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鼓角动边城 » 题外话,关于《鼓角》的故事来源2

题外话,关于《鼓角》的故事来源2

    可架不住谢晦能说会道,很快他也就统一了。

    公元424年五月,谢晦伪称自己府中房屋破损,将家人全部安置到府外,迎檀道济及其所部军队入内安置。

    行动前夜,谢晦与檀道济同宿,因为心中有事,谢晦紧张异常,彻夜难眠,辗转反侧。檀道济一介武夫,倒头就睡,鼾声如雷,羡煞谢晦。

    第二日,檀道济在谢晦等人的导引下,引兵杀入宫中,将因夜里喝多了睡在宫内天渊池大龙船上的刘义符砍伤,收了玺绶,由士兵押送回太子宫软禁。

    谢晦们于是矫称皇太后令,废刘义符为营阳王,迁往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金昌亭软禁,宣布由刘义隆承继皇位。

    有人提醒傅亮说:“营阳王既往吴地,宜厚加供奉;须知,若有不幸发生,你等有弑主之名,要存活于世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可是,徐羡之恐事情有变,早已派人分头赶往吴郡和新安两地,将刘义符、刘义真处死,傅亮想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绝了后患,傅亮领百官备法驾迎刘义隆于江陵。

    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徐羡之和谢晦早早就商量好了,只要刘义隆离开了荆州,就由谢晦为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雍、益等七州的军事,万一刘义隆翻脸,大家也可以居上游与朝廷叫板。

    刘义隆的左右将领和亲信得知刘义符、刘义真二人被杀,都大为恐惧,觉得傅亮等人此来是一个圈套,其目的,就是要将刘姓宗室一网打尽,然后由他们中某一人当天子称帝,均力劝刘义隆不要去建康自投罗网。

    司马王华独不以为然,说:“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虽然营阳王(指废帝刘义符)纲不举、目不张,但人望未改。徐羡之乃是中才寒士,傅亮不过布衣诸生,并无晋宣帝司马懿、大将军王敦之勃勃野心,他们受托孤的重任,地位尊崇,此时绝不会背叛。其对营阳、庐陵二王施此毒手,是担心将来遭受报复,铤而走险。殿下宽睿慈仁,远近所知,彼等破格率众前来奉迎,是希望殿下能感激他们。毫无根据的谣言,一定不是真的。另外,徐羡之等五人,同功并位,谁也不服谁,就算心怀不轨,也势必不成。所以说,他们杀害二王,正是过于贪生怕死之故,岂能在朝夕间蓦然谋反!不过欲握权自固,以奉少主而得重视罢了!殿下只管坐上六辔车驾,长驱直入,方不辜负上天及百姓的厚望!”

    刘义隆听了王华的分析,心中已然有底,遂笑着对王华道:“爱卿这是要做昔年劝汉文帝进京即位的宋昌吧?”回头又对其他诸人说:“谢晦等朝内诸公受先帝遗命,不容背义。且功臣旧将,布满朝廷内外,我现有兵力又足以制乱,有何可惧!”

    他让王华留在荆州,又派到彦之镇守襄阳以防不测,然后接见傅亮等众臣。

    见了傅亮,放声大哭,哀动左右。

    接着,又问及刘义真、刘义符被废被杀经过,悲哭呜咽,两旁莫能仰视。

    傅亮汗流浃背,张口结舌不能应对。

    在东去路上,刘义隆将自己的安全全部交由自己府州的文武百官和军队负责,戒备严密,从建康来的人本不能接近他的队伍。

    他的心腹大将朱容子更是怀抱佩刀,日夜守卫在刘义隆所乘船舱房门外,连接几十天衣不解带。

    这年(公元424年)八月,刘义隆抵达建康,先谒父皇的陵墓,再受百官的玺绶,大赦天下,改元元嘉,史称宋太祖文皇帝。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之初,不动声色,对文武百官一律加官晋爵,徐羡之晋位司徒,傅亮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谢晦晋号位将军,并正式批准他去荆州做刺史,檀道济晋号征北将军,王弘则晋位司空。

    徐羡之等人长舒一口气,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但事情远没这么简单。

    宋文帝刘义隆虽然年不足二十岁,却沉得住气,深藏不露,隐忍不发。到了刘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觉得自己在朝廷已经坐稳,胜券在握,才开始徐徐采取行动。

    他已在暗中查清了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乃是整个废立行动中的主谋,檀道济、王弘二人只是协从,于是将檀、王二人拉过来,蓦然发难,内诛徐、傅,外讨谢晦。

    徐羡之自感罪责难逃,自缢而死;傅亮则在逃跑路上被擒诛杀。

    据江陵上流的谢晦根本料不到出镇广陵的檀道济会对自己下手,硬起头皮,在彭城洲(今湖南岳阳东北,位于长江南岸)列阵应战,结果全军溃败。他和他的兄弟子侄皆被送至建康,斩于闹市。

    宋文帝刘义隆解决了朝内权臣,这才开始潜心治国。

    他清理户籍,下令减免百姓赋税,裁减各地冗余的地方官员,改革苛刻的刑罚,恢复学校与考试制度,劝学、兴农、招贤,使百姓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生产力,国家经济蒸蒸日上,国力大幅度增强,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迎来了两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年历史中的难得一见的数十年盛世,是为元嘉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