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 第一百七十九章 暗藏玄机

第一百七十九章 暗藏玄机

    遇事犹豫不决一向是齐王的习惯,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大事。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貂勃顺水推舟的计划没有错。如果真的有错,那就是打破了既定的计划,让齐国陷入了被动当中。

    齐国君臣对此争论不休,其中的焦点是秦国的反应。若是因此恶了秦国,那齐国就得罪了半数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鲁仲连入朝,一针见血地指出----齐国的形势不可能再差。不答应赵国,赵国大军旦夕可至。恶了秦国,隔着韩国、魏国,秦国也不能拿齐国怎么样。治国之道,在于求稳。今天的安危都保不住,何必去忧心明日的烦恼。

    齐国王后也是这么认为。大的道理她不懂,但半部论语治天下,许多事情窥一斑可见全豹。伐秦能不能成行尚且两说,赵国的大军可就摆在边境呢!

    最终,齐王决定一方面派遣使者回复貂勃,一方面派人通知秦国这件大事,诚恳地表示齐国加入其中肯定是出人不出力。

    黑冰台的效率前所未有的快,当赵王喜气洋洋地送走上大夫貂勃的时候,秦王也得到了赵国的这一计划。

    咸阳宫里,秦王笑了。在赵国密谋天下伐秦的这个关头,秦王不惊反笑。这让群臣既是讶异,又觉得心安了不少。国难当头,秦王笑总比惊慌失措要好。

    其实,秦王却是知道自己不得已的苦衷。秦国大败之后恢复了些许的元气,但这不足以让秦国有底气和六国作对。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不敢前进的场面没有十几年是不会发生了。眼下,国内不少流言蜚语在传递,声称秦国因为暴政或者说严苛的法律遭到了上苍的惩罚,矛头直指自己。有些激进地则是诽谤自己胆小,被三晋吓破了胆。自己虽然下令追捕斩杀了一些,但流言却是变得愈发厉害。

    如今,关内秦人的士气因为这次诽谤下降到了极点。王公大臣们虽然理解自己的苦衷、秦国的苦衷,却没有出言反驳。也许,他们也想看看,经历一系列变故后扛起秦国大旗的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信心和毅力走下去。

    秦王的性格决定了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行事作风,如果真的因为赵王的一个提议就显露出慌张无措的一面,那就真的不是秦王了。既然你们说寡人胆小,那寡人就证明给你们看看,好好打一下你们的脸!

    “诸位爱卿,赵王得寸进尺。前年,赵国大军屯扎在雁门,虎视眈眈,寡人不愿意我大秦的男儿白白牺牲,因此撤退到马邑固守。这是寡人的礼,赵王不思赶紧,反而意欲联合齐、魏、燕、韩、楚五国伐我关中。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大秦若是继续退让,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秦王义愤填膺地说道。

    魏冉望了望群臣,眼看大家都用求助的目光看向自己,想要自己表态。心中微微一叹息,嘴上却是缓慢有力地说道:“王上,赵国不仁,屡次犯我秦国疆土。我大秦为天下计,一再忍让。但赵国亡我秦国之心不死,臣以为这一次一定要重创甚至全歼赵军,方能让列国知晓我秦国的厉害,让列国不敢对我大秦生出觊觎之心。”

    秦王满意的点了点头,魏冉自从在公子市变乱中表明态度后,就一直很是懂得自己的心意。对自己提议的事情基本上是全力赞成,这让魏冉在秦王心里加分不少。

    宗正嬴泗暗暗称赞秦王的果决,越是在低潮谣言四起的时候,秦王身为一国之君,越需要保持自己无上的权威。否则,国将不国,大家各行其是,国家就会彻底乱了套。且不说秦王决定的对与错,魏冉身为丞相,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无条件的支持。

    况且,秦王的这次决定是极其正确的。赵国步步紧逼,秦国步步后退,等退到无路可退的时候,秦国的民心也就散了。到时,遣一上将军领十万精兵,秦国可破矣。

    秦国向上的凝聚力和民心,就在于百战百胜无往不克的战绩。表面上看,每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是开疆扩土。往深层次说,却是保证新兴地主阶级支持王室的先决条件。

    “王上!各国休养生息不过是两年的时间!这两年齐国和楚国时有混战,谈不上恢复实力。燕国则是跟我们远隔千里,即使在我秦国身上侥幸得到些好处,也不会太大。因此,联军的主力其实是韩、赵、魏三军,尤其以北路的赵军,南路的韩军为甚。臣建议,即日起加固城防、河防,尤其是峣关,马虎不得!”

    秦王对宗正嬴泗的建议很是赞成。齐国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泄露给自己,那肯定就是打着不和自己作对的想法。楚国虽然跟自己有血海深仇,但实力有限,只能跟在联军的后面跑跑腿。马上就是越冬了,燕国要提防东胡年复一年的骚扰,应该也不会派遣什么主力。

    “武安君,你以为呢?赵国若是纠结齐六国之众,我大秦当如何应对?”秦王问向一直沉思不语的白起。

    白起抬起头来,语气恭敬地说道:“王上,六国即使可以联合起来,伐我大秦,其困难势必层出不穷。联军劳师远征,补给不利,此乃一弊也!我军占据沿途重镇要塞,凭借地利,不说以一当百,以一敌十还是很有把握的,联军若想推进,势必伤亡惨重,此乃二弊也。六国人心不齐,欲贪利而不肯出力,互相推诿,战事必定有变。此乃三弊也!”

