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篡史志 » 第二零章:东宫选拔

第二零章:东宫选拔

    且不说孙佳颖与常德公主如何?朱祁镇与皇太后张氏又是一阵唠嗑后,便直奔东宫。

    朱祁镇回到东宫后,先是检查了一番昨日浇筑出来的蒸汽锅,工艺有进一步的可能,只是东宫选拔近在咫尺,便暂时放下了此事,而是交待一旁的太监,将其安在灶台上,初次提炼高浓度酒精工作就在日进黄昏的时候风风火火的展开了。

    朱祁镇对于此事只强调了一点,那便是火不能太旺,锅中不能沸腾,锅中开始有声音想起,出口处水滴连线即可暂缓火势,由于是灶台,暂缓火势只能将蒸馏锅放置一旁,带的流线断滴时继续加热。

    朱祁镇吩咐完后便一人钻进正殿,出题整理答案,根据自己初步的估算,大概有二百之三百人会来参加,这是考虑到一甲只有三人,上榜之日即入朝之日,断无可能来参加自己的选拔活动;二甲者根据自己与朱瞻基的交流,大概五十人左右,这些人都是赐进士出身,要知道中了举人便有机会做吏,大概就是后世的事业编制单位吧,这些赐进士出身的人,一旦外地有官缺,是可外放为知县的七品官员,因此来参加的可能性也不大;三甲则是赐同进士出身,待遇不及赐进士出身,但这些人是有望在下次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若是呆板之人也不会前来参加,只有家境贫寒,可能会来此一博;综合考虑,一甲二甲三甲来参加选拔的也就半百之数!

    抛去这些人外,还有一半人是落榜者,这些才是朱祁镇的重要生源。关于此次选拔,朱祁镇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只是为以后自己的改革做一次小实验,废除科举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改改考试的内容自己还是可以做到的,唯独不知道的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除了四书五经外,对其他的了解多少?掌握多少?通过这次选拔多少可以了解一些这个时代的读书人。

    因此,朱祁镇此次出的题可谓是广度深度都不可或缺,简直是另一版本的公务员考试了,唯独不需要写文章了,但是多了看图说话题,为了出题,首次在藏书楼中看见了《永乐大典》,给朱祁镇带来了震撼,足足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以往见到的永乐大典只是这一万多册书籍中浩渺的一部分,摘录了《永乐大典》上的一些记录,主要记述了一些手工业的发展或手工操作。

    朱祁镇将出题的光度根据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很快就有了想法;随后开始考虑深度的问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流转不畅,除了行走在天南海北的脚商外,有机会走出县之地的盖有十之五六,而这里面读书人占了三成左右,这些读书人有机会来到京城参加殿试的,可谓是万不存一,所以深度考试便有了一下几个等级,知道,入门(了解),登堂入室(实践过),大成之象(研究过,有自己的想法但未能实现),大成(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实际上朱祁镇知道大成的人是不可能出现在奉天殿,反而是在市井之中,或者深山老林里,毕竟大明禁止奇因技巧,可谓是得小心谨慎;大成之象也纯粹是朱祁镇的一厢情愿;登堂入室的到是有,有些考生来自商贾世家,总能接触到一些外人不知道的事情;至于入门则纯粹靠的是地理之变,毕竟大明幅员辽阔,各地各有不同,对一些人来说没听过,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如吃饭喝水一般,虽是触手可及,但是科举不考这些,因此这些人也只是了解,不会有太多的可能去实践的。

    实际上,朱祁镇有个大胆的想法,此时隐隐有了一些可行之法,所谓离摸石头过河的地步还差一点,那就是要投石问深浅,防止自己被淹死。

    在整理思路的过程中,朱祁镇出去看了几次蒸馏出来的酒精,此酒精可谓是纯粮食打造,因此朱祁镇便浅尝辄止的喝了一口,与前世的烈酒做对比,经过几次调整,酒精度数从四十几度来到了六十五度以上,毕竟前世喝过最烈的酒就是65度了,在高自己也无从判断了,这已经很接近医用酒精了,朱祁镇暂时放下心来。

    随后朱祁镇又让人把之前在东宫院子里的东西一应搬到东宫的杂物殿,常德公主也是晚膳后才回到东宫,朱祁镇也未来得及细问,只是能待到现在相比处的不错!

