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理宗 » 筹措粮饷解困危,征北将军华翠微。

筹措粮饷解困危,征北将军华翠微。

    二月二十七,卯时,天刚微微亮,天气有点冷。刚散了朝,赵信交待了一下留不住公公去鸿宾楼通知今晚设宴后,一人一马出了丽正门,朝龙门山而去。赵信想看一下自己的生产基地怎么样了,有没有遭到破坏。辰时初赵信就来到了山门口,看到一切如故很是欣慰,自己打造的生产基地并没有遭到破坏,看来史弥远并没有顾及到这里。

    进入山谷,赵信看到只有少量铁匠在带徒弟打制炒勺,大部分铁匠和木匠都无所事事的在闲聊,看见赵信过来就行一下礼。赵信问了王金贵为什么让工匠们都休息了,得到的答复是产品卖不出去。不过想想也是,现在民生维艰,有几个人有钱买这个铁锅呢。

    火炮赵信也不想生产了,太笨重不好运输。炮弹壳倒是打制了一些,然而因为没有炸药用,都丢在一边有的都慢慢锈蚀了。炼钢炉也大多关停了,因为赵信下令,严禁将这里生产的钢铁向外出售,如此种种,王金贵只能看着工匠无所事事,让他们轮流着干活带徒弟。

    赵信又来到山顶大屋,这里除了几个守卫之外也停摆了。赵信不在这里的时候,合成氨也无法正常生产,因为一出现问题就没人能处理只能停产,合成的氨气无法收集和使用。赵信也不能怪谁,是自己要藏着掖着,又怪的了谁!

    赵信心中的蓝图,是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与农业并强的理想国度。使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人人可温饱、技术发达的理想国度。不使百姓忍饥寒,不使胡虏来犯边,不使豪强欺百姓,不使百姓受剥削。赵信决定建立这样的国度,与天下百姓共享盛世。

    赵信憧憬着这些美好的国家,随即又被拉回到现实中。现在六十万大军正忍饥受寒,正在河套地区与北方强国作战,他们急需军粮,赵信要建立理想国度先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赵信想道:既然这里连史弥远都没想到,那定然还有不少存粮,毕竟赵信在这里也发展了几年了,余粮肯定会有,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想到这里,赵信迅速下山,找到王金贵。赵信问王金贵道:“王司马!”王金贵听着赵信对他的称呼露出一丝苦笑,好久没人叫他军需司马了,甚至有点忘记曾经在圣婴大王手下做军需司马的日子了。王金贵回道:“属下在!”

    赵信继续问道:“你这里还有多少粮米?当然朕是说的可以吃的,种子可不要给朕吃绝了!”赵信心里想保留种子很必要,毕竟跨越半个地球去寻找种子可不是一件容易饿事,尤其是这个年代。或许过个十年二十年,等造船技术先进了可以再去一次,可是这十几二十年会影响很多事情的发展。

    王金贵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的回答道:“回皇上,这龙门山土地狭小,虽然养的人不多,但是炼铁厂可是占了不少地方,农田满打满算就那么三十多顷。每年风调雨顺也就收个不到两万石,荒欠年景还收不到八千石,还得减去各种消耗……”

    赵信打断他说道:“朕就问你有多少余粮,你啰里啰嗦那么多干嘛!你就如实说还有多少存粮,现在北方战事正吃紧,朕要粮食急用!”

    王金贵怯怯的说道:“回皇上,只有十二万石,但是还要留种,属下只能给出十万石,其中玉米六万石,番薯、马铃薯各一万石,稻米一万两千石,粟米八千石!就这么多了。”

    “你这两天把这些粮食拉出来,拉到临安付交给户部的洪咨夔,记住,要晚上拉,尽量不要让人发现,清楚没有?朕会让御林军尽量封锁道路,让陌生人无法进入。还有,把人管好,随时准备搬家。好了,朕要去看看去年种玉米的村子如何了,你也随朕一起去走走吧!”说着就向外走去。

    这个村子就位于龙门山基地以南的谷地里,赵信将这里设为了禁区,除了村里的村民外任何人不得进入,这也是为了保密工作。两人骑马两刻钟就到了山门口,到村口将马交给守卫的御林军步行进村。

    早春时节,刚好农闲,村民们大都在家休息。一进村就看到离村口不远的一处岔道口,村民们聚集在这里晒太阳取暖,他们很享受这份安宁。赵信径直走上前笑呵呵的上前搭话问道:“乡亲们都在做什么?今年收成如何呀?”

    百姓们见来了人有点拘谨,本来聊的热火朝天的一下就冷场了,一个貌似是村里管事的人说道:“你是京里来的官人吧!来看看乡亲们的吗?”

    赵信问道:“你怎么知道?”

