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二十八章 进军漠北

第二十八章 进军漠北

    手下人闻声刚要跑出去看,就见府门突然被人从外面撞开,几个满身是血的鞑靼士兵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口中还在喊着:“大汗快逃!快逃!”

    随后还不等林丹汗从惊愕中反应过来,便有数十个端着火铳的明军冲了进来,这些明军明显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冲进门之后便干净利索地开枪解决了府内的卫兵。

    林丹汗眼看着卫兵们中枪倒地,这才猛然回过神来,他身边的亲卫们也马上反应过来,抽出弯刀朝着这些明军冲了过去,毕竟在他们看来,明军刚刚既然都已经发射了火铳,要想再次发射火铳可是需要很长时间做准备的,这些时间都够把他们砍成肉块了!

    然而面对这些手举弯刀、杀气冲冲的鞑靼卫兵,这十几个明军却没有丝毫的慌张,而是十分熟练地从腰包里掏出了定装火药和定装子弹来,开始装填。

    林丹的亲卫们连房门都还没有冲出来,明军的火铳声便响了起来,亲卫们应声倒地,全都被打中了要害,一击毙命!

    林丹汗见状顿时大惊失色,连动弹都不敢了,面如土色,抖若筛糠。

    明军们看都没看那些被击毙的亲卫们一眼,有条不紊地端着火铳,边往屋内走来,边给火铳装填弹药。

    林丹汗被明军的火铳们瞄着,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插翅难逃了,事到如今,想不认命也已经不可能了,一股强烈的绝望瞬间将其笼罩,他顿时面如死灰,苦笑一声,颓然跌坐在地。

    几个明军在当即冲上前来,把他五花大绑了起来,归化城一战,正式落下来帷幕。

    此一战,林丹汗手下的二十万鞑靼大军损失过半,大部分是在其撤入归化城之前,被明军追击的过程中,或被歼灭,或溃散逃遁了。

    而在归化城的战斗中,因为明军很快便攻入了城内,生擒了林丹,鞑靼军也随之投降,所以鞑靼士兵的死伤并没有太多。

    随后,捷报传回了京师,朝野内外顿时一片欢腾,京师中的百姓也都张灯结彩,放起了了鞭炮烟花,来庆祝此次大捷。

    自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在与外族的战斗中,屡屡处于劣势,尤其是来自北方的威胁,一直像是一把尖刀悬在明人的头顶,如今大明战胜了鞑靼,让所有大明百姓都感觉扬眉吐气。

    可是事情也分两面看,此次明军轻易战胜了鞑靼,皇上的威望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提升,那么之前还处于争议的科举改革之事,恐怕便再无回旋的余地了。

    果然,朱天启在安排完了对满桂及将士们的封赏事宜之后,第一件事便是下令在全国范围推行科举改革,如今全国各地的县学教谕都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属地,也完成了修缮县学,开门授课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也早就万事俱备了。

    然而即便全国各地的县学都已经做好了开门授课的准备,但是当科举改革的告示传遍了各省府州县之后,来县学报名上课的学子却寥寥无几。

    因为此次科举改革的变动堪称是天翻地覆的,不光颠覆了经史子集、四书五经的主导地位,竟然还要让大家学习那些不明所以的“西学”课程,这里的西学自然是指《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些先进的新科目了。

    故而一时之间,能够接受科举改革的人自然是极少数的,读书人们的反对情绪很大,甚至背地里骂朝廷乱搞的人也不在少数,都说新科举是不尊重圣贤书,反倒崇洋媚外之类的。

    然而骂归骂,其实真正的“卫道士”却并不多,这些反对的人主要还是分为三种。

    一种是苦读了多年圣贤书,练了多年八股文,现在突然不考了,他们自然不乐意了;

    第二种是那些世家,家长子弟历来都是靠家里的人脉和途径来入仕的,现在科举一改革,以前的路子能不能走通便不一定了,他们自然不愿意改变;

    第三种更是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反对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以前一直都读圣贤书,从未接触过这些新科目,现在要他们去学习这些东西,都有些不太自信,感觉这些可比做八股文要难得多了,恐怕这辈子都别想考上了!

