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理宗 » 千军万马征河南,功败垂成泪涟涟。

千军万马征河南,功败垂成泪涟涟。

    宝庆二年五月初五申时,赵信走在富阳通往临安的官道上,身后紧随着留不住公公、王金贵和江万载。这江万载是赵信新提拔的御前禁军统领,年仅十九岁。其人膂力过人,勇猛异常。在正月举行的禁军比武大会上艺压群雄,拔得头筹。赵信很欣赏他的武艺,于是任命他统领御前禁军。

    赵信突然回头问王金贵道:“王啊王啊老人家,现在田里种的玉米,这两年收获怎么样?还行吗?”赵信突然发现,他没给王金贵安排什么新的职务,只能尴尬的称其为老人家。

    王金贵回答道:“回皇上,这玉米确实是个好东西,长的多。最差的一亩田也能收获三石左右,一般每亩收获大约五石,极少数可以亩产近七石。但是这东西它不能多吃啊,吃了不消化!”

    赵信听了笑了笑说道:“哦?这玉米本来就不是让你们当粮食吃的。这东西的用处大着呢,用它喂鸡喂猪都是好东西!”赵信心里想:这东西现在主要还是用来做淀粉,造炸药,制酒精,做化工用的多一点,养鸡养猪那只能是顺带的,毕竟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保证大家过上安生日子。北方的蒙古人可是被称为世界征服者,不打服他们说不定哪天就来抢劫一回。

    从正月起,赵信就让全国各地积极练兵,屯聚粮草,应对随时会发生的战争,因为赵信已经计划今年收复中原。至五月端午节已经初见成效,各地军容整肃,筹集粮草七百余万石。赵信将粮草分屯荆襄、川蜀、淮海等地,为出师北伐做足了准备。

    六月初八,一切准备皆已就绪,赵信下令京湖、两淮两路大军同时向河南发动进攻。东路军由华岳加兵部侍郎衔出任两淮制置使兼京东招讨安抚使,统帅两淮兵马征讨京东、河南。西路军由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加河南招讨安抚使统帅荆湖路兵马征讨河南。

    华岳统领东路军,自涡口溯涡河而上,一路攻克蒙城、城父、蕲县、符离、临涣、永城、酂县欲与彭义斌会师于南京应天府,行至谯县遇到金军大将完颜赛不的殊死抵抗。华岳另派一军由杜杲率领,溯淮河收复下蔡、汝阴、黄州等地,与金将移剌蒲阿战于光州。

    史嵩之派部将孟珙由江陵出鄂州、团风、黄安与杜杲会于光州,二人合兵取信州后,孟珙领军西出梧柏、泌阳、唐州直取南阳。杜杲则北上息县、新蔡、正阳、汝南、上蔡、商水、鄢陵,与金军战于许昌。孟珙攻克南阳后转头北上方城、叶县、襄城兵进许昌。二人再次会师后并力攻克许昌,被随后而来的完颜合达、完颜彝围困。

    两部兵马共约五万,由于乏粮,向史嵩之请求拨粮。史嵩之因杜杲不是自己下属,拒绝发粮草。史嵩之手握十二万兵马,竟然坐在襄阳看戏,若不是孟珙要求出战可能一个兵都不会派,只因北伐大计是由华岳献策,不是自己的计策,怕华岳成了大功抢了自己的风头。

    孟珙和杜杲二人因为没有粮草,在守城八日后决定突围。华岳也因为势单力薄最终退兵,只收复了下蔡,回师又收复了泗州。此次北伐历时三个月,共出兵二十五万,收复下蔡、泗州、信州、团风、黄安、信州、东平、济州等地,耗费粮草一百八十万石,耗资白银三百八十万两,伤亡将士四万二千多人,战后抚恤白银四百二十多万两。

    这次北伐赵信发现军队里面有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军队统帅不遵旨意。京湖制置大使史嵩之,身为一名统帅,竟然妒贤嫉能,抗旨不遵。已经准备了半年的北伐计划,到他那里竟然说准备不足。无论真假,他都有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各部队缺乏配合,除了少数几个将领可以不计个人得失,为其他部队提供支援,大部分都在计较个人得失。这样就很容易贻误战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给敌人喘息的时间,让敌人看笑话。

    第三个问题,宋军的军械竟然不如金军。宋国一年的税收可是相当于金国的十来倍,按理来说军械应该比金国更好啊,为什么到头来军械反而不如金国?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有人贪污受贿,另一种就是军费不足或是没用到地方。

    史嵩之手握大军却固守不出,赵信数次下旨让他进兵支援粮饷,他竟然以准备不足为由给拒绝了。为了这次北伐已经准备了足足有半年时间,他竟然说准备不足。七百多万石粮草有近一半在他手里,他竟然说准备不足。

    赵信生平最厌恶这种自私自利,置国家与人民于不顾的小人,这种害群之马赵信恨不得见一个杀一个,留着也是祸害。战后赵信将史嵩之调回临安,准备以抗旨不遵,不听军令,贻误战机,的罪名将他处斩。并连带他爹,提举福建路常平使史弥忠被罢官。