    那人回答说:“这里去年春天就不让外人进来了,你不是官人能进来这么!”

    赵信“呵呵”笑了一下算是回答,继续问道:“这位乡亲,你叫什么名字?家里今年收成如何?”

    那人回答道:“我叫侯官保,是这里的甲长,这些人都是我们甲的!”说着指了指右手边的几个人,又指了指左手边几个人继续说道:“他们几个是隔壁甲的,今天天气好,大家都出来晒太阳了。去年我家里收了一百二十石玉米,四十石粟米。好着呢!”说着嘴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乡亲们见说到这里都打开了话匣子,什么我家收了多少玉米、多少粟米、多少稻米等等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赵信就在旁边笑呵呵的看着他们讨论着各种好的坏的,总之就是什么玉米长的多收的多之类的。

    最后还是那个侯官保总结了一下说道:“这个玉米嘛,长的是真多,我家一亩长不到两石粟米的田它能长四石。这东西好是好,就是吃多了烧心啊。”

    赵信听着话笑呵呵的说道:“说的没错,吃多了是烧心,这玉米也就是灾荒的年景填个肚子,平常啊,还是吃米好吃。这个东西可以喂个猪啊鸡啊的,可以改善改善伙食嘛!”

    又听到老百姓在那里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一个抄着手的青年男子撇着嘴说道:“对,我也这么觉得。明年春天我就养几个鸡子猪子,过年了好吃肉。”

    赵信说道:“好,不错,有想法。这位兄弟,能不能带我到你家里看看今年打的粮食啊?”

    “走!”那青年男子回答道。赵信相信他的要求应该不会被拒绝,但没想到那青年男子答应的那么爽快,赵信随即跟着青年男子的引导朝他家里走去。后面的几个乡亲也凑热闹跟了过来,一边走还一边说道:“走,咱们也去大柱子家里看看,听说他今年收成不错,还说了一个漂亮的儿媳妇明年结婚呢!”

    接着有人附和道:“没错,我见过他儿媳妇,就是东边那什么村里的,长的可漂亮着呢!”又有人起哄道:“大柱子,什么时候迎新媳妇进门啊?到时候别忘了请乡亲们喝喜酒,别像你娶媳妇时候偷偷么么娶回来了,别说喜酒了,兄弟们连一口酒都没喝上!”

    大柱子在前面讪讪一笑说道:“不会不会,今年夏收完就接媳妇进门,到时候一定好好招待大家!”说着还不忘给赵信引路。

    走过了一个巷子口就来到了大柱子的家,一户土石堆砌的庄户小院,四间茅草房子的正房由石块垒砌而成,还有一东一西两间矮小的偏房,一看就是刚修缮不久的。

    进院后,大柱子径直走向东偏房,打开屋门。此时正屋里出来一个女人,看年纪应该是大柱子的媳妇。见大柱子带了一群人来忙问道:“柱哥,带了这么多人回来是有什么事么?”大柱子随口答道:“没事,你老实在家待着就行了!

    打开东偏房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用草席围起来两个人合抱的大囤。大柱子指着这两个囤说道:“这就是今年的新粮,一共四十二石,比去年多了二十六石,够俺一家八口人两年的口粮了。”说着喜滋滋的看着那两个粮囤。

    赵信看着粮囤思索了一下转头问侯官保道:“侯大哥,今年家家都有这么多收获么?”

    侯官保回答道:“你说怎么可能!”赵信听到这里心“咯噔”了一下,随后听着侯官保的后话终于由忧转喜。侯官保继续说道:“大柱子家在村里都是数得上的穷人,比他穷的也没几个了。他家收这点粮食比起来村里的大户就相当于一个零头,村里的王大户家里有八十几亩田,光是稻子就收了比他这些还多。王大户是俺村里最富的,田也最多,有八十多亩,今年一共收了快四百石粮食。不过他家人也多,有二十几口人,还雇了长工……”

    赵信听到这里已经没有心思再听了,他想了解的都了解的差不多了,心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赵信正在盘算:村里面大户收了将近四百石粮食,小户四十多石,那么一平均怎么也有个两百多石,村里三百多户就是六万多石,就算一半也有三万石,要是运到前线可以支应几天,苍蝇再小也是肉嘛!

    王金贵看到赵信在那里愣愣出神,想叫他却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叫,也不敢动他,只能在那里干着急。最后还是那个大柱子看到赵信神游天外的模样推了一把说道:“唉,官人!”见赵信没听他说话不由得腹诽:“合着我说了半天你没听啊!浪费口水么不是。”

    赵信顿时表示歉意,随即问侯官保说道:“侯大哥,你家收了多少粮食啊?”