    然而现在的读书人中,真正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几乎是没有的,对圣贤之书的信仰有多坚定,恐怕也是谈不上的。

    多数人读书还是为了参加科举,为了入仕做官,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更是有史以来读书人们的共识,那么既然想要“货与帝王家”,那自然是人家想要什么才艺,你就得有什么才艺,人家才能买单了。

    所以即便刚刚开始的时候,读书人们对于科举改革难以接受,但是事情已然成为定局,他们也已经无力改变,摆在他们眼前的就只剩下两条路。

    要么反抗到底,拒绝参加新科举,如此一来若是大家都不去参与,自然朝廷也就只能改回去了。

    要么就得接受改革,乖乖按照朝廷的要求去学习这些新科目,按照新的科举制度去参加科考。

    如此一来,事情的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大家读书就是为了做官,有几个人非要做什么“卫道士”,连科举都要放弃了的。

    更何况,现在去县学里学习既不要学费又免费发书,比之以前读书可要省钱和方便得多了,甚至很多以前家里很穷,想要读书却读不起的人家,也都带着孩子来县学询问来了,结果自然是顺利入学了。

    皇上可是嘱咐的清楚,对所有来报名入学的学子都要一视同仁,这些县学的教谕们哪敢违逆。

    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的县学中的学子也都渐渐多了起来,今年参加科考的人数比起往年来,应该会只多不少。

    对于林丹的处置,朱天启没有手软,直接将处死了,并派人将此事告知了漠北诸部,告知他们大明之所以处决林丹汗,是因为林丹对大明不敬和偷袭在先,让他们不必因此惊慌,只要他们乖乖向大明臣服,大明自然也会保他们无虞。

    至于林丹汗的部属,则由大明全数接管了,满桂派兵驻扎在归化城,对归化城进行整修扩建,同时在周边构筑堡垒和据点,占领土默特一带区域,并伺机东进,收复察哈尔部区域。

    漠北诸部听闻林丹汗部被明军击败,林丹汗本人也被大明皇帝斩首的消息,顿时大惊,虽然他们与大明也曾有过摩擦,但是大明却从未将事情做得这么绝过,往往会接受臣服并加以安抚的。

    哪里会像这样,真的会将漠北部族的大汗拉去斩首治罪,还要把领地都给收了,大明不是从来都对漠北这片土地不感兴趣的吗?

    然而那都是以前明人的想法了,现在朱天启执掌大明,他才不嫌自己的领土大呢,按照他的计划,他接下来还要打到北冰洋去,占领整个西伯利亚呢!明军对林丹汗的一战,可以说是在漠北诸部的眼前好好展示了一下如今明军的战斗力,这一战对漠北诸部的震撼和威慑力可是远超之前剿灭建奴那一战的。

    毕竟之前的战斗他们都为目睹,只是听闻,因而很多人对于之前明军剿灭建奴的一战,都抱有与林丹类似的想法,认为多半是明军侥幸得胜,或者建奴作战失误导致。

    可是现在明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明军不论是击败建奴,还是对付林丹,靠的都是硬实力!

    所以对于明军占据土默特,自然是没有人敢有半点儿意见,反而是纷纷遣使前来祝贺,并且还送上了礼品。

    朱天启对于漠北诸部的做法十分满意,逐一给了他们不少的赏赐,让他们的使者带了回去。

    至于向东进军攻占察哈尔部之事,朱天启打算先放一放。

    漠北之地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在漠北与鞑靼人作战,适宜使用少而精的骑兵部队,而不适宜十万甚至数十万大军推进,因为鞑靼人少,而且行踪不定,若是不能找到鞑靼人的踪迹,追上鞑靼人军队,派再多的兵力都没有意义。

