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汉开国全传 » 东汉开国全传(20)

东汉开国全传(20)

    (十)刘縯的结局

    1.危险的会议

    震惊历史的昆阳大战结束了,但生活还要继续。

    由于刘縯也攻克了宛城,兄弟俩是名声大噪,达到人生的高光时刻。

    有人会说:出名多好啊,到处是鲜花、掌声,那么多人羡慕你,时不时还有人巴结你、恭维你……

    不过,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现在,兄弟俩上边有皇帝,下边还有绿林军将领,他们这么出风头,就不是件好事,尤其对大哥刘縯。

    因为刘縯有个非常大的缺点——为人高调!

    虽然普通人高调也不好,但大不了就是招人讨厌,别人顶多说他几句坏话,败坏他的名声,还不至于危及生命。

    但到了刘縯这个层次,已经进入政权的核心圈,再这么高调做人,那就有生命危险了。

    刘縯原来名望就高,这次拿下宛城,现在的名声已远远超过更始帝刘玄。这让刘玄感觉到:刘縯已经严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同时感到威胁的,还有那帮绿林军将领。当初选皇帝时,他们慑于刘縯的威望,耍了手段才把他挤下去。

    现在,他们失望地发现:刘縯的威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了。他们知道:再发展下去,刘縯不是分开单干,就是把刘玄挤下去,对自己会非常不利。

    就这样,刘玄和绿林军有了共同目标,那项传统保留节目——窝里斗,再次上演。而这次斗争比上次更为惨烈。

    这些人再次凑到一起密谋,最后得出结论——必须要除掉刘縯,而他们的方法也没啥新意——开会。

    利用开会的时候杀人,几千年来已是屡试不爽,大家应该挺熟悉了。因为这个方法成功率高,所以不管哪朝哪代,都被高手前辈们反复使用,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方法。

    刚取得一些成功,就开始窝里斗。从最初的权力争夺,升级成现在的自相残杀——几千年来,历史总是这么反复上演着。那么多起义军政权,那么多起义军领袖,结局都惊人的相似。

    刘玄和那些将领们,从文盲老粗,摇身一变成了皇帝,成了公卿大臣。身份地位变了,变得却只是称呼、是外在的东西。骨子里小人、强盗的基因,一点没跟着变。

    什么心怀天下、什么江山社稷、万民百姓,对他们来说都是放屁。他们心里,永远只有自己;他们能看到的,永远都是眼前那点利益。

    很快,刘玄就通知刘縯过来开会。

    “感觉迟钝”的刘縯,周围守着一帮这样的人,按说吃亏上当一次就够了,这次该加小心了吧?

    但是,他这次依然没当回事儿。接到通知后,刘縯又是毫无准备,大摇大摆来开会了——唉!政治这个东西,没天分就千万不要碰。不然,真会出人命的。

    既然目的是为了杀人,会议也就没什么要紧的内容。开着开着会,刘玄突然对刘縯说:“诶呦!大司马,你这把宝剑不错呀,拿来让我看看吧!”

    刘縯一点警惕也没有:一把宝剑,想看就看吧,这都不是事儿。就随手摘下宝剑给了刘玄,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就这么被解除了武装。

    好,现在万事俱备,只要刘玄一声令下,手无寸铁的刘縯就将命丧会议室。绿林军将领们,这时都眼睁睁盯着刘玄,等着他下命令。

    只见刘玄坐在上面,低着脑袋,一直盯着宝剑看,也不说话,也不抬头看大家。一时间,会议室内是异常的安静。

    这时,最纳闷的应该是刘縯了。他丝毫没觉察到,死神此时就站在身边,而是在琢磨:“这个刘玄不是要开会吗?怎么正事也没说?光低着头看宝剑?莫非他要当鉴宝专家不成?”

    他不知道的是:刘玄的懦弱劲儿又上来了。尽管事先已经说好,但关键时刻,他紧张的就是不敢下命令。别看他一直低着头,实际上他什么也没看,光剩心里害怕了。

    就在气氛微妙的时候,绣衣御史(一种官职,以后会解释)申屠建看出来了:刘玄胆子小、优柔寡断的毛病又犯了,得催催他。

    于是,申屠建站起身,把佩戴的一个玉玦献给了刘玄。

    看到这个情节,有的朋友可能想起来了。

    在二百多年前的鸿门宴里,项羽要杀刘邦,也是他犹豫不决时,范增为了让项羽下决心,就是拿玉玦不停地朝项羽比划。

    事隔这么多年,为什么他们都用玉玦呢?因为玉玦的“玦”字,和下决心的“决”字同音,意思就是让对方“下决心”。

    玉玦献上去后,刘玄也看到了。结果,他低着头吭哧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敢下命令,会议就这么结束了。

    这场会开的是:被害人稀里糊涂,主谋人犹犹豫豫,其他人着急上火——这开的是什么会呀。

    2.听人劝,吃饱饭

    刘縯是稀里糊涂躲过了一劫,有人却不糊涂,这个人就是他的亲舅舅樊宏。

    这次开会,樊舅也跟着去了。散会之后,他就对刘縯说:“昔鸿门之会,范增举玦以示项羽。今建此意,得无不善乎。”

    意思就是:伯升啊,我觉得今天这个会气氛可不对。当年项羽、刘邦那场鸿门宴,范增就不停地让项羽看玉玦。今天申屠建也给刘玄献上玉玦,这些人可没安好心啊。

    如果换成刘秀,这么大的事早看出来了。就算自己没看出来,有个信任的人提醒,也会认真考虑的。听人劝,吃饱饭嘛。

    人家刘縯就不一样,听完这话,他根本没往心里去。史书称“伯升笑而不应”——就是笑了笑,根本都不接这个话茬,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诶呀呀,关系自己的性命,都这么不当回事,这心也太大了吧。可能在刘縯看来:自己本事这么大,威望这么高,地球上就没人敢动他。就算想动他,也没那本事呀。

    总以为自己天下无敌,根本不理会别人的想法,更不去注意那些比自己差的人。结果往往是那些你瞧不起的人,最后把你害了。

    这次,刀都架脖子上了,他不但毫无觉察,还一点不听劝告。唉!人老在一件事上栽跟头,还不听劝,那就活该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