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网游竞技 » 三国网游再开新篇章 » 第八六章 董卓执政

第八六章 董卓执政

    董卓杀了丁原,当上司空,就接着搞事情。

    甲戌,指本月的第十一天,董卓又在皇宫开会,文武百官群僚都叫到崇德前殿,威胁何太后,叫嚷着要废除少帝,董卓自说自话曰:“现在这个皇帝刘辨在先帝刘宏和董太皇太后丧期,没有当人子之心,你看他长的那个熊样子,威仪也不能当人君,现在废除他的皇帝位,另封为弘农王,重新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也是先帝的直系后代,只要姓刘就是了,谁当皇帝还不是一样?这话不是和你们商量,是通知你一下。”

    袁隗多狗腿啊,立刻上前从刘辨身上解下皇帝玺绶,转过身来奉给陈留王,扶先皇帝现在的弘农王刘辨下殿,面朝北面给自己家弟弟刘协磕头行礼,自称臣子。

    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

    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太后于永安宫。赦天下,改年号昭宁为永汉。这一切都是董卓说了算,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是礼部的官员都跟上不节奏。

    董卓又诏除公卿以下子弟为郎,以补宦官之职,侍于殿上。

    乙酉,第十二天,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董卓自为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

    丙戌,以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第十三天,这是一天一个高官贵胄的人事变动,从皇帝到三公,人人有份。

    甲午,以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丙子,卓鸩杀何太后,公卿以下不布服,会葬,素衣而已。卓又发何苗棺,出其尸,支解节断,弃于道边,杀苗母舞阳君,弃尸于苑枳落中。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在演义中这一段则描写的非常有艺术性。

    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诗曰: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时常使人探听。是日获得此诗,来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儒催逼帝,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乃大恸而作歌,其歌曰: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曰:

    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歌罢,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骂:“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

    还报董卓,卓命葬于城外。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

    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伍孚。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后人有诗赞之曰:

    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董卓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

    董卓本来要急着抓捕袁绍,朝廷官员袁氏门人周毖、伍琼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购之,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即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术畏卓,出奔南阳。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时县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操,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操至陈留,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

    二月,丁丑,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当时刘邦有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董卓智慧,直接跳过了“王”的位置,把太师置在诸侯王之上,那么天下就不用来攻击我了。

    接下来天下共同反董,董卓也害怕对方势大,洛阳又在平原地带,四面都是平地,无险可守,极易被攻打,于是决定迁都长安。

    夏,四月,董卓至长安,公卿皆迎拜车下。卓抵手谓御史中丞皇甫嵩曰:“义真,怖未乎?”你害怕我吗?

    嵩曰:“明公以德辅朝廷,大庆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将天下皆惧,岂独嵩乎!”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劝戒,督促董卓施政以德。

    卓党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以问蔡邕,邕曰:“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太公,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反旧京,然后议之。”卓乃止。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HEN省尉氏县、一说为HEN省杞县)人。精通音律,才华横溢,通经史,善辞赋,工于书法,擅于篆书和隶书,尤其隶书的造诣最深,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著有文集二十卷,早佚。

    蔡邕的祖上蔡勋,喜好黄老之术,汉平帝时曾任郿县令。父亲蔡棱,也有清白的操行,死后称贞定公。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前来观看的人很多。他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

    后来蔡邕师从太傅胡广,三公的徒弟,在家里弹弹琴,写写字,小日子悠哉悠哉。就这样活到38岁,三公之一的桥玄征召蔡邕当官,这才入仕。

    当时的皇帝是灵帝刘宏,喜爱辞赋,经常以此提拔官员。后来天灾人祸不断,塞外鲜卑侵犯,百姓赋税繁重,都没有人能出得起钱买官了。灵帝就下旨百官提建议意见,要重振朝纲。

    蔡邕上密奏陈说应该施行的七件事:一是明令朝堂,以礼为本。二是善纳嘉言,监察百官。三是访贤求能,选贤任能。四是整顿整治,惩治腐败。五是官吏考核,优中选优。六是县令官小,亲民为重。七是太子国本,帝师慎重。并且附加上一份应该罢免和提拔的官员名单。