    秦王笑了笑,打断了白起的讲话,说道:“如此说来,武安君以为我大秦此战必胜了?”

    白起一脸严肃的点了点头,又谨慎的说道:“没有发生战事之前,谁也不能保证一定会胜利!但臣以为,只要我大秦不主动犯错,这六国联军来多少,臣有机会灭掉多少!”

    对于白起突然夸下海口,秦王大笑了三声,“如此,寡人应该希望联军多来一些喽!在家门口收割敌人的首级,我大秦的高爵位应该又会有不少!”

    秦王的玩笑让不少人发自内心地笑了出来,大战来临前紧张的氛围一扫而空。秦王和武安君都在考虑如何加官进爵的事情了,这一战当是秦国的复仇之战。群臣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太子柱笑得也很开心,通过观察秦王,他知道了如何调动朝堂的氛围,让群臣如何为自己所用,贡献智慧。如果台上换做是自己在位的话,一定会神色沉重地征求群臣的意见----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六国联军!

    秦王很喜欢这样的朝堂氛围,他关切地向太子柱问道:“太子,如何?武安君所说的看法你怎么认为?”

    太子柱略一犹豫,整理了下自己的思路后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儿臣以为,武安君所言甚是。不过,赵国也有明智之士,如上卿蔺相如。他们应该看得出其中的深浅,若是赵王跋扈、一意孤行,他们劝说而赵王不听,儿臣以为我大秦可利用一二。若是他们对此事未置一词或者附议,儿臣以为,这里面肯定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秦王听后眉头一皱,自己想当然地以为赵国是接连大胜利,这才得意忘形,想要通过号令各国一起伐秦让列国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却忽略了赵国是否会有更深层次的计划。

    魏冉有些惊喜地看着太子柱,实话说,太子柱不同于他死去的王兄那般仁孝,只能说有些小聪明罢了。但也许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前的太子柱怕是知道自己没有机会继位,所以才干脆纵情山水为乐。谁想到随着公子市、公子悝的去世和他王兄的去世,他成了唯一的法定继承人,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少了玩世不恭,多了深谋远略。

    “密报称,赵国蔺相如对此事不但没有反对,反而积极推动。”魏冉随口说了这么一句,却推翻了太子柱的第一个推测。也就是说,太子柱应该是任务赵国君臣有所图谋。或者说,蔺相如有所图谋!

    秦王点了点头,承认了丞相魏冉刚才所说的正确。“太子,你认为赵国此次另有图谋?”

    太子柱点了点头,笑道:“父王,儿臣以为,这次赵国出力不讨好地想要联合五国伐我大秦,不过是继续打压我秦国的声威罢了。实际上却拿不到一些好处的。这次蔺相如之所以推动这件事,应该是有私心的。”

    “私心?”群臣听后和秦王一样,都很是惊讶。

    “这只是儿臣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父王觉得有道理就听听,没道理的话就权当是儿臣说了一个笑话。”

    太子柱谦虚起来,秦王揶揄道:“太子,你大胆地说就是!寡人支持你!”

    秦王都这么说了,太子柱也就没有再犹豫,言道:“将相和的事情父王很是清楚吧!”

    秦王点了点头,这是发生在渑池之会后的事情,当时成功挡住自己羞辱赵王的蔺相如因此而由大夫提拔到上卿的高位。百战百胜的将军、上卿廉颇对此不服,言语间对蔺相如颇不客气。蔺相如不以为意,谦让有加,折服了心高气傲的廉颇!引出了一段负荆请罪的佳话!

    “蔺相如此人出身低下,廉颇也是边将出身,不为赵国宗贵所倚重。这样的人,也许可得一时的高位,但却永远不会被赵国上层所接纳。父王您好好想想,蔺相如可有什么交好的宗贵?廉颇更不必多说,心直口快,得罪的人不可胜数。如果不是有蔺相如在身边保着,像廉颇这样的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秦王暗自点了点头,这也是赵国的一个传统。平民出身的,职位可高但名声地位不显。像封君,赵国的封君都是和王室有关系的。就连望诸君乐毅也是名闻天下的名将,才凭借着这个获得君位。说起来,蔺相如的出身甚至还不如廉颇呢,廉颇好歹是良家子弟,蔺相如干脆是当过宦官的宾客。

    虽然现在廉颇已经受封为信平君,但这是基于廉颇立下了赵国百年难遇的大功大捷。赵王若是真的敢视若罔闻,怕是赵国的整个平民阶层都会愤愤不平,激起民怨吧!就好比上卿蔺相如,他担任上卿以来,立下的功劳不大吗?不,但他的功劳却不是像廉颇那样,为众人所知。所以,他依然止步于上卿的位置上!