    战后以孟珙作战英勇,临机应变,升权京湖制置使司公事。以杜杲治军严谨,临敌机变,奇谋破敌升为淮西制置使。经调查发现,军械问题比较复杂,两种原因兼而有之。最后将贪污军费的人下狱,将渎职的人革职查办。

    赵信本来要将史嵩之处斩的,但是由于群臣反对,于是就在朝堂上争论起来。有的人拿祖宗规制来说事,赵信以军法不可亵渎力争。有人说下不为例,赵信回复他们,说是下不为例,实际就是下可为例。

    最后赵信排除众议将其处斩,一时间很多官员辞职,赵信认为这些辞职的恐怕都立身不正。赵信为此专门下诏书,以后凡是贪污的,渎职的,抗旨不遵的,违抗军令的通通处死。

    为了防止贪污腐败,赵信又下令在各地州府设立监察使衙门,专门接受百姓举报贪污腐败等事情。因为要精兵简政,赵信计划设置的官民比例不超过千分之五,因为除了官吏之外国家还要养兵。中央需要用的人多,还需要储备人才,所以各地的官民比例就不能超过千分之三。

    说到反腐和税收,赵信又想到了农业税的征收需要先丈量土地,只有丈量清楚土地以后,才能精确的将该收的税收上来。宋国实行的保甲制,可以方便官府将税收上来。每次征税,保长带人将粮食送到县里,统一交给常平司衙门的人就完成了收税。

    赵信下令让各地县衙负责丈量土地登记造册,然后赵信再次派人下去清仗土地。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弄虚作假的事情发生,也节省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是看着清仗土地多数都按步量,这样误差较大,于是赵信又试着制造滚尺用来丈量土地。

    在北伐的这几个月里,赵信也没有偷闲。按照赵信的设想,他准备将宋国打造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法治国家,一切皆断于法,这能给赵信节约大量的时间,有了时间赵信才能干更多的事情。

    五月初六,赵信找来了几个治国理政比较内行的人,耿格就是其中一个。赵信将自己对国家的设想告诉他们,让他们制定相应的法律,最后将条文念给赵信,赵信再跟他们商讨修改。

    因为接下来赵信准备建设新一代的高炉,这个高炉需要建燃气管道,燃气管道赵信计划建造成铁管道。这就需要电焊,所以赵信又准备制造电焊机。这个东西说来也不难,就是结构稍微复杂一点,只要慢慢设计,跟电弧炉的理论是一样的,除了要把绝缘做好。

    因为每台发电机都专门为一个设备供电,所以赵信也没想要建设供电网。首先,目前的情况用不到集中供电。其次,制造发电机和大型蒸汽机也需要技术和材料积累,没有那么快。还有就是龙门山只是暂时在这里搞一下研究,以后肯定要找一个更好的地方重新建设。而且设计电网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

    电焊机是可以每天改进一点,但是赵信觉得还需要高温气体切割。高温气体切割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就是燃气和助燃气体。这个氧气好解决,因为只要把电解稀硫酸的氧气收集起来就行了。至于燃气也好解决,乙炔气的原料是电石,电石只要通过焦炭和生石灰混合并用高温还原就可以制造了。至于设备跟炼焦炭的锅差不多,稍微改造一下就行。

    第二个问题目前也容易解决,浇铸钢瓶作为贮存气体的工具,封口可以用高温锻造或者模具挤压缩小颈部尺寸。开关阀门,找一个手艺好的铜匠也能解决。现在赵信是一国之君,什么样的好手艺找不到?至于喷枪也就是让铜匠多费电劲,终归还是能解决的。最难的反而是输气的管道,橡胶管还是很考验技术的,这个也慢慢来吧。

    最后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气泵,这个东西目前问题也不是很大,如果设计的好,控制好压力可能根本用不上气泵。气泵跟鼓风机差不多,赵信已经将鼓风机搞出来了,就差密封技术。密封技术也不用太高,实在不行可以拿橡胶凑合着用。不过制取氧气的设备这个气泵却是必须的,收集氧气的设备需要加压。

    下一个难题就是钻床,钻床可以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一个东西。因为结构比较复杂,毕竟钻床和铣床结构是差不多的。如果钻床制造成功了,稍微改动一下就能当铣床来用。车床最主要用来做精加工,精加工从磨床开始。

    赵信将这几种东西同时研究,五月初七就出了成果。电焊机的电路已经完成,还差焊丝和保护气,第一代焊机还是用铁焊条吧,毕竟铜焊条的焊机需要比较精密的加工技术。铸造钢瓶也生产出来了,就差一个瓶口的开关,将它交给铜匠去解决。

    钻床的钻头已经铸好,用的是那种超硬合金钢,赵信目前还不清楚这钢里面添加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反正不是钨,因为在电弧炉里可以跟钢水一起熔化。电机也有了,差那么一个夹具和一个轴。轴也比较好做,难的是那个夹具。轴多磨一磨也就成了,但是这个夹具的结构钢材可是正儿八经的把赵信难住了。