    侯官保突然听见问话错愕的答道:“呃,也没多少,就一百多石!比他家多点吧!”

    “那我能不能问一下,我能不能跟你们买粮食啊?我不会少给钱的。”

    众人听后一阵惊愕,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的老头走上前说道:“是你个人买还是给官府买?”

    赵信一听就知道内中缘由,于是说道:“当然是替官家买的!”

    那老汉松了一口气说道:“不瞒您说后生,这个还真不是说买就买的。万岁爷下过旨意的,私自买卖这个是要“喀”!”说着拿手掌比了比脖子继续说道:“得亏您是给官家买的,不然还真买不了,就这也得万岁爷下旨我们才敢卖,谁也不嫌自己活的长!”

    赵信当即明白了,自己是曾经这么规定过,不过看来买这东西还挺省心,只要回去下一道圣旨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商量,随即拿定了主意。拿定主意后赵信也无心多待,看看时间已经快到未时了,晚上还有筵席要招待各路粮商,只得尽早返回临安。赵信托以回宫请旨就离开了,说什么请旨不过是托词,不就是自己一句话的事么。

    赵信和王金贵出了村,二人上马就往回走,赵信交待了王金贵收购村里粮食的事宜后便一路策马狂奔向富春县方向而去。只一刻钟赵信就出了龙门山,然后驱马缓辔而行。

    回到临安已经申时,天色渐晚。赵信这一天就只吃了一个玉米饼饼,还是在王金贵那里赶路的时候吃的,肚子还真有点饿了。但是宴会上不能胡吃海塞,那是要干活的地方。赵信让御膳房热了一点粥垫垫肚子,不成想越吃越饿,只能先带几名侍卫先一步到会宾楼,让留不住随后带鸾舆过去。

    赵信身穿普通百姓的衣服一路小跑向鸿宾楼而去,后面的御林军也一声不吭正色在后面小跑跟着。于是这样的一幕就出现在了临安街头:一个穿着普通的年轻人在大街上一路小跑,后面几个御林军在追,好像抓贼,只是这些御林军一声不吭大气都不敢喘。

    赵信来到鸿宾楼直接到了后门,因为他不敢走前门,怕被人误会。赵信敲开了门,那开门的跑堂直接傻了,这时候怎么有御林军敲门,张嘴就要喊人。赵信直接命令道:“不要声张,我进去找你们掌柜的说话,带我去见掌柜!”

    随后转身对几个侍卫说道:“你们几个不要跟着进来,去前面接銮驾吧!”几个侍卫恭敬的回答道:“是!”然而没有丝毫要走的意思。赵信见状往回走几步贴在侍卫身边说道:“不用担心,朕在这里很安全!”侍卫依然不为所动。

    赵信随即转身快步走进了鸿宾楼的后门,让那个跑堂关好门就朝里走去。一路跟着跑堂就往里冲,那跑堂还以为是哪家的王公贵族前来呷妓,带着就往群芳楼进去。赵信忙喊住他:“我是让你带我去见张掌柜,你带我去哪?”那跑堂的愕然说道:“我是群芳楼的跑堂,前面大掌柜的我也不知道在哪,听说他手眼通天呢,天天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尤其最近不知道忙什么,我都很长时间没见过了。”

    赵信语塞,只得说道:“行了,去去去,你忙你的吧,我自己去找他就行了!”跑堂的识趣的跑开了。

    赵信熟门熟路,直接来到张福贵住的房间,敲了敲门。开门的人他认识,是张福贵的老婆,不等对方说话张福贵先说道:“张夫人,张福贵呢?”

    吴月娥答道:“在前面招呼客人,官人他说今天官家要在这里设宴,他先去招呼官家的客人去了。我这就去叫他,你稍等一下。”吴月娥也听张福贵说过,赵信的身份尊贵,但是并没有说他就是当今皇帝,这些年总共也没见过几次,也很知进退不乱打听事情。

    赵信在大堂后门外等张福贵出来,不多时吴月娥带着张福贵赶来。赵信说明了来意,让张福贵赶紧准备点吃的给他。张福贵直接带赵信到了一个房间,一盏茶时间就送来两只卤好的鸡。赵信风卷残云的吃完这些终于肚子有底了,抹了抹嘴说道:“福贵,走!我们去办正事吧!你去看看朕的车驾到了没有,如果到了你直接带着伺候的刘公公过来,朕要在这里更衣。”张福贵应声出去了。

    张福贵正往外走,跑堂的伙计直接找过来了,见到张福贵急忙说道:“掌柜的,不好了,宫里头来人指名说要见你,那派头可大了!”张福贵回了一句“知道了”快步向外走去。

    来到门口,皇帝的鸾舆已经到了门口一盏茶时间了,那些粮商都在这里观看皇帝怎么銮驾到了,人呢?天色也要黑了有一点冷,留不住公公不想在外面等太久,想早点进去。张福贵是前脚进去安排赵信后脚留不住公公就来了,因此留不住公公等的有点恼火,想给这掌柜的一点下马威,上来就要吼。

    哪知张福贵看出留不住公公的小心思,没有打招呼,而是站的笔直直接喊到:“圣旨到!”留不住公公当时就懵了,忙跪下接旨。张福贵继续大声喊道:“传朕口谕,让刘公公进来,朕要在这更衣钦此!”