    奏书送上后,灵帝于是亲自在北郊迎祥气,举行辟雍礼仪。又下诏把那些以宣陵孝子为名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的官员,统统改任丞尉。

    这一下子蔡邕的名望就上升到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灵帝有事就问蔡邕,这个事该怎么办,那个问题又如何解决。蔡邕还进言说:妇人、宦官不准干预政事。有很多有见地或者人事安排的事情就用皂囊封上再递交给皇帝。从此用黑绸口袋上章奏,也成为了东汉末年的制度之一;比清代的密折匣子要早上千年。而“皂囊”从此也代指密封的奏章。

    但是有一次这个皂囊却惹了祸,里面写的要罢免的官员的名单被太监看到并偷偷告诉了那些人,那些人一听蔡邕要谏言罢免自己,就联合起来陷害蔡邕,蔡邕无法,只得逃走。

    这一逃就是十二年,自己五十岁了,董卓听说有这么个人,那得彰显自己用人唯贤的能力,就诏招蔡邕,不来,吾能族人!我能杀你全家!

    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这得是多大的缘份?

    初平二年(191年)六月,发生地震,董卓为此询问蔡邕。蔡邕对他说:“地动,是阴盛侵阳,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前春天郊祀,公奉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箱,远近都认为不合适。”董卓于是改乘皂盖车。

    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一遇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但董卓性格刚愎自用,蔡邕的话很少为董卓采纳。

    有一次蔡邕对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格刚烈而容易作恶,终究不能成事。我想东奔兖州,但是道路太远,不易达到,打算暂时逃到山东地区看看,怎么样?”那个时代,山东就代表反董,袁绍、曹操、鲍信等都在山东、河北、江苏那一块地盘生存。

    蔡谷说:“您的容貌与普通人不同,在路上走,看的人云集,这样,想躲起来,难啊!”蔡邕才打消了这个主意。

    董卓入关迁都长安的时候,留硃俊守雒阳,而硃俊却偷偷与山东诸将通谋,惧为卓所袭,出奔荆州。卓以弘农杨懿为河南尹;俊复引兵还雒,击懿,走之,打跑了杨懿。俊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

    徐州刺史陶谦上表推荐硃俊当车骑将军,然后遣精兵三千助之,馀州郡亦有所给。

    陶谦,丹杨人。朝廷以黄巾寇乱徐州,用谦为刺史。谦至,击黄巾,大破走之,州境晏然。

    董卓在长安稳定下来之后,遣牛辅将兵屯陕,又分遣校尉北地李傕、张掖郭汜、武威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硃俊于中牟,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这可以算作是朝廷的正规军,却对其他军阀的地盘上的人民朝廷烧杀抢,无恶不作,难怪天下人都要反对董卓。

    当时董卓以朝廷的名义分封了很多官员,包括地方大员、朝廷重臣都有涉及。而且自己还心怀不臣之心,人人得而诛之。

    董卓性残忍,一旦专政,据有国家甲兵、珍宝,威震天下,所愿无极,语宾客曰:“我相,贵无上也!”

    不难看出董卓其人的内心想干什么,那真是二十年之后才出生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取汉而代之,在董卓看来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后来迁都长安,其实把百官都得罪了一个遍。试想,在洛阳住了二百年的世家,突然被要求搬家到长安,然后还把大家在洛阳的房子全部烧掉,以断后路。大家在在不便,事事难料。换谁谁高兴?而且还要经常面对董卓喜怒无常的打骂击杀,人人自危,在沉默的河水下面,一直流动着汹涌的急流。

    董卓分封官员的时候,提拔上来的一位新任司徒,王允。却给自己埋伏下一个致命的祸根。

    话说,王允也是难得一见的狠人,甚至比狠人还要狠了一点,是个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