    即使他是赵王的心腹,甚至可以和平原君赵胜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但在民间的地位上,无形中矮了一阶。如果不是出于制衡的考虑,秦王甚至怀疑,依照蔺相如的出身,他会不会昙花般一闪而过。

    太子柱观察了下群臣的反应,见没人反对自己,这才继续说道:“出自同一阶层,同样饱受来自赵国宗贵的打压。他们又是一文一武,儿臣看来,无论出于利益的最大化还是为了抗衡宗贵的需要,他们都会选择结盟。这也说明了廉颇一次负荆请罪的演戏之后,蔺相如为何在赵王面前全力推荐廉颇,任命他为主将。廉颇的功劳越大,蔺相如的地位越是稳固。这是一个完美的同盟!”

    (实际上,大家所熟悉的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名震天下,受封马服君后却从此销声匿迹,再无指挥重大的战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蔺相如和廉颇的全力打压!在蔺相如死后,廉颇独木难支,不得不逃离赵国。其中的影响、关键,可见一斑!)

    “如今,这个联盟随着廉颇受封为信平君而愈加强大,他们聚集了一批出身寒门的士子官吏,充为马前卒。蔺相如不是周公,他的搭档廉颇封君了,儿臣就不觉得,他不会跟着心动。因此,儿臣认为,蔺相如之所以全力推行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一定是有着想凭借大功封君的野望!若是蔺相如也封君了,他们就有足够的底气和宗贵们抗衡!”

    群臣听得有些瞠目结舌,谁也没想到,太子柱能抛出这样的高见。将六国伐秦一事的由来分析地头头是道。秦王明显也是惊喜交加,有子若此,夫复何求!

    对于子女的疼爱,秦王向来是不吝惜于言表的,但太子柱毕竟是接班人,年纪又轻。当着群臣的面表扬的话,说不定让太子柱得意洋洋。想到这里,即将说出口的表扬被秦王硬生生压住了。秦王转而疑惑地问道:“太子,六国伐我大秦,乃不自量力!这样的蠢事最大的可能就是无功而返,甚至是被我大秦碰的头破血流!就算如你所说的,这一切都是赵国上卿蔺相如所推动的,那么一件不会成功的事,何谈功劳!蔺相如怎么凭借这个来获得封君的爵位?”

    太子柱回道:“儿臣以为,六国伐秦不过是一个过场而已。最重要的是树立赵王的无上权威,父王您想,若是有个您宠信的臣子让您扬威天下诸侯各国朝拜,你会不会封他为君?”

    秦王笑了笑,颇为气恼的说道:“我大秦以武立国,没有真本事,没有大功于我大秦,寡人是不会给他封君的爵位的!”

    太子柱当即拍了一个马屁,笑道:“父王,赵王可没有父王您如此秉公执政!”

    秦王点了点头,神色间颇为自得地说道:“众爱卿,你们觉得太子殿下所言如何?”

    “臣等愚钝!太子殿下所言令吾等茅塞顿开!”不少臣子说起了客套话。

    “你来说,丞相!”秦王显然不喜欢听这样的客套话,转而点名。

    “臣以为,太子所言有一些道理!不过这是最极端的揣测,说不定蔺相如等人是想削弱各国也不一定。现在已经是十一月,大雪马上就要封山,道路不通。不适合大军的集结。何况,赵国还要联系各国,没有两个月,联军是不可能接近边境的。即使赵国里面藏着阴谋诡计,我大秦也不得不接招!臣建议,在这段时间内尽可能地破坏联盟的可能性。这样,赵国就算可以纠结起一支大军,也是军心涣散的大军,不足为虑。到时,就是武安君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秦王笑着点了点头,太子柱分析能力是不错的,但却纠结于原因,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丞相的建议老成持重,一针见血。谋国必先谋身,太子柱还要好好锻炼下才是。

    “王翦,你怎么看?”就在群臣点头附和丞相魏冉的建议时,秦王突然问向了内史郡郡尉王翦。

    众人随即把目光看向身旁这个年轻的郡尉,前些年的战争秦国损失了不少干将。王翦是新晋发现的一员骁将,就连白起都称赞其有孙武之风,可堪造就。

    王翦知道自己的年轻已经引起了不小的嫉妒,原本想保持低调蒙混过关的,但现在秦王点了名字,不说也不行。既然如此,那就实话实说吧!

    “王上!臣以为刚才魏丞相、嬴宗正和太子殿下所说的都对!赵国看似来势汹汹,实际不足为虑。我大秦所要担心的是不要让赵国得逞。大秦的赫赫声威决不允许赵国的践踏!”

    面对空泛的言论,秦王显然没打算轻易放过王翦,转而追问道:“若是联军自武关强袭关内,你需要多少兵力才能给寡人守住峣关?”

    说到了实际的问题,王翦知道自己再不能推脱。迅速衡量了下峣关的城防和敌军可能的兵力,王翦迅速回道:“三万可保峣关无失!”

    “好!”秦王喊道,随即吩咐道:“就依你所言,到时联军若是敢来,你就率领三万精兵将他们挡在峣关外面。至于函谷关和北疆的守备,就全赖武安君你了。”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