自己的水稻种植亩以及密度作为依据来选择大棚的面积与数量,而育苗的土壤,他们这靠山吃山,选取自己山上林间的黑色山皮土,添加上购买过来的有机营养土,实际这种土他们也可以制作,只是没有办法将有害物质精准的剔除,农家肥是不会在这时添加的,担心会威胁到水稻的育苗成功率,科学依据啥的可能有,但是他也不知道啥依据

    卷好一盘盘的稻苗,装车,无人机升空,镜头锁定,平行跟随,车停在地头,将一盘盘的稻苗装土篮子里,再用扁担一挑一挑的挑到自家的田埂上摆好,稻苗是真正的怕压,所以要小心谨慎一些,田埂的路是他印象种最难行走的,好在近些年的振兴乡村政策确实为农村提供了很多便利

    在乡村的问题上,很是一言难尽,没有办法去评价什么,只能说个人立场的不同,不知道别人的感受,也没办法去评价他人的好与坏

    例如他们村的前村长,前村长属于那种秉承着爱哭的孩子有奶吃道理的村干部,在被省纪剥夺怔至权力之前,八面玲珑,上下齐手,都是他的标签,村中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对其羡慕,痛恨,鄙视,但是在村中年轻人的眼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做的对,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村干部了,在这个比烂的社会中,他是一位聪明人

    前村长在位时,每年可以为这座人口二三千人的小村子向上级申请到,起初每年几百万,到后来最多两个小目标的建设资金

    虽然真正花在村中建设的可能只有十中之一,但在周边几十公里的所有村屯之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了

    每当村中人在外受人欺负,这位也是第一时间拿钱去联系地方部门,省台卫视找人插队,当晚就上新闻,引起关注

    在年轻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位很好的村干部了,可能他也会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比烂的话,他还算是好样的

    最起码在李唐阿的印象里就挺不错

    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姥姥家在南面十几公里的隔壁县(不属于同一地市管辖),姥姥舅舅家的村子守着国道,路是板油的,路边有路灯,水泥堆砌的水渠,而他们村由于处于群山中间,交通不便,每次去姥爷舅舅村,和那村里的小孩玩,都觉得有些自卑,别人村子是那种干净整洁,自己村子破烂不堪,小孩子可能是不会表达,但是不傻,别人那装作表面礼貌,其上心里全是鄙视的态度是能够感受到的

    想要内心强大,那是需要有底气的,没有的底气的,那是纸老虎,那是已经亡了的大*,没人想成为对着风车冲锋的骑士

    村里仅有的几条出村路,是村中老人们,用着锤子炸药,一点一滴的开出来的,所幸是那时还很团结,离村最近一条大路是一条国道,无论是从村西面,还是村南面走,都要十多公里,村里人没等没靠,也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联合周遭的村屯,向东,在四周的山间,打通了一条又一条的路,在沥青路面出现以前,村中每年都会抽出半个月,集合全村老少,维护路面,铺沙补石,让这几条穿山路不至于不下雨时尘土飞扬,下雨就变成水泥路,有水有泥的

    在李唐阿上小学那年,觉得村中的路已经不足以在周遭百十里乡村内保持道路优势后,那时,村村通只是刚刚提出,还没有落实,在前村长的一力主推下,村里自己集资招标修起了一条20多公里的水泥路,连接国道

    依旧是每年全村维护,由于是村民自己集资修建的道路,所以每每提起,村里人是即自豪又心疼钱,对这条路极为爱护

    自从集资修路以后,也如同前村长说的那样,他们村子的发展一度超越周边几个乡镇,包括镇里的所有村子,村长每年都能和上面申请到各种建设资金,可能是上级部门也比较喜欢那时的他们村吧,比起一群嗷嗷待补,全指上级补助,还不肯主动寻求帮助的村屯,全靠同行衬托

    到现在论及基础建设等情况,当年羡慕自卑的心态已经变了,姥姥舅舅在的国道边的村子,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模样,仅有一点改变也是变得落寞了,残破了

    新建的高速公路也在他们村附近修建了一个出入口,取代了曾经串流不息的国道,成为了新的动脉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朋,又眼看他楼踏了

    在前村长人生最巅峰的瞬间,央七在周末也为他单独开了一期节目,节目开播的当天晚上,6点至8点半,全村人都在电视机前看到了益气丰发的村长,纷纷感叹,一周后的一个晚上,8点半他被人实名举报,在规定的时间的规定地点,接受调查,一个月后,半头苍白的他回到了家中,并且得到了他的惩罚,剥夺**权利

    村长的位置空置一年后,换了一位当时举报者们都非常满意的人选,嗯,很符合他们的标准,与棒子国那位女总统一样的性取向,不用担心私人问题,其他方面又极为保守,符合他们安逸的追求与想法

    但代价就是本来充满优势努力发展的村子,躺在了昔日的功劳薄上,村中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开始感叹,此处非吾乡,他乡留不下灵魂,但故乡又容不下肉身

    村中他这样的年轻人,了了无几,除了几个学历不高,小本毕业,或者干脆小本都没读完的,早早的成家,或接受了这辈子跑腿子命的人

    他们不是不想出去,是被长辈们约束住了,又或是实在没办法没出路,不得已

    随着上一代人的年龄逐步变大,年老不以筋骨为能了,机械化种植也开始被他们接受,并且接受的比年轻人还快

    而村里由于前村长在位时申请资金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用水泥板修建的大田田埂,使得以往十分容易摔倒的田埂路也不再那般行走艰难

    而村里交替那年是他大二那年,第二年下天,李唐阿家里南山上的林地就圈起来了,本来预计从新修建的李唐阿父母,也不再提这事了,开始到城里去买房

    出头的椽子先烂这词也开始在王文惠口中时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