    首先夹具的钢不能太软,太软容易滑,滑了容易报废。第二要有弹性,有弹性一般就不能做太厚,太厚了拧不动螺丝。最关键就是夹具和外层的螺丝套管要做的严丝合缝,这个就太难加工了。靠浇铸不太现实,最后只能再做一个手电钻,找一个手工好的人,用这个东西慢慢抠出来。

    因为要做手钻,赵信不得不又研究起来小电机。这大电机比较容易缠,这小电机比较容易锻造零件,各有各的好吧。缠这一个小电机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反复纠错,比缠一个大电机麻烦多了。还不能绕错线圈,还不能太大力,否则会把脆弱的细铜丝拉断。

    就这样,赵信一边研究技术,一边和那些人讨论立法的问题,还要处置前线军报,赵信是忙的不亦乐乎。转眼就到了五月十五,赵信突然想到,按时间算,铁木真应该已经西征回来了。

    如果历史走向没变,他应该今年就要开始打西夏了,万一他打过来河南,赵信北伐不就白折腾了。毕竟他打完花剌子模回来能调的兵应该都有五十万以上,赵信赶忙让江万载挑选一万年轻的精干士卒去吕宋训练火枪精准射击。

    为什么是一万呢?因为训练火枪兵消耗很大,尤其是火药这东西。枪和弹都好造,就是这火硝产量实在有限,而且还不是有钱就能买的。赵信调集了大量的资源给江万载训练火枪兵,至于教练,吕宋现在有一千精锐火枪兵在呢。

    突然,赵信又想到控温设备还没准备呢,以后要准备生产各种气体,没有控温设备不是闹着玩嘛!于是五月十七,赵信又加紧了气泵的制作。终于,五月二十气泵制作成功。赵信带着气泵和钢瓶来到已经好几年没动过的沼气池。

    赵信教了一下工人怎么收集里面的沼气,虽然赵信也不确定里面是不是还有,但是赵信就当他有吧。赵信自己是不会去做这个危险的事情的,怕死是一方面,万一他死了这大宋国就会陷入混乱,万一被金国趁机灭了,自己岂不是犯下天大的罪过。

    随后几天,赵信又让人收集了氯气,又制造了一个专门的用来合成四氯化碳的玻璃容器。将气体经过化学干燥,通入气体,在室内通过光照来合成四氯化碳。赵信做事小心翼翼,这些危险事情都交给别人去做,哪怕有一点危险他都躲的远远的。也会尽量将危险因素控制在最小,毕竟别人的命也是命。

    经过反复的计算和测试,赵信获得的东西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种。按比例进行了多次实验,获得的产物除了氯化氢之外应该分别有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

    赵信发现按一比一产生的一氯甲烷完全无法收集,因为全部都是气体,和氯化氢混合在一起无法分离,然后又加了一倍的氯气。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都收集到了,赵信让人将它们装进玻璃瓶。

    但是转念一想,制冷剂不是应该在常温下是气态么?如果在常温下都是液体该怎么制冷?难道用减压蒸馏么?貌似可以试一试,不过估计不太可行。看来这个东西,目前只能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来做了。好想吹空调,好想吃冰淇淋。

    赵信又转念一想,既然可以减压,为什么我不能加压呢?于是又让铜匠做了一个活塞式压缩机,足足用了五天时间才把设备做好,才把一氯甲烷压缩成了液体,然后提取出来。

    赵信看着眼前装着一氯甲烷的钢瓶想到,这里面的盐酸肯定还没除干净,但是怎么才能除去里面的盐酸呢。盐酸是溶于水的东西,这个一氯甲烷溶不溶就不知道了,试试吧,要不然把制冷设备腐蚀坏了不是白折腾了!

    赵信又把这个东西通入水里,然后再用浓硫酸进行干燥。为了保证尽最大可能的把盐酸除干净,赵信足足让气体通过五个水池洗了五次才放心。制冷的气体制好了,下面就是要制造整个的制冷设备。

    由于铜匠已经制造过活塞式压缩机,所以也算轻车熟路,只用了七八天就另外制造了两个活塞式压缩机。然后用一条长长的铜管制成了最简单的制冷设备。因为忘记了留充气孔,又浪费了半天时间去改充气孔。

    经过环环相扣的操作,最后赵信终于把制冷剂加进了制冷设备中。加气还有点讲究,不能让里面气压太高。太高了会提高制冷剂的沸点,不利于制冷。因为没有气压计之类的东西,赵信只能找一个猪尿泡控制气压。将猪尿泡套在充气孔,打开充气孔,如果猪尿泡被吹起来就证明里面气压高。如果没被吹起来则气压刚好。

    赵信一共做了两个一样的制冷设备,并排在一起,中间隔开一尺用来放一个支点,两边的制冷设备的活塞,连接在一个跷跷板上,只要压那个跷跷板就可以做功制冷了。赵信想让别人在干活的时候也尽可能舒服一点,所以就有了这个跷跷板的设计。正是:两种气体如何分,如今还要伤脑筋。要问我是啥原因,当初学习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