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当网抑云青年开始修仙 » 第二十章:灾相

第二十章:灾相

    李俞想起这段脑海中的记忆,也是微微叹息,掌门那厮下山的百年,与扶余山主的往事当真应了那句:

    没什么好执着的,一百年后你也没有我。

    两教掌教之间事,间接影响了下方子弟,乃至两个道宗传承。

    都已是堂堂道门羽士,怎还这般......

    道者修行,终至八阶,体内外气息源源不断,浑然天成。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雅称羽士。

    终究,

    几人间谈话已转到其他方面,但偶尔插入的灾民之情,不少佛教寺庙已经闭客,让人听着难免情绪低下。

    寺庙闭客是有颇有说法的,平日见些许疾苦,可助红尘修行;但如今情况不同,大慈大悲之佛,见多了惨案,也难免凡心动荡,堕身成魔。

    姬晨所讲,道门中人闻之皆是嗤之以鼻。

    宴会上的对话使得李俞也再无兴致吃酒,整个人有些蔫蔫不乐。

    唯有那起舞的蚌女,看着方才在心灵上勉强得到一些慰籍。

    以至于揪着他衣角的那双小手,几番拉扯欲有话说,都没有被注意到。

    这也让那小手的主人有些懊恼。

    山中无岁月,修行已千年。

    对于妖族更是如此,一场龙宫的宴会,即便是已经开了一天一夜仍不见结束。

    宴会的几位还在畅谈,大抵有些许朝廷为何不降水的补充,龙王对差点坏了朝堂大事的歉意,扶余山则偶尔讽刺朝廷当今现状;

    至于作为散修的那位,品着上好的舞姿,用各种叫法唤着众人吃酒。

    李俞的郁郁寡欢一旦开始,那是远远不见结束。

    这般宴会,比在山中清修还要让人不适甚许。

    索性起身,下定打算,去他们口中所说沣河下游的百姓究竟是如何如何。

    拽衣角的小手发现李俞有所动作,转头探去,那三清殿的道子竟是有离去的迹象,当下想一同离去,后想了想自家山中的教义,便有些犹豫。

    一时间,杨钰既有些不知所措,小手也有些无处安放。

    李俞不忍打断众人的雅兴,便没出声,悄然离去。

    三清殿道子的奇怪行径,还是让场面一时间冷住了,起舞的海蛇妖也停了下来,只有颜柯胖脸上浮笑,解释道:

    “不必在意,道子性情一事想比诸位都有所耳闻,应是有些控制不住,短暂离去罢了。

    诸位同道,不必在意,不必在意,今朝有酒今朝醉,且举杯!”

    应仁和点点头,也不在意,心情正佳,大手一挥:

    “接着奏乐,接着舞。”

    众人见地主都没说什么,也都没什么不满。

    共饮,便足矣。

    ......

    李俞从龙宫上岸,胯下骑着青牛,身旁伴着毛驴,行于云霄之上,连连叹息。

    不知别的地方怎样,反正靠龙宫的周边一带,村镇十户九空,浩浩荡荡的难民,艰辛北上,时不时有倒下的身影,时不时有为一口吃食而争的头破血流场景。

    也难怪河中龙王都看不下去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都是行水路所看不到。

    老船家还是说的轻了,而姬晨的位置注定他终究感受不到这般。

    毛驴跟着颜柯久了,终究成了驴精,从面色与唏嘘声中就窥得李俞的性情怕又要发作了,当下出声安慰道:

    “若大老爷在的话,定会说未走水路,未见灾情,此乃天意;李小子身为三清殿道子,也当知道天意难违啊。”

    李俞没有出声,他不认可,但不想与驴前辈争辩。

    什么唠子的天意,分明就是人为。

    妖族暂且不谈,那南方抑武的国家却抛太平兴刀戈。

    周朝的做法他理解,两国兵乱比局部天灾孰轻孰重他还是分的清的,可属实不太仁义。

    百万民众,弃之一顾,究其原因,养兵屯粮,国库空虚。

    韩真人宴会上将其一语点破,大兴土木,昏聩无能,老年穷奢极欲,

    直指金銮殿上的那位。

    思前想后,李俞还是忍不住出声喃喃道:

    “总有莫名其妙的难过消耗我的热情。”

    ......

    大周,南郡外。

    一路上走走停停,书空咄咄,终于在傍晚西斜的太阳将落时,抵达了这离龙宫最近的大城。

    高墙尚在,那护城河中的水全然不见,只剩沟壑。

    高城深池仍宛如一道天堑,将难民隔绝在外。

    李俞目光所至,灾民人群中皆是唇裂舌干,面黄肌瘦,双目无光,与天边夕阳竟绘成一景,连带着他也不免的有些惆怅。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大抵如此。

    寻了处无人能看见的地方降落。

    李俞坐着青牛一摇一晃的进了难民群中,惹的了大量目光,有些已经麻木的,有些眼中泛着绿光,贪婪的望向青牛......

    虽是有不少人是饿了,但还保基本持理智,眼前的是大人物,所以招惹,是会死人的。

    他们要是不想活,就走不到这了。

    李俞双目缓缓扫过,却有些意外。

    难怪此处聚了如此多的人潮,竟是有施粥的棚子

    且看几处施粥棚前,领头的几位都面带慈祥,一脸敦厚样,头上捆着圈黄巾。

    无论如何还是有好人相助的。

    这般定下前去寻问一二的打算,李俞从牛背上一跃而下,三步并作两步的踏去。

    可身旁出现了双明澈又带着好奇的眼睛,让李俞不由的停下了脚步,心中略微一犹豫,从袖口中取出上次在船家那里剩下的茴香豆,舍给了嗷嗷待补的孩子一颗。

    后者哼哧哼哧的笑了。

    “谢谢道长,谢谢道长。”出声感谢的是一位随即赶来的村妇,面色枯槁,胸前凹瘪,营养严重不良。

    李俞点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

    可这一幕,让周身几处双目明澈的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李俞。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李俞着了慌,也没见过这般场面,抖了抖道袍,弯腰下去说道: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无奈道: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余光瞥向四周,还有着众多眼巴巴,但有些畏惧不敢上前的目光,让李俞头皮发麻,自己或许是做了不该做的。

    脚下难免有些慌乱,加速向那施粥之地走去,只是面色逐渐变得古怪起来。

    且听那施粥人除了扶灾,还招收教众,嘴上念念叨叨的:

    “黄巾团,神助拳,只因贼宋闹中原。”

    “神发怒,仙发怒,一同下山把道传。”

    “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

    “兵法艺,都学全,安平宋人不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