    这一日,是东宫选拔的日子,因为是三月天,本是多风的时间,这天,只是微风拂面,倒是适合考试。

    此次考试,只是检查了一下这些人是否为参加殿试者,至于是否作弊,朱祁镇不在意,因为自己出的题是这个时代不曾考过的,也没人会想到考这些!

    考生人数和朱祁镇估计差不多,只有一百八十四人参考,唯独让朱祁镇没想到的是叫舒曈的考生,根据昨日的放榜情况来看,此人第二甲第三名,可谓是个人才,这含金量简直是纯金无疑了。

    朱祁镇在考前,简单的说了几点,第一点:此次选拔不公布排名,没有成绩,即不影响你们以后的仕途发展;第二点:此次考试分两堂,你上午一堂,下午一堂;第三点:此次考试不限时长,但一旦离开考桌,视为考试结束;第四点:经选拔合格者,可在东宫领一执事,月俸同知县,但无官品之说;第五点:此次考试中涉及奇因技巧,有想法者,皆可写下,不治罪!

    众人听得哗然,第一参加此次考试不影响仕途,无后顾之忧;第二有机会博得一个待遇不错的差事;第三,虽无官品,但给太子做事,差不多就是给未来皇上做事了,可谓是最大的机遇;第四,哗然一片的主要原因是此次选拔过于松懈,一不查夹带,二不限时间,感觉如儿戏;再看上方高坐的虽是太子,可也只是六岁而已,自己当时刚启蒙而已,对方竟然开始选人了——有一好爹当真是开了挂的人生!

    身在乾清宫的朱瞻基听说后,摇头苦笑道:“真是胡闹也!或许自己不该答应,此事一出,必定会成为市井笑谈!”

    身在坤宁宫的孙佳颖却是在常德公主那里看到了考试题,只觉自己儿子书没有白读、死读,一时间也没有注意考试的其它事项。

    中午时分,朱祁镇命人推来几车小粥,一车咸菜,两车米饭一车馒头,供诸位考生食用。

    此次选拔史官在朱瞻基示意下,仅仅一语带过:时太子为稚子也,兴致,选拔人才试为己用,与诸生共用午膳也!后缀一语,帝曰:吾儿爱才之心,朕不及也!

    试后,朱祁镇单独问了舒曈几句,才知其为江南人士,出自商贾世家,为庶子,其父不愿其读书,只让其继承衣钵,为其嫡长子保驾护航,不愿,愤然离家,后得一妻,妻种田,己读书,至今日,已三十有八也!临行,儿患病卧床,资不足为其医,此来赌一把也!成则在京安家,败则回家归田。

    朱祁镇听后默然,又叹道:“今人之难,后世辛不存也!”

    随即,找出舒曈试卷,不由一惊,此子竟冒天下之大不韪,改善犁,与后世差之无几也,当即道:“舒曈!你可知罪!”

    “小人知罪!”舒曈跪地道。

    “本太子也只是让你们想想奇因技巧,以供玩乐!可你却私自改进,不怕项上人头不保!”朱祁镇不露声色道。

    “贱内种田,己读书,于心不忍,奈何贱内坚持,小人只能想尽办法减轻贱内负担,耗时三年方有成效!”舒曈心寒,太子出题,只为玩乐,自己却当成了救命稻草,一股脑的都写了上去,如今悔之晚矣,只能如实道。

    “好!”朱祁镇拍手称好,随即感慨道:“大明若人人如你这般!何愁日月江山永在!大明江山永在成为空话矣!我现在无力改变什么,但可保你一生平安,吃穿用度不愁,你可以现在回家接人到京城,住处我会帮你解决,另外赐你纹银五十两,免你心中之忧!日后可多读匠书,但凡你有什么想法,皆可放手去做,我也可助你一臂之力!”

    “晚生谢太子殿下!晚生谨记教诲!”舒曈本以为是面对死亡的恐惧,不曾想幸福来得太突然,一时间脑袋想拨浪鼓一样,与地面碰撞发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