    而且派出去的兵力越多,则需要损耗越多的粮饷,朝廷也支应不起。

    以往朝廷北征需要动员数十万兵马,那是因为鞑靼部队的战斗力强悍,明军需要足够的兵力来应对。

    但是现在朱天启手上拥有足够先进的火器准备,在战斗力上可以碾压鞑靼,足以以少胜多,则只需要派出与鞑靼人相同数量,甚至少于鞑靼人的兵力即可。

    为此,朱天启打算先训练出一支五六万人骑铳手部队来,然后再以这支骑铳手部队为主力,开始东征察哈尔。

    除了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之外,还需要加紧制造火炮和火铳,以尽快满足明军的装备需要。

    如今的西北军工基地的规模已经扩建到了数倍于之前的规模,产能也翻了好几倍,每个月都能生产出大型火炮上百门,小型火炮近千门,火铳上千杆,火药和炮弹、子弹更是难以计数。

    如今不必担心西北军工基地的存在被建奴的探子探知,基地的保密级别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高了,基地的存在以及大概方位几乎也是公开的了,但是这一带区域仍然是生人勿近的。

    朱天启之前已经把孙元化给召回来,让他做了工部尚书,入阁参政了,也就是说,西北军工基地已经正式结束了对更加先进的火器装备的研发工作,如今只负责对现有火器的生产工作。

    这倒不是朱天启不重视对武器装备的研发,或者满足于现状,而是因为现在西北军工基地所生产的这些新式火炮和燧发火铳的技术已经到达了孙元化和那些泰西人无法突破的程度。

    要知道,不论是钢铁冶炼技术,还是新式火炮和燧发枪的制造技术,都是朱天启给他们提供的技术资料,他们已经因此跳过了很多技术发展的过程,存在一大片技术摸索发展的空白和断层。

    就拿冶炼来说,他们还没搞明白现在冶炼钢铁所用的高炉技术,以及脱硫脱磷技术的理论和原理,就更不可能研究出更加先进的冶炼技术来了。

    就好比说,一个只是把公式背过,却不知公式是如何得来,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人,自然也就只能利用现有公式进行运算解决现有公式对应的题目,而无法在现有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推导,甚至对应现有问题都无法琢磨出其他的解法来。

    因此,想要真正让科学技术进步,继续进行自主研发,首要前提便是把这些知识断层和技术空白给填补上才行。

    再者说,目前大明的军事技术已经是当世最先进的了,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理论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

    随着西北军工基地逐渐转变为生产为主的军工厂,这些泰西工匠们也分批回到了京师来,朱天启亲自给他们封了官,给予了他们与大明官员同等的待遇。

    但是为了防止朝中百官对这些泰西人有意见,与他们发生冲突,这些官员主要还是安排在了工部,依旧是在孙元化的手底下工作,而且还主要是技术生产部门,不太需要出门跟人打交道。

    一些懂得造船技术的人自然是被送去了李邦华那里去协助李邦华造船了,当然,也有一批依然留在西北军工基地继续负责相关工作的。

    转眼便到了八月,又是朝廷开科取士的时候,因为新科举改为了一年一度,各级考试同时进行,所以统一定在了八月进行考试。

    今年的科举尤为不同的是,今年是科举改革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而且距离科举改革不过才两三个月的时间,才学了这么短时间的新科举县考知识,有多少人能有信心,敢于前来报名参加这次的县考呢?

    答案是,很多!

    新科举的科考内容确实看起来有很多新东西,是大家以前从未见过的,但是县考只涉及《国学》和《数学》两个科目,而且还是小学部分的内容,难度还是比较低的。

    大明的读书人在《国学》方面的底子自然是不必说的,这么多年的书也不是白读的,而在数学方面其实他们也是很有根基的,毕竟“数”也位列六艺之中,本来也是读书人必须掌握的技艺之一,只不过他们以前学不了那么深罢了。