    留不住公公听完后顾不得那点小九九,立马捧着衣服屁颠屁颠的跟着张福贵进了鸿宾楼。一路试探着跟张福贵套几句话,不过张福贵跟了赵信这么多年,感情自然非比寻常,不经意间就把留不住公公给镇住了,从此以后再不敢说什么给张福贵下马威的事情了。

    说是更衣,其实就换一件外套,这么冷的天换衣服也不舒服。赵信换完衣服出来,留不住公公立马递上了小暖炉给赵信暖手,然后跟在赵信和张福贵身后服服帖帖的伺候着,快进大堂的时候还不忘喊一声:“皇上摆驾鸿宾楼!”

    赵信从后门进入大堂,里面穿着官服的官员纷纷行礼,后面的人也纷纷附和着。筵会在二楼的大厅,众人纷纷跟着赵信上了二楼,各路转运使、常平使朝着安排好的桌子走了过去,走到桌边站好,转头看向赵信。

    赵信来到筵会厅里,各路商人已经做好,见赵信进来纷纷都站起来抱拳行礼,赵信则点头示意。看着各路转运使、常平使已经入座,赵信准备讲几句开场白,说道:“众位老板,朕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有一事,望大家能够配合!”

    众人皆抱拳摇着说道:“一定一定一定一定!”

    赵信继续说道:“目下朝廷缺粮,想必传你们来的人已经说了,你们能来就是对朕对大宋的支持,朕替朝廷替百姓谢谢大家!今日朕就开门见山,现在朝廷大军正在北方抗击北虏,但是朕却不能给将士们足够的军粮,让将士们忍饥挨饿乃是朕的过错。朕现在想向各位筹措点粮米供给将士们,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这时有人见赵信征求他们的意见,于是问道:“不知皇上怎么个筹措法?是跟洪大人说的一样么?”

    赵信听后回答道:“朕不知道洪大人怎么跟你们说的,但是朕不会让大家亏钱的。朕有两个方案:一是管大家借粮,借了多少会让户部开具借据,等今年夏收后如数奉还。二是朕出钱买你们的粮食,一石三千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款两清概不拖欠!”

    下面一片唏嘘生,众人开始讨论起来,听到有人说道:“现在一斗米都一千二百文了,三千文一石亏太多了!”赵信听了也没说话,任他们自行讨论,毕竟抢嗯牛头不喝水,这种人就是那种赚的少就觉得亏的那种,做不了大事情。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出来说道:“皇上,我愿借粮十万石给皇上,给将士们助一臂之力!”

    赵信看着笑了笑问道:“不知先生高姓大名?哪里人士?”

    那人回答道:“不才黄锦纶,徽州黟县人,在两浙都有生意,如果陛下许可三日之内便可交割!”

    赵信拍手说道:“好,黄先生真乃俊杰,朕让户部这就安排人手交接,让两浙转运使负责押送!朕替将士们谢谢黄先生!”

    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很快又有些人或借或卖粮食给赵信,但是也有一些人极不情愿,赵信也没有逼他们,只是下令让当地衙门给他们上上眼药。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赵信或借或买一共筹集了四十多万石粮食,加上王金贵那里十万石,一共就有五十多万石,但是只有王金贵那里的可以立即调用。

    赵信着急前线没有军粮,计划等汲政或者陈韡回来以后就让华岳押送粮草去前线,临安的城防可以让汲政或者陈韡顶上,顺便让华岳接替郭仲元统领大军,这次北伐华岳的表现证明他可以担此重任。赵信调郭仲元回来有更重要的事情,因为后面的粮草补给还要靠他。

    次日,汲政从庆元府回来,结果就是扑了个空,史弥远根本就没有回鄞县老家。汲政报到后,赵信立即召来华岳安排道:“华将军,朕想认命你为征北将军统帅北方大军抗击蒙古,不知你意下如何?可有成算?”

    华岳听到这话直接呆住了,片刻后跪倒说道:“末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愿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赵信说道:“你明日就准备好,朕给你十石粮食先押送前线!朕给你两万人押送粮草,明日一早就出发!”正是:人是铁来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自古人为财帛死,鸟为食